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白话文

第四 抵巇 3

2025-09-02 11:16 古代文学

【原文】

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④,或抵覆之⑤。五帝⑥之政,抵而塞之。三王⑦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⑧,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⑨。

【注释】

①分错:混乱,分裂。

②窜匿:逃离隐匿。

③伐射:征伐相射。

④反之:任其背反,不加控制。

⑤覆之:使之颠覆,取而代之。陶弘景注:“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

⑥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⑦三王:这里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因为夏商周有征伐之事。陶弘景注:“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曰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事。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故曰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⑧诸侯相抵: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互相抵制、对抗。

⑨右:上策。

【译文】

天下***不止,国无明主,那么公侯缺乏道德约束,就会任由小人谗言害人,贤能之臣不被任用,圣人逃离隐遁。贪婪狡诈之人兴风作,君臣上下互相猜疑,国家就会土崩瓦解,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父子离散,没有规则,反目成仇,以上这些,都是国家出现轻微裂痕的状况。

圣人看到这些萌生的轻微裂痕,则会想方设法加以弥补。假如国家还有治理的希望,就用“抵巇”法去堵塞;假如国家乱到不可治理时,就用“抵巇”法使其崩溃并取而代之。或者采取措施,以防形势恶化;或者任其崩溃,计划取代;或者加以治理,使其步入正轨;或者将其彻底取代。五帝当政,虽然也有动荡之时,但圣人出来堵塞弥补,仍可延续;三王之时,天下大乱,只能取代前世君主,获取天下。诸侯间互相征伐,互相取代,这样的事不可胜数。在***的时代,采取措施,善用抵巇,才是国家发展的上策。

猜你喜欢

  • 第九 权篇 3

    【原文】故口者,机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一奸一邪②。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③。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④者,观要得理⑤。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

    0 古代文学 2025-09-03
  • 第九 权篇 2

    【原文】佞言①者,谄而于忠;谀言②者,博而于智;平言者③,决而于勇;戚言④者,权而于信;静言⑤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⑥进谋者,权也;纵舍⑦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以窒非⑧..

    1 古代文学 2025-09-03
  • 第九 权篇 1

    【原文】说者,说之①也;说之者,资之②也。饰言③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④也;应对者,利辞⑤也,利辞者,轻论⑥也;成义⑦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⑧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⑨也。【注释】①说之:..

    1 古代文学 2025-09-03
  • 第八 摩篇 4

    【原文】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①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②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③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④,..

    0 古代文学 2025-09-03
  • 第八 摩篇 3

    【原文】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八 摩篇 2

    【原文】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八 摩篇 1

    【原文】摩者,符也①。内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③。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④。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⑤,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3

    【原文】故计国事者①,则当审量权;说人主②,则当审揣情。谋虑情一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③。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2

    【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①也,不能隐其情。情一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②,乃且③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1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①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②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4

    【原文】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①;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②,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3

    【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④,故归之不疑也..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2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②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④。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1

    【原文】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④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⑤。【注释..

    5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4

    【原文】用之于人①,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②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③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④。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3

    【原文】将欲用之于天下①,必度权量能。见②天时之盛衰,制③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④之一一交一一孰亲孰疏、孰一爱一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⑤,以飞箝之辞,..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2

    【原文】引钩箝之辞①,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②。其不可善者③,或先征之而后重累④,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⑤。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⑥。其用或称财货、琦玮⑦、珠玉、璧帛、采色⑧以事之,或..

    5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1

    【原文】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之一一党一一,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④,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注释】①度..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4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④,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⑤,可以检下⑥。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⑦。..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2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①,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②,兆萌芽蘖③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注释】①因化说事:根据情况分析事情。陶弘景..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