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白话文

第六 忤合 4

2025-09-02 11:59 古代文学

【原文】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①;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②,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③。

【注释】

①原事:观察事物的本源。潜思事物之理,以见微知著。

②自度材能知睿:估量自己的才干和能力。鬼谷子认为,忤合之道必须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和对方实力,只能施于不如自己的对手。陶弘景注:“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

③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指施展计谋进退自如,从心所欲。陶弘景注:“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译文】

所以,如果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洞悉深奥道理的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不费心竭思,就不能推本溯源,弄清事情的根本。不悉心探究自己的才情,就不能宣扬声名。才识和素养不够,就不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待人不够真诚,就不能认知他人。所以,运用“忤合”的方法,必须全面考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对方不如自己才可实施。全面掌握情况才能做到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猜你喜欢

  • 第八 摩篇 3

    【原文】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八 摩篇 2

    【原文】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八 摩篇 1

    【原文】摩者,符也①。内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③。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④。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⑤,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3

    【原文】故计国事者①,则当审量权;说人主②,则当审揣情。谋虑情一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③。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2

    【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①也,不能隐其情。情一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②,乃且③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七 揣篇 1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①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②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3

    【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④,故归之不疑也..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2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②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④。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六 忤合 1

    【原文】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④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⑤。【注释..

    4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4

    【原文】用之于人①,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②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③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④。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3

    【原文】将欲用之于天下①,必度权量能。见②天时之盛衰,制③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④之一一交一一孰亲孰疏、孰一爱一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⑤,以飞箝之辞,..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2

    【原文】引钩箝之辞①,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②。其不可善者③,或先征之而后重累④,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⑤。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⑥。其用或称财货、琦玮⑦、珠玉、璧帛、采色⑧以事之,或..

    5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五 飞箝 1

    【原文】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之一一党一一,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④,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注释】①度..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4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④,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⑤,可以检下⑥。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⑦。..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3

    【原文】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2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①,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②,兆萌芽蘖③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注释】①因化说事:根据情况分析事情。陶弘景..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四 抵巇 1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①。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②也。巇者,罅也。罅③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④,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三 内揵 4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①,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②而飞③之。若命自来,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④,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⑤。【注释】①寤:通“悟”明白事理。②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三 内揵 3

    【原文】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①,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②。外内者,必明道数③,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

    3 古代文学 2025-09-02
  • 第三 内揵 2

    【原文】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①。故远而亲者,有一陰一德②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③也。故曰:..

    6 古代文学 2025-09-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