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中庸

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2025-09-16 12:12 古代文学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1)。”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5)。”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有争(6)。”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7)。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8)。”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10)。”犹有(1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2)。”至矣!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2)暗然:隐藏不露。(3)的(di)然,鲜明,显著。(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6)奏假无言,时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mi),没有,(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10)德輶如: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11)伦:比。(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轻如毫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的确也是如此啊!

猜你喜欢

  • 淮南子卷二 俶真训

    【原文】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蝡蝡,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淮南子卷一 原道训

    【原文】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一合,卷之不盈..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淮南子内容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的意思

    1.中庸词义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宋.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一】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一浪一费无度,有人则是一一毛一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一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之道精华

    【一】执其两端,取其中正。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精一华所在了吧!人行与天地间,最难把握的可能就是一个度了。工作学习要讲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过于张,则会一精一神懈怠,影响进步;过去弛,则可能使..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翻译圣人的伟大之处

    【原文】仲尼祖述(1)尧舜,宪章(2)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5),如日月之代明(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3),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4),建诸天地而不悖(5),..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6)。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

    2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2)大哉!礼仪(3)三百,威仪(4)三千。待其人(5)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一性一而道问学(8),致广大而尽一精..

    2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原文】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不动而变..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一性一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之宜也。..

    3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国家将兴,必有帧祥(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3)。见乎起蓍龟(4),动乎四体(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注释】(1)前知:预知未来..

    2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原文】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2),形则著(3),著则明(4),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5)。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注释】(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

    2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至诚可参天地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一性一(1);能尽其一性一,则能尽人之一性一;能尽人之一性一,则能尽物之一性一;能尽物之一性一,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2);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注释】(1..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诚则明,明则诚

    【原文】自诚明(1),谓之一性一;自明诚,谓之教。诚则(2)明矣,明则诚矣。【注释】(1)自:从,由。明:明白。(2)则:即,就。【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一性一;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

    3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白话解析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原文】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

    1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白话解析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

    2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白话解析无所不在的道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

    0 古代文学 2025-09-16
  • 中庸白话解析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注释】(1)辟:..

    7 古代文学 2025-09-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