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025-08-07 16:48 金匮要略译注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按语】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

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故脏腑经络概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先后,指发病的时间,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都有先后的过程。一般经络先受邪,然后入脏腑,故先后概指病变过程的时间先后。总之,从篇名可知一切疾病的诊治有二要:一要辨清病变部位的深浅,二要详察发病时间的先后。

[01]问曰:上工〔1〕治未病〔2〕,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3〕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醋〔4〕,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5〕;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6〕。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7〕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8〕,补不足,损有余〔9〕,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0〕。

【注释】

〔1〕上工:此指高明的医生。古时根据医生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黄帝内经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工,是古代对技艺性劳动者的总称。

〔2〕治未病:指治病的早期。古代所称的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病的早期,病是疾之加甚者。故上工治未病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

〔3〕脾王:即脾旺。王,通旺。

〔4〕醋:俞本、徐本、赵本作酸,是。

〔5〕金气不行:即肺气不行。

〔6〕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此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脏腑间的传变。今已不采用。则伤肺上,俞本有心火气盛四字。肝气盛下,俞本有故实脾三字。

〔7〕不在:即不当。在,作当解。《国语晋语》:朱也在御。《春秋左传》作朱也当御可证。

〔8〕虚虚实实:指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的错误治法。

〔9〕补不足,损有余:即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法。

〔10〕余藏准此:指出所有疾病的治疗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一要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要准(辨证正确,用药对证)。本条论述百病的治疗准则。

【译文】

问道:高明的医生是怎样治未病的?老师说:治未病是这样的,发现肝有病,了解肝病会传到脾,应当预先补益脾气。但当一年中脾气旺盛不会感受到邪气时,就不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掌握疾病会传变的知识,看到肝有病,不理解补脾的意义,只知道治肝。

凡治肝虚之病,既要用酸味的药来直接补肝,又要用焦苦的药来辅助心,更要用甘味的药来调和脾。因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旺会伤肾,肾气虚弱,水不通行;水不通行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伤肺,肺受伤则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肝气旺盛,于是肝病自愈。这是治肝补脾的重要方法。治肝虚用这方法,肝实就不应当用此法。

《医经》说: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加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加重,(这都是错误的治法)。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确的治法。其他所有脏腑病证治疗都应依此为准。

[02]夫人禀五常〔1〕,因风气〔2〕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3〕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4〕,中人多死。千般疢〔5〕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6〕,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7〕经络;适〔8〕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9〕、吐纳〔10〕、针灸、膏摩〔11〕,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12〕、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13〕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14〕。

【注释】

〔1〕五常:即五行之常气。《金匮方论衍义》: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

〔2〕风气:概括风暑燥湿寒五气。五气与五常同义。

〔3〕五脏元真:泛指全身气机。

〔4〕客气邪风:客气指外来的邪气;邪风即虚邪贼风,客气与邪风同义,皆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5〕疢(chn):《说文解字》:热病也。在此单指病。

〔6〕九窍:两耳、两鼻、两目、口及前阴、后阴之总称。

〔7〕干忤(wǔ):触犯、侵犯。

〔8〕适:刚刚。

〔9〕导引:即摇筋骨,动肢节。《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10〕吐纳:即口吐浊气,鼻纳清气。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方法。

〔11〕膏摩:即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参见本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附方头风摩散方之类。

〔12〕灾伤:俞本作疢伤;徐本作灾重。

〔13〕遣:徐本误作遗。

〔14〕腠者是皮肤脏胕之文理也:此段阐明腠理的部位及功能。前后二句当为互文。三焦,泛指全身。元真,泛指气血营卫。表明腠理是全身气血营卫贯通会合的部位,是气血津液流注的通道,也是皮肤脏腑的纹理。腠理遍布全身,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若体内正气不足,则腠理又成为外邪入侵的门户。本条论述防病的纲要。

【译文】

人体禀受自然界五行之气,并依靠五气而生长。五气虽能使万物生长,也能伤害万物,正如水能使船浮行,也能使船沉没。如果全身的气机通行畅达,人体就平和安康。一旦外界的邪气侵入人体就容易引发疾病。虽然有千百种疾病,但发病途径不外乎三条:第一条是经络感受邪气,然后进入脏腑,这会引起内部脏腑的病变;第二条是病邪只在四肢九窍的血脉中相互流传,导致阻塞不通,这会引起外部体表的病变;第三条是由于房劳过度、金刃创伤以及虫兽咬伤所引起的病变。从这三条途径细细推究,疾病的源由都包括在内。如果人体在生活起居方面能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不使邪气侵犯经络;或者刚刚侵入经络,尚未流传至内部脏腑,及早医好它。当四肢开始出现沉重乏力、血脉不通的感觉,马上运用导引(活动肢节)、吐纳(调整呼吸)、针灸治疗或用药膏摩擦体表等方法,不要使(四肢)九窍的血脉闭塞不通;还要注意不做违反国家法令的行为,避免禽兽的伤害,房事不要过度,不使精气耗竭;更要根据气候的冷热变化,调适穿着的衣服,饮食营养的摄入要调配五味的均衡。如此不使人体的正气削弱,病邪就不会侵入人体的腠理。腠是三焦贯通会合元真之气的部位,也是气血流注的通道;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0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1〕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2〕头色青,腹中痛,苦〔3〕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4〕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5〕有寒;色白者,亡血〔6〕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7〕,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8〕

【注释】

〔1〕见:音义通现,表现、出现。

〔2〕鼻:指代面。上句问气色见于面部,下句答鼻头色青,可知鼻头色青当指面部色青。

〔3〕苦:俞本作若。

〔4〕苦:徐本作若。

〔5〕胸上:即腹中。胸,概指腹。上,释为中,上中可互训。

〔6〕亡血:即少血。亡,通无。

〔7〕痓:当为痉。参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按语。

〔8〕本条论述面部望诊。

【译文】

问道:患病的人有气色表现于面部,希望听听这方面的解说。老师说:鼻头色青(面色青),腹中疼痛,若检查发现手足很冷,则病情危重;一种说法是腹中冷,剧烈疼痛,病情也危重。面色晦黑有水肿;面色黄,腹中有寒湿;面色苍白,贫血;如果面色白而见两颧淡红,又不是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阴盛格阳的戴阳症),病情十分危重(除望面色外还要看五官,如目诊)。见到两目正圆,直视不能转动,是痉病发作,此病难治。(总之),面色青是急性腹痛;面色黑是慢性虚劳;面色红是外感风热;面色黄是(黄疸病)小便不利,皮色光亮透明是(水肿病)体内有水饮停留。

[0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1〕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2〕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3〕

【注释】

〔1〕喑(yīn)喑然:形容语声低微。

〔2〕啾(j iū )啾然:形容语声细小而长。

〔3〕本条论述闻诊,听语声以诊病的方法。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安静无声时(由于改变体位)突然大声呼痛,这见于筋骨方面的疾病(如骨折、关节痛);病人讲话声音低微而不响亮(此因气道阻塞,发不出声音),这见于胸部心肺间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病人讲话声音细小而长,这是头部疾病。一种说法是头痛(不敢大声说话,以免引起头部震痛)。

[05]师曰:息〔1〕摇肩〔2〕者,心中坚〔3〕;息引胸中,上气〔4〕者,咳;息张口短气〔5〕者,肺痿〔6〕唾沫。〔7〕

【注释】

〔1〕息:指呼吸。

〔2〕摇肩:即抬肩呼吸。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由于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困难的表现。

〔3〕心中坚:当是心下坚,中下可互训。医生按病人上腹部有痞满的感觉。

〔4〕上气:即喘息。《周礼》:冬时有嗽上气疾。郑玄注曰:上气,逆喘也。由于肺气上逆引起呼吸时喉中有痰鸣声,甚至不能平卧,医生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5〕短气:即呼吸短促。《伤寒明理论》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由于肺气不足引起呼吸急促,数吸自救,甚至张口呼吸,也是呼吸困难的表现。

〔6〕肺痿:中医病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条注〔2〕。

〔7〕本条论述气息望诊,以辨肺病之虚实。

【译文】

老师说: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的病人,往往同时有心下坚满;呼吸时出现喘息的病人,多兼有咳嗽的症状;呼吸时张口气急的病人,是肺痿病有吐泡沫样稀痰的症状。

[06]师曰:吸而微数〔1〕,其病在中焦〔2〕,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3〕呼吸动摇振振者〔4〕,不治。〔5〕

【注释】

〔1〕吸而微数:指呼吸稍有急促。吸,包括呼吸。

〔2〕中焦:为三焦之一,位于躯体的中段,即脾胃(包括肠)所居之处。此指肠胃。

〔3〕在上焦者此皆难治:此为互文。无论是上焦或下焦疾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上焦位于上部,是心肺所居之处;下焦位于下部,是肾与膀胱所居之处。

〔4〕呼吸动摇振振者:由于喘息引起全身动摇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较抬肩呼吸为重。

〔5〕本条再论气息望诊,以断全身疾病的预后。

【译文】

老师说:呼吸稍有急促,若是中焦肠胃病引起的,是实证,当下其实热,呼吸就平稳;如果是虚证(是中气虚脱),病就难治。上焦或下焦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如果呼吸时气喘得全身动摇,那是不治之症。

[07]师曰:寸口脉〔1〕动者,因其王时〔2〕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3〕。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4〕

【注释】

〔1〕寸口脉:是切脉的主要部位。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2〕王时:即旺时。

〔3〕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上文言脉不言色,下文言色不言脉,是互文见义,故结以非其时色脉句。四时各随其色如肝旺于春,其色青,等等。

〔4〕本条论述色脉之诊要结合时令。

【译文】

老师说:寸口脉的搏动,是根据所旺的季节而变动的,假如肝旺于春,则其色青,色泽也随四季的变动而变化。例如春季肝旺时,应是青色而反出现白色(脉象当弦而不弦),这不是当令季节应该反映的色泽与脉象,应当都属于病态。

[08]问曰:有未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2〕之后,甲子〔3〕夜半〔4〕,少阳〔5〕起少阴之时〔6〕,阳始生,天得温和。以〔7〕未得甲子,天因〔8〕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9〕,而天未温和,此〔10〕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11〕

【注释】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2〕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

〔3〕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在此指冬至以后六十天。

〔4〕夜半:即午夜,子夜。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晨一时。

〔5〕少阳:代表时令的名称。古代把一年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

〔6〕少阴之时:俞本、徐本皆作少阳之时,当是。

〔7〕以:作而解。

〔8〕因:作若解。

〔9〕以得甲子:此下三个以得甲子皆当释为已到甲子日。以作已解。

〔10〕此:俞本、徐本、赵本无此字。

〔11〕本条论述天气的异常变化。

【译文】

问道:有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有时令到而气候未到,有时令到而原来气候未去,有时令到而气候来得太快。这些是怎样的呢?老师说:冬至之后六十天的午夜,少阳开始启动。少阳时,阳气开始生发,天气渐渐转温(这是正常的气候)。而未到甲子日,天气若出现温和,这是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未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依然非常寒冷,这是时令到而寒冷的气候不去;已到甲子日,而气候温暖像盛夏五、六月间,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来得过早(这些都是异常的气候)。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1〕,其病在表;浮者在后〔2〕,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3〕,必短气而极也〔4〕。

【注释】

〔1〕前:指切脉部位在关前,即寸脉。寸口脉包括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2〕后:指关后,即尺脉。

〔3〕腰痛背强不能行:此为表证。承浮者在前句。《金匮悬解》:表病则腰痛背强不能行,太阳行身之背,挟脊抵腰而走足也。表明浮脉可见于表病。

〔4〕必短气而极也:此为里证。承浮者在后句。《金匮悬解》:里病则短气而极,手太阴肺主中气而行呼吸也。表明浮脉也可见于里病。必,或也,不定之词。极,《方言》云疲也,指疲惫无力之证。《汉书王褒传》曰:匈(胸)喘肤汗,人极马倦。人极马倦,即人疲马倦。本条论述诊脉当与证候合参。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浮出现在关前(寸脉),且有腰痛背强不能行走的症状,这是体表的疾病;如果脉浮出现在关后(尺脉),且有短气而乏力的症状,这是内部脏腑的疾病。

[10]问曰:经云厥阳〔1〕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2〕

【注释】

〔1〕厥阳:谓病发于阳。《金匮要略浅注》: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厥,《说文解字》云发石也,后人引申为发也。《伤寒论文字考厥阴病名义》:凡有发者,皆曰厥也。

〔2〕本条举厥阳为例,论述阴阳失调的病机。

【译文】

问道:《医经》云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有阳无阴,所以叫做厥阳。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1〕,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2〕,此为卒厥〔3〕,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4〕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5〕

【注释】

〔1〕沉则为实实气相搏:此是解释卒厥的病理。《金匮要略心典》: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俱实也。

〔2〕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指病证的预后判断。《金匮要略编注》:血气入脏者,即邪气入脏者。入脏,病变深,预后差。入腑,病变浅,预后好。

〔3〕卒厥:中医病名,一种突然昏倒的暴发病,在此泛指一切暴发病。卒通猝,急暴之谓。厥,发也。

〔4〕知:徐本、赵本、俞本作如,是。

〔5〕本条举卒厥为例,论述一切暴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气血并实,导致卒厥。邪气入脏即病重,入腑则病轻,怎样判断卒厥一类暴发病的预后呢?老师说:(根据当时出现的证候)口唇青紫(是气滞血瘀)、手足逆冷(是阳气暴脱,此是内闭外脱之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如果身体温和,自汗出(这是气血运行通畅),是入腑的表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12]问曰:脉脱〔1〕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2〕,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3〕

【注释】

〔1〕脉脱:脉,在此指血气(即邪气),不是脉象。脱,或也。《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脉即血脉,系血气之省文,考字书,脱,或然之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脉脱不具,诊无常行。吴昆注云:脉或不显也。

〔2〕浸淫疮:中医外科病名。浸淫疮是一种逐渐蔓延的皮肤病。在此泛指一切渐发病。浸淫,渐积也。

〔3〕本条举浸淫疮为例,论述一切渐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是怎样判断的呢?老师说:不仅是一种病,所有病的预后判断都是如此。例如:浸淫疮一类的渐发病,其预后判断(要看病情的发展趋势)从口起向外流至四肢的,容易治愈;从四肢向里传到口的,不易治愈。病在外(病浅)易治,病在内(病深)难治。

[13]问曰:阳病十八〔1〕,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2〕,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3〕、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4〕。人又有六微〔5〕,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6〕。五劳、七伤、六极〔7〕、妇人三十六病〔8〕,不在其中。

清邪〔9〕居上,浊邪〔10〕居下,大邪〔11〕中表,小邪〔12〕中里,䅽饪之邪〔13〕,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4〕

【注释】

〔1〕阳病十八:阳病指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的病证。阳经行于身后,外走体表,属于在表在经络的病证。文中举出六证,各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之分,合计为阳病十八种。

〔2〕阴病十八:阴病指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的病证。阴经行于身前,内连脏腑。属于里通脏腑的病证。文中举出九证,各有虚病、实病之分,合计为阴病十八种。

〔3〕咽:指噎塞之症。

〔4〕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脏(心、肝、脾、肺、肾)病,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分,又有气分、血分及气血兼病之别,合计为九十种病。

〔5〕六微:即六腑的病证,因腑病较脏病轻微,故名。

〔6〕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病,也有六淫及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之分,合计一百零八种病。以上这些病证的分类法,是以病因、证候、病位、病理等综合归类而划分,今已不用。

〔7〕五劳、七伤、六极:这些都是疑难病。五劳是五脏之劳;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漏、精清、小便苦数、精少;六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8〕妇人三十六病: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羮,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hun)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ni)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小,七曰害吐。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痛,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害。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9〕清邪:轻清之邪,指风邪。

〔10〕浊邪:重浊之邪,指湿邪。

〔11〕大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12〕小邪: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邪。

〔13〕䅽饪之邪:即饮食之邪。䅽,同穀(谷)。饪(rn),煮熟。䅽饪,俞本作䅽饦(tuō)。

〔14〕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此二句当为互文。意思是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本条论述病证分类法及五邪中人的规律。

【译文】

问道:阳经的病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头痛、项痛、腰痛、背脊痛,手臂痛、脚牵痛。阴经的病也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咳嗽、气急、哮喘、呃逆、噎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计为九十种病,人体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种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还不包括在其中。

(邪气侵犯人体有一定规律)轻清之邪(如风邪)易侵入人体的上部;重浊之邪(如湿邪)多侵入人体的下部。六淫之邪从表而入;七情之邪从内而伤。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饮食不节)可导致宿食停积。外邪侵入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又风邪侵犯人体多在午前;寒邪侵犯人体多在夜暮;水湿之邪多伤人的下部;雾露之邪多伤人的上部。又风邪致病脉多缓;寒邪致病脉多急,雾邪多侵入体表;湿邪多流注关节;饮食之邪伤人的脾胃。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

[14]问曰:病〔1〕有急当救〔2〕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3〕,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4〕不止,身体疼痛〔5〕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6〕

【注释】

〔1〕病:指表里同病,即表证与里证同时存在。

〔2〕救:治疗。

〔3〕病:指表病,表证。

〔4〕清谷:大便完谷不化。在此泛指里证。

〔5〕身体疼痛:泛指表证。

〔6〕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问道:表里同病时有急当先治里证,有急当先治表证,怎样区分先后呢?老师说: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里证),以致出现下利不止,清谷不化,虽然身体疼痛等表证尚存在,还是应当先治里证;待大便恢复正常时,尚有身体疼痛,再治其表证。

[15]夫病痼疾〔1〕,加以卒病〔2〕,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3〕

【注释】

〔1〕痼(g)疾: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痼,久病。

〔2〕卒病:指突然新得的急性病。卒,同猝,突然。

〔3〕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原有久治未愈的慢性病,又得了新的疾病,应当先治新病,然后再治其旧病。

[16]师曰:五脏病各有得〔1〕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2〕,各随其所不喜〔3〕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4〕之,必发热也〔5〕。

【注释】

〔1〕有得:此指有适宜的食物。得,徐本、赵本作所得。

〔2〕有所恶:有不适合的食物。

〔3〕所不喜:亦指不适宜的食物,即禁忌的食物。

〔4〕暴思:在此指暴食。

〔5〕必发热也:必,则也。发热,在此引申为病情加重。本条论述饮食调节当以五脏病的喜恶为原则。

【译文】

老师说:患五脏方面的疾病各有其相宜的食物(适宜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五脏病也各有其所禁忌的食物,相忌的饮食会引发疾病。病人本不应该吃的食物,反而暴食,则会加重病情。

[17]夫诸病在脏〔1〕,欲攻〔2〕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3〕。余皆仿此。〔4〕

【注释】

〔1〕在脏:泛指在里的疾病。

〔2〕攻:治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攻古训治,不尽训攻下。

〔3〕猪苓汤:由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组成。本方有滋阴利水的功效。参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并治第十三》篇[13]条及《伤寒论》223条、319条。

〔4〕本条论述祛邪当以审因论治为原则。

【译文】

各种疾病在体内的病邪,要治疗必须针对其所得的病源,例如口渴的病人(口渴的原因甚多,绝不能一概断为伤阴而妄投养阴生津之剂。若有蓄水而致渴,当以利水为治);给予猪苓汤。其他的病证皆依此为准。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趺,俞本误作跌。证治,俞本作证并治。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01]..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是外科病的专论,论述疮痈、肠痈、金疮及浸淫疮四种病。[0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注释】〔1〕痈:中医外科病名,由于热毒引起的以局..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注释】〔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病证。消渴,是口渴引饮、饮水即消的意思,既是病名,又是证名;小便利,按内容当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不论外感热病或内..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按语】本篇论述痰饮病。痰饮是病名,咳嗽是痰饮病的一个证候。篇中所论并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故本篇是以病、证相合为篇名。痰饮,《脉经》称淡饮。淡,通澹。《说文解字》:澹..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按语】本篇论述五脏风寒病、积聚病及五脏死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云:本篇所谓中风、中寒,与伤寒中之中风、中寒不同,亦与半身不遂之中风自异。外感风寒病是风寒中经络之证。本篇五脏..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按语】本篇专论胸痹病。胸痹是病名。心痛、短气是胸痹病的证候。《金匮要略衬注》:胸痹者,病名也。此举其一病中之大证,以之为名而统其余证者也。心痛、短气皆其中之曲证也,不足为病名也。..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 方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奔(t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因病变都在上焦肺,都有咳嗽、唾痰、气喘的证候,今皆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故合篇论述。徐本作方十五首。[01]问曰:热在上焦者〔1〕,因咳..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按语】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两种病。血痹是因体虚而复感风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引起的病证。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凡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慢性衰弱性、进行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性疾病,皆属于..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中风及历节两种病。中风是以突然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甚至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历节是以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风病,中风发病急骤;历节..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云:疟,寒热休作(时休止时发作)病。又《释名》曰:疟,酷疟也。疟病是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因寒热凌疟于人而得名。本篇在《内经素问疟论》的基础..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按语】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病,其病名奇特。《金匮要略浅注》: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篇者,皆为奇恒病。由于这三种病都与热病有关,且在证候上有某些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都有..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篇名中的痓当为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读书杂志战国..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