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1]

2025-08-30 13:5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文學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時期,其哲人鉅子之言論風采,往往影響於其民族精神,流風餘韻,亘千百年。故於此時期中,能深求一代名哲之主張,于其民族文學之得失,思過半矣。此其人雖不必以文學批評家論,而其影響之大,往往過一般之批評家遠甚。

《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舊説以爲虞舜之言,説《詩》者多稱道之,所托雖古,實不足信。求古人之言論,要不出春秋以來,其時實爲吾民族形成之時代。自周之興,宗族勳舊,分佈東方,及犬戎進逼,幽王失國,於是全民族東徙,復與東方固有之諸族混合,文化進展。今日吾人所讀之古籍,《詩》《書》《春秋》,皆此時期以來之産物也。其時之思想家,與後代以最大之影響者,則有孔子。

孔子論文,皆指學問而言,與後世之言文學者不同。《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可見。他如《論語》所記,皆可舉證: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何晏《集解》引馬融説:馬曰:文者古之遺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邢昺疏:文謂先王之遺文。

子曰:從我于陳蔡間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閔子騫、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邢昺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後人或據四科之序,文不在上,以證孔子重德行而輕文學之旨;以文行忠信之次論之,其説不可盡信。然《論語憲問》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述而》亦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旨可見。大抵孔子言文,要在應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其言可證也。

《論語》論《關雎》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古人以爲言其音律諧適,使人聞之中和且平,而不至於淫且傷焉。此論蓋爲音律而發。至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此論所重,蓋在《詩》義,與前不同。

孔子論《詩》,亦主應用,蓋春秋之時,朝聘盟會,賦詩言志,《詩》三百五篇,在當時固有其實用上之意義,此又後世論《詩》者所不可不知也。孔子之言見於《論語》者如次: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子路》)

不學《詩》,無以言。(《季氏》)

子謂伯魚曰: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陽貨》)

古人言詩,有作詩者之志,有賦詩者之志,故往往有言在於此而意喻於彼者。《野有蔓草》,説人之詩也,子太叔賦之,而趙孟曰:吾子之惠也。子齹賦之而韓宣子曰:孺子善哉。《褰裳》,亦説人之詩也,子太叔賦之,而韓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凡朝聘盟會之間,他人賦詩而不知其指,或不及答者,皆以爲深恥。故言《詩》者必重體會,孔子論《詩》屢及之,其意仍主于應用,如《論語》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自孔子後,百餘年而有孟子。孟子之時,上去春秋已遠,朝聘盟會之禮久廢,賦詩之事已失其實用上之價值,而儒家者流,則以孔子之倡導,每每引《詩》以證其説,於是《詩》三百五篇之應用一變,而以展轉附會,去《詩》之本義亦日遠。

《史記孟軻列傳》謂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自稱知言,其告公孫丑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至其論《詩》《書》,則有知人論世之説:

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

然其知人論世之説,不可盡信。《離婁》: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後之述者其説多端,而終與事實不合。至若《滕文公》引《魯頌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懲,以爲周公方且膺之,殊不知《閟宫》正言周公之孫,莊公之子,所指明爲僖公,與周公無涉。此則應用之未盡合者歟。

孔子論《詩》,好言體會,所稱述者往往言喻而意得。孟子始言以意逆志,始挾數百年後之意,求數百年前之志,其運用更進一步,然其不能盡合,亦可想見。《孟子》云: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爲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萬章》)

今按《吕氏春秋孝行覽》謂舜登爲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説。舜自爲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見盡之也。《韓非子》亦謂《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信是言也,是舜出則臣其君,入則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大抵戰國之間,説《詩》者不盡如儒家言,故有謂《北山》爲虞舜之詩者。咸丘蒙之問,正與《吕氏春秋》《韓非子》之説同出一源。孟子以意逆志,推定此詩爲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之作,自爲巨識,今《毛詩序》本此。後人徒知《詩序》之多出附會,不知戰國之間,其附會之離奇不可究詰,有如此者。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之法,確爲當世一大進步,今觀孟子論《北山》《小弁》《凱風》諸詩,其見地之卓絶,自可想象。然推求過甚,轉有不可信者,如孟子見齊宣王,舉《公劉》之篇,則謂公劉好貨,舉《綿》之篇,則謂大王好色,皆不可信。或者孟子意在勸勉,語别有故,讀者不以辭害志可也。

荀子論《詩》,嘗言:善爲《詩》者不説,善爲《易》者不占,善爲《禮》者不相,其心同也。見《大略》篇。楊倞注:皆言與理會者,至於無言説者也。其言蓋爲附會《詩》義者而發。至其論及《詩》《樂》之關係,言獨警辟,如云: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爲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樂論》)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内於宗廟。《小雅》不以於汙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大略》)

荀子又嘗推論《詩》《書》《禮》《樂》之歸,《風》、大小《雅》、《頌》之别,其言見於《儒效》篇:

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爲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爲《小雅》者,取是以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爲《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爲至者,取是而通之也。

荀子論文,其意仍主於學問,與孔子之説相似。《大略》篇云: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爲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爲天下列士。要其論文之旨,尚質尚用。《樂論》篇又云:亂世之徵,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即此以觀,其不崇尚文辭可知矣。

大抵吾國先哲之論文學,不尚玄想,不重辭采。文學中之所表現者,其事不出於家國身世,其歸不出於興觀群怨。至若先哲之稱道《詩》《書》,其旨亦不外于修身淑世而已。儒家如此,尚質之墨家更可知。《墨子公孟》篇稱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三百篇之數與儒家之言《詩》同,而墨子所引詩篇章句,與儒家所傳,略有出入,今不贅,然其言文學之旨歸,則與儒家相同。《墨子非命》篇云: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爲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惟舌而利其唇呡也,中實將欲爲其國家邑里萬民刑政者也。

先秦顯學,首推儒、墨,凡其所論,略見上述。道家之論,頗涉玄妙,於後世之文學,良多影響,至於評騭文學,固無可述。獨法家者流,詆訶文學,《商君書》謂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辨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又謂國用《詩》《書》《禮》《樂》孝悌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國。《韓非子》亦謂喜淫而不周於法,好辯説而不求其用,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法家之論,大抵如此,不待盡述。

* * *

[1] 以下二章,1932年本、1933年本講義均有較多不同,已録前本收入書末附録二,可參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孔子的自白*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起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

    14 顾随小说集 2025-09-15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28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6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2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2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2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4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