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韩非子

制分第五十五

2025-09-13 11:09 古代文学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恶以御民力,事实不宜失矣,然而禁轻事失者,刑赏失也。其治民不秉法为善也,如是,则是无法也。

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治国者,其刑赏莫不有分:有持以异为分,不可谓分;至于察君之分,独分也。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愿毋抵罪而不敢胥赏。故曰:不待刑赏而民从事矣。

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为务。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然则去微之道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禁尚有连于己者,理不得相窥,唯恐不得免。有心者不令得忘,窥者多也。如此,则慎己而窥彼,发之密。告过者免罪受赏,失者必诛连刑。如此,则类发矣。不容细,私告任坐使然也。

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是以有术之国,不用誉则毋适,境内必治,任数也。亡国使兵公行乎其地,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无数也。自攻者人也,攻人者数也。故有术之国,去言而任法。

凡畸功之循约者虽知,过刑之于言者难见也,是以刑赏惑乎贰。所谓循约难知者,功也。臣过之难见者,失根也。循理不见虚功,度情诡乎根,则二者安得无两失也?是以虚士立名于内,而谈者为略于外,故愚、怯、勇、慧相连而以虚道属俗而容乎世。故其法不用,而刑罚不加乎僇人。如此,则刑赏安得不容其二?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量之失,非法使然也,法定而任慧也。释法而任慧者,则受事者安得其务?务不与事相得,则法安得无失,而刑安得无烦?是以赏罚扰乱,邦道差误,刑赏之不分白也。

译文:

凡是国土广大、君主独尊的,自来都是因为法制严厉而可以在天下达到令行禁止的。因此作为君主在划分爵位、制定俸禄时。就必须严格执行重法原则。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法制严厉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不符合社会实际。况且拼命出力.是民众固有的,他们的心理无非是想拼命出力去获得渴望的东西。而民众赛欢什么。厌恶什么。是由君主一手控制着的。民众喜欢的是利禄,厌恶的是刑罚;君主掌握民众好此恶彼的心理来使用民力,和实际情况个应该有差错。既然如此,那么法禁松弛,政事有失,正是由于刑赏不当。君主治理民众不能掌握法度除恶务善。这样情形一旦出观。也就等于没有法制了。

所以根据国家治乱的原理,应把致力于区分刑赏作为当务之急。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不实行一定的法令。然而结果却是存亡各异;君国灭亡,在于法令之中刑赏不分。进一层说,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实行刑赏时是不加区分的。然而有的所谓区分,是拿了不同标准进行区分。实际上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区分。至于明察的君主的刑赏区分,则是按统一标准进行的区分。因此明君统治下的民众都重视法制畏惧禁令,既希望不要犯罪,又不敢妄自取赏。所以说:不等到用刑用赏。民众就都服服贴贴地做事了。

因此,那种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善于把禁止邪作为急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禁止邪的法律是和人情息息相通。和政理紧密相关的。既然如此,那么去掉那些不易觉察的邪行为要用什么方法呢?关键在于一定要使民众窥探彼此的隐情。那么又怎样使民众互相窥探呢?大致说来。也就是同里有罪连坐受罚罢了。假定禁令有牵连到自己的、从情理上看他们不得不相互监视,唯恐牵连到自己头上。不允许有心的人得到隐匿的机会,靠的是四下里有眼睛盯着。这样一来。民众自己就会谨慎小心而对别人进行监督。从而揭发坏人的隐秘。告的人免罪受常,有不报的人一定要连带受刑。如能这样,各种各样的人就被揭发出来了。连细小的邪行为都不容发牛,是靠暗中告密和实行连坐所起的作用。

对法律整饬得极其严明的君主,依靠的是法律条文而不是一二人才。因此有办法的国家,毋需名扬四海。就能无敌于天下,国家得到治理,这都是是依靠法度的缘故。丧失主权的国家,让敌兵公开地在境内活动而不能予以防御机制止的原因,在于只凭一二人才而没有法术,自取灭亡,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进攻别国,是法术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在有办法的国家里。总是排斥空谈而仟用法术。

凡属和有关条例存关奈例曲相附会的虚功是难以识破的,凡属经花言巧语掩饰的错误是难以发现的;因此。刑赏易为表里不一的情况所惑乱。所谓依据条例而难以识别的功勋。就是功;臣下那些难以发现的过失,就是失根。依据条例则不能发现虚功.仪依常情判断就发现不了情。这样一来。刑罚和赏赐怎能不双双产生差错呢?因此,徒有虚名的功臣在闰内捞得声誉,夸夸其谈的说客在国外巧取私利,结果愚妄、怯懦、暴庆、巧诈的种种人物串通一气,用虚无的道理迎合世俗、取悦社会。所以那些国法得不到执行,而罪不容诛的犯人得以逃脱刑罚的制裁。这样的话,刑罚和奖赏怎么会不发牛歧异?事实本来摆在面前,但按常理推断却失去了正确度量。度量发生差错,并不是法度造成的;尽管法制业已明定,但依靠的却是私智。放弃法制而依靠智慧,那么接受任务的官员怎能把握要领?事务要领与事务本身统一不起来。那么法令哪能不出差错,而刑罚又哪能不趋烦乱?因此,赏罚混乱不堪,国法错误百出,是由于刑赏区分不明。

猜你喜欢

  • 心度第五十四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一爱一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一奸一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一性一,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

    1 古代文学 2025-09-13
  • 饬令第五十三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一奸一。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都无一奸一市。物多..

    2 古代文学 2025-09-13
  • 人主第五十二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一操一国一柄一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忠孝第五十一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显学第五十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五蠹第四十九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一兽众,人民不胜禽一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八经第四十八

    【一】因情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一柄一以处势,故令行禁止。一柄一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是以明主..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八说第四十七

    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一宠一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行惠取众谓之得民。不弃者,吏有一奸一也;仁人者,公财损也;君子者,..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六反第四十六

    畏死远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行剑攻杀,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

    2 古代文学 2025-09-12
  • 诡使第四十五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说疑第四十四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一奸一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定法第四十三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问田第四十二

    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令陽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一毛一伯;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异物,主有度、上有术之故也。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问辩第四十一

    或问曰:辩安生乎?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难势第四十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难四第三十九

    【一】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2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难三第三十八

    【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是..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难二第三十七

    【一】景公过晏子,曰:子一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

    3 古代文学 2025-09-12
  • 难一第三十六

    【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

    4 古代文学 2025-09-12
  •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经一】赏罚共则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于期。子罕为出彘,田恒为圃池,故宋君、简公弑。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车,田连、成房之共琴也。【经二】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

    2 古代文学 2025-09-1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