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

忤合第六

2025-09-09 11:54 古代文学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译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 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评价,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屣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盗用臣肫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 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 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猜你喜欢

  • 韩非子简介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中经

    【原文】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②,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④。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本经持枢

    【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注释】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转圆法猛兽

    【原文】转圆法猛兽①;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②,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客③,或贺机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损悦法灵蓍

    【原文】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散势法鸷鸟

    【原文】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②。意失威势③,一精一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分威法伏熊

    【原文】分威①法伏熊②;分威者,神之覆③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④;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铁⑤。故动者必随,唱者..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实意法腾蛇

    【原文】实意法腾蛇①;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③,神者得则凝④。识气寄,一奸一邪得而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养志法灵龟

    【原文】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盛神法五龙

    【原文】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转丸第十三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符言第十二

    【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决篇第十一

    【原文】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谋篇第十

    【原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权篇第九

    【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摩篇第八

    【原文】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

    6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揣篇第七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

    7 古代文学 2025-09-09
  • 飞箝第五

    【原文】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抵戏第四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

    6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内楗第三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一党一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