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68 革命

2025-08-31 12:24 古代文学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就象拉弓一样吗?居高的(箭)向下压制,居下的(弦)则向上托起。削减凸出的,补足缺陷的。

透过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段话的深层意思是说,合乎道的社会规律不就象拉弓一样吗?统治者(高者)压迫人民,人民(下者)就起来推翻它。剥夺官僚豪绅(有余者)的财富,分给贫苦的劳动人民(不足者)。

“张弓”,比喻阶级矛盾的对立程度,矛盾对立得越厉害,转化得越快。相反,矛盾则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之道,是削减高出的,填补低洼的。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应当是减少富有者的财富,来补足贫穷者。但是,世人所遵循的道路则是减少贫穷者的财富来不断增加富有者的财富。

这里,老子把“天之道”和“人之道”作了鲜明的对照,借“天之道”来衬托“人之道”的不公。“天之道”体现的是集体主义,“人之道”体现的则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表明了老子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个人主义是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的根源。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谁能主动地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奉献给天下穷人呢?回答是: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必须以神文明作依托。神文明是社会繁荣和稳定的根本保障。如果人人都能彻悟大道,与天地合德,那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天之道”社会就会成为现实。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推行天道,不去凭借自我之智,而是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行民主法治,走集体主义道路。功德圆满而不居功自傲,不依仗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因为圣人不以个人的金钱财富当作衡量自己才德的标准。

圣人推行天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以名利之心诱导人民,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道德风范,这就自然成为人民群众道德实践的楷模。

本章体现的是老子的大同理想。面对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老子提出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斗争路线,决不能向反动势力妥协。推翻反动统治阶级以后,实行民主法治建设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最终实现社会大同。

猜你喜欢

  • 71 大同世界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人类向往不已的大同世界。当然,“大同”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大同。小国寡民是世界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正如随着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覆灭封建大家..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70 社会、人事制度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大怨”,指对抗十性十矛盾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余怨”,指非对抗十性十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契:契据。古人刻木为契,分左右两半,左..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9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十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十弱的了,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够胜过水的威力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里,老子把处于弱势的劳..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7 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十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十弱者生之徒。 人活着的时候,躯体是柔软而富有弹十性十的,待到死了的时候,躯体就变成坚十挺强硬的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6  义利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的本十性十是贪婪的。劳动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太残酷。统治者的苛捐杂税越多,劳动人民所剩越少。劳动人民的饥荒是因统治者的不道..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5 三权分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对强权统治者的愤怒斥责。不道之世,人们“狎其所居”,“厌其所生”,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谁还害怕..

    1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4 天网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统治者一旦腐败到极端,致使民不聊生,就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为民请命,与不道的统治阶级进行抗争。但是,最初这些人往往遭受杀身之祸。相反,那些贪生怕死的人..

    4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3 自知、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人民不再害怕统治阶级的死亡威胁的时候,统治阶级所真正害怕的事情也就到来了。 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法律本来是对付社会上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之徒的,当法律成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维护统..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2 微观认识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措施也非常容易施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施行。 这句话是说,大道至深至奥,却又简明易行。“甚易知,甚易行”,是对..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1  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宝。此三宝,皆体道而得,为人生之至宝,当终生持而不失。慈,即仁慈。十爱十人之心,恻隐之心,皆慈之德。俭,即节约。节约..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60 平凡与伟大

    十江十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成百谷王。 十江十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十江十海处下而不与百谷争高,因此成为百谷之王。 这是以十江十海比作圣人。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姓之王,是因为圣..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9 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代善于以大道来教化百姓的圣人,不是教育百姓怎样用“美言”、“美行”去获取个人名利,而是用大道来转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傻子”十精十神。这是建设文明社会的指..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8  防患于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泮:通“判”,分解、分裂的意思。 国家安定的时候,社会秩序易于维持,社会未出现混乱征兆的时候,易于谋求预防措施。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

    5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7  举轻若重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味:品味的意思,引申为体会、思考。 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之治。处理国家事务,不能怀有个人私心。思考问题要思考那些没有发生而可能发生的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6 幸福观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蕴藏着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奥妙,蕴涵着获得人生幸福的大智大慧。善人得道,成为人生之至宝,终生受用不穷。那些贪求外在功利的不善之人不可能得道,但是..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5  外交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十十交十十。 下流:谦下守静,以静和动。用“下流”二字,让人立即明白,大国是以大海作比。大海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处下,天下所有河流在那里十十交十十汇的缘故。 这一句用海洋和河流作比大国和..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4 鬼神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

    2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3 俭德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十爱十惜、节俭之意,即俭之德。啬是治人事天最主要的措施。治人:治身。事天:培育真朴。 这一句是说:修养自我、培育真朴莫过于遵守俭德。 夫唯啬,是谓蚤服。 蚤:跳蚤。蚤服,使跳蚤驯服。..

    4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2 为政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光明正大,公平、公正。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无事:无个人私心。 “以正治国,”就是以公平、公正的法律治国。法律是光明正大的,要求人人知法守法。用兵则不然..

    3 古代文学 2025-08-31
  • 51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

    4 古代文学 2025-08-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