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64 天网

2025-08-31 12:05 古代文学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统治者一旦腐败到极端,致使民不聊生,就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为民请命,与不道的统治阶级进行抗争。但是,最初这些人往往遭受杀身之祸。相反,那些贪生怕死的人却能苟且偷安地活下来。这两种情况,各有利害。“勇于敢”者被杀,是舍生取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利,却死得悲惨——害;“勇于不敢”者能够活下来,是重生轻义,虽然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害,却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利。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强大的统治阶级而言是软弱的,他们之所以变得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是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替天行道,与命运抗争,是完全合乎道义的,只有那些社会上的强盗才是天理不容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呢?谁能明白其中的缘故呢?对此,圣人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一方面,***不甘心失去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作垂死挣扎,对反抗他们的人大开杀戒。“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是所有的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另一方面,不推翻腐朽的反动统治,大道就难以推行,社会就难以发展,人民就永远饱受苦难。然而,有勇无谋,莽撞行事,不但劳而无功,还会遭到反动势力的血腥***,使更多的人惨遭杀害。这又不合乎上天的好生之德,也是为圣人所不能忍视的。所以,这一天道事业犹使圣人小心谨慎。难:使感到为难而小心谨慎。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之道:自然规律。胸怀天地之志的圣人,要想拯救人民于水火,完成推翻不道统治的天道事业,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能否完成历史使命的关键。

不争而善胜:善于取胜的圣人不争一时之勇而在于争得民心。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广泛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并且伺时而动。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不言而善应:用实际行动体现***的公平、正义,让广大***群众得到实际利益,看到希望,这样以来,人民群众自然纷纷响应。

不召而自来:只要高举道的大旗,天下英雄豪杰就会不召而自来,加入替天行道的行列。

繟然而善谋:随着***队伍的壮大,人才的云集,圣人心地坦然而不顾虑自己的得失,推选有勇有谋之士担任军队的各级将领,绝不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各占山头。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恢恢:广大无边而又连绵不断。疏,指跨越的时间长、空间广。

历史的罗网恢弘无边,尽管网眼稀疏,却不会漏掉一个好人和坏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不管时代多么久远,历史决不会忘记每一个有功于人们的人,同时,那些人民的罪人永远也逃脱不掉历史的审判。

本章紧承上章,号召有识之士在统治阶级处于政治危机之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伺机而动,揭竿而起,加速反动统治者的灭亡。在与***的斗争中,应当沉着冷静,不可做无谓的牺牲。最后强调,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勇于献身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而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猜你喜欢

  • 71 大同世界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人类向往不已的大同世界。当然,“大同”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大同。小国寡民是世界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正如随着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覆灭封建大家..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70 社会、人事制度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大怨”,指对抗十性十矛盾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余怨”,指非对抗十性十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契:契据。古人刻木为契,分左右两半,左..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9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十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十弱的了,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够胜过水的威力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里,老子把处于弱势的劳..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8 革命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就象拉弓一样吗?居高的(箭)向下压制,居下的(弦)则向上托起。削减凸出的,补足缺陷的。 透过自然规律,可..

    4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7 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十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十弱者生之徒。 人活着的时候,躯体是柔软而富有弹十性十的,待到死了的时候,躯体就变成坚十挺强硬的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6  义利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的本十性十是贪婪的。劳动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太残酷。统治者的苛捐杂税越多,劳动人民所剩越少。劳动人民的饥荒是因统治者的不道..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5 三权分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对强权统治者的愤怒斥责。不道之世,人们“狎其所居”,“厌其所生”,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谁还害怕..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3 自知、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人民不再害怕统治阶级的死亡威胁的时候,统治阶级所真正害怕的事情也就到来了。 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法律本来是对付社会上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之徒的,当法律成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维护统..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2 微观认识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措施也非常容易施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施行。 这句话是说,大道至深至奥,却又简明易行。“甚易知,甚易行”,是对..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1  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宝。此三宝,皆体道而得,为人生之至宝,当终生持而不失。慈,即仁慈。十爱十人之心,恻隐之心,皆慈之德。俭,即节约。节约..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0 平凡与伟大

    十江十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成百谷王。 十江十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十江十海处下而不与百谷争高,因此成为百谷之王。 这是以十江十海比作圣人。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姓之王,是因为圣..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9 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代善于以大道来教化百姓的圣人,不是教育百姓怎样用“美言”、“美行”去获取个人名利,而是用大道来转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傻子”十精十神。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指..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8  防患于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泮:通“判”,分解、分裂的意思。 国家安定的时候,社会秩序易于维持,社会未出现混乱征兆的时候,易于谋求预防措施。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

    5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7  举轻若重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味:品味的意思,引申为体会、思考。 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之治。处理国家事务,不能怀有个人私心。思考问题要思考那些没有发生而可能发生的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6 幸福观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蕴藏着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奥妙,蕴涵着获得人生幸福的大智大慧。善人得道,成为人生之至宝,终生受用不穷。那些贪求外在功利的不善之人不可能得道,但是..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5  外交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十十交十十。 下流:谦下守静,以静和动。用“下流”二字,让人立即明白,大国是以大海作比。大海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处下,天下所有河流在那里十十交十十汇的缘故。 这一句用海洋和河流作比大国和..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4 鬼神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3 俭德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十爱十惜、节俭之意,即俭之德。啬是治人事天最主要的措施。治人:治身。事天:培育真朴。 这一句是说:修养自我、培育真朴莫过于遵守俭德。 夫唯啬,是谓蚤服。 蚤:跳蚤。蚤服,使跳蚤驯服。..

    4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2 为政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光明正大,公平、公正。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无事:无个人私心。 “以正治国,”就是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国。法律是光明正大的,要求人人知法守法。用兵则不然..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