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南华

05.德充符:无情之人

2025-11-03 12:32 古代文学

无情之人

下面,加了一些人的对话了,上面都是找一些古里古怪的人来形容这个道理。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这里是讲情与无情的道理。

惠子对庄子说:像你这么讲,人要无情才叫人吗?庄子说:对。惠子又说:一个人没有感情了,怎么叫人呢?庄子说:生命的本体给了我们人的形貌,上天给了我们人的形体,怎么不叫人呢?

我们看郭象的注解: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以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岂直贤圣绝速,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不以耳向明,不以足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这都是哲学,逻辑的道理。所以《庄子》、《肇论》,不仅文章好,而且哲学理论,逻辑论辨样样好。现在的讲逻辑的书籍,不管是翻译的,还是中国人写的,甚至自然科学的书籍,都看不下去,因为文学的境界不高。如果讲科学,讲逻辑的书,有庄子郭象这样高的文学修养,这个国民的文化就提高了,所以文学有如此之重要。庄子郭象他们也讲哲学,也讲逻辑,一般人看他们的文章,会被文章的美迷住了,不知其内部都是讲的哲学,逻辑。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人的生命生来的时候,不是因为情而生的。这里提出了什么是情生?如果我们现在论辨,男女两人有感情结合在一起,就有人了,那什么叫不是感情而生呢?生之所知,其情之所知哉。我们生来的时候,那一点灵知之:知道,这一点知道的东西,不是情之所知。这就是中国文化里的两个东西,在《礼记》中,始终把人分为两部份来研究:与情。人有思想有知觉,这不是感情,这是,本,灵知之;喜怒哀乐悲欢,这是情。是能知一切的,在它上面并没有喜怒哀乐悲欢的。所以,这两个要分开。《庄子》中,这里不用这个,是因为人的,其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故有情于为,就是有为的作用,就是心理有委屈似的,一个人有情,被喜怒哀乐悲欢所困扰,那个光明的伟大的作用,困在一个小点上,虽然要使它豁达,噢,我心境要怎么样伟大,思想要怎么样伟大,超出三界以外,不可能,离旷而弗能也。如果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挠,非常旷达逍遥,那么,有情以为,普通人心里被喜怒哀乐的感情一困扰,要想修养达到圣贤的境界,永远做不到,因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所谓得道的圣贤,根本就是个无情的人,要做到无情才能成为圣贤啦?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我们就可以了解,真正的圣贤很难做到无情,圣贤是大慈大悲的情,没有世俗的小情。郭象说难慕哉,你虽然心中很仰慕,但你的修养很难到达圣贤的境界。心境开阔旷达,包罗天地,包罗万象,这就是圣贤的境界。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一般的笨人,五官不全,脑筋不够的,乃至于鸡鸣狗盗之徒等等,心里这个情感呀,心理越来越狭小,被后天的感情心理困扰得非常厉害。但是,他们对于修道做神仙,越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兴趣大得很噢!世界上的人都是如六世***诗中所说,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人的感情也要,圣人的求道也要。成了道成了佛以后,以为自己的感情更伟大了。但是,这怎么做得到呢?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他 们也不考虑,要想修道,变成一个超人,远近要分开,要远离世人情感的作用,亲近解脱智慧高远的境界。远近亲疏分不开,个人的私心一点也没有拿 掉,虽然仰慕孔子、颜回的修养,永远也达不到。

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由这个道理看来,真正的修养,你要自己求之于本身去实验。如果光靠眼睛耳朵去求真理,我们看书靠眼睛,听课靠耳朵,光靠耳目而学来的这一点,或者靠我看见的怎么样,我了解听到的怎么样,不够的,所以。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这是讲学理。你们年纪轻轻,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将来出去做事,算不定不是当什么圆,就是什么长啦,这个世界的官位就是拿这两个来代表了。反正你没有什么长当,家长都会当到的。不管你当家庭的家长也好,当国家的大家长也好,千万记住,耳目不能易任成功啊!这是做圣人作领袖的道理。不要随便看见某一点,听见某一点,就判断一切,这是靠不住的。所以当主管的,亲信的人告诉你,老张不对,老李不对,不一定,自己的耳目都靠不住,何况下面人作的报告。手足不能代司致业。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手与脚,乃至人相信自己的手与脚,手脚有时都错误了。你说手脚不会错误?人有时自己拿个杯子都打破了,对不对?做人道理也是一样,尤其作一个伟大的领袖,你认为某人是我的耳目,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即使当了皇帝,自称寡人,只有自己的头脑,只有自己一个,要真正判断是非利害,他都掺了感情的水了。任何人判断某一仲事都加了感情的水,那酒都变成水了。你喝下去,总有问题,都变成毒药了。所以道家与儒家不同,道家看世间的事物,透彻得不得了。

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不以耳向明,不以足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郭象举了个例子,什么叫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修养到婴儿的状态,生下来在一百天以内,勉勉强强一岁之内叫婴儿,总而言之,头顶的旋还在跳,还不会说活,那才是婴儿,如果有一点意识,已经靠不住了,那已经不算婴儿了。婴儿刚刚生下来,不用眼睛,人天生的那个灵感,就晓得在哪里,就会偏过来吃的,这就是灵府,用不着眼睛看到,所以眼睛是备后天的用。婴儿不需要靠耳朵才听得明白,不会拿脚来当手用,也不会拿手来当脚用,拿手来走路,换一句话说,婴儿全身都是功能。所以,一个修道的个,修养到心中没有杂想,没有妄念,情就是妄情,佛家叫妄想,没有这些意识上乱七八糟后天加上的妄想,完全恢复到婴儿的清净无为那个状态,生命的功能就会发出来了。到达这个状态,佛学在《楞严经》上讲,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眼睛用,各种各样全身都是功能,都是神通。什么叫神通呢?生命的气神完全恢复到原始的状态,那就叫神通。

上面这些都是郭象的注解。郭象的注解是千古以来的名注,对《庄子》的道理发挥得最好,不但文字美,而且哲学思想高。历代有很多道家和各家的书注解《庄子》,但郭象的注解始终是占在第一名,是有他的道理。现在回到《庄子》原文: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又问:既然叫做人,哪能没有感情呢?庄子说:你不懂我讲的情,这个情不止代表了普通的感情,还包括了后天加上的思想观念。你搞逻辑把我的名词都弄错了。我所谓的情,不是讲人无知,知是知,情是情,这个天生就能知的,像前面提到的婴儿,不用眼睛看就能找到,这是,这是知。情是后天加上的意识,在佛学里,把第六识所形成的意识统称为染污,就是现在称的污染,现在人把佛学名称倒过来用,就成了最新名词。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们生命的天越少。

庄子说:我之所以讲人要修养到无情,是不要偏见,不要后天加上的好恶,而自己伤害到自己本身,我们如果加上妄情,加上后天的好恶,就会伤害到生命的本身。那人要怎样用知用情呢?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要很自然地活下去。天生眼睛会看,耳朵会听,天生手会抓东西,脚会走路,都是天生自然,不要加一分第六意识,不要加一分后天的观念。就是佛家所说的不用分别心,也就是佛经上常用的不增不减。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认为,不增不减顺其自然地活下去,可以长寿,可以常在,身体同生命的本身是一样的。惠子听了庄子的话反对说:不益生,何以有其身?我们的身体是要补充的,不加上吃各种东西,各种维他命,身体常用会坏的。我们人总是要想办法给自己多加一点,我今天办事多了一点,哎呀不对,赶紧去休息,不然受不了;要不然这两天不对了,要进补进补,多炖一些当归鸡呀什么的吃吃。越补越糟糕,把你补死了,这就是益生吗?

庄子说不对,你不懂,我说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要不增不减,是心中没有妄情妄念妄想,心中清清明明,这样活着才是神仙之道,才可以长寿。上天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本,上天给我们形体,这就很好了,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后天的意识上的人情世故,就有喜怒哀乐,就内伤其身,身体内部就受伤害,就会有病活不长。

庄子骂惠子,你把自己的神用在身体外面去了,没有内养其神,神一天忙到晚,把都外用放射完了,就把生命的电能放射完了。像你又弹琴,又吟诗作画用思想,把神全用在上面,连自己都忘记了,你不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吗?你弹琴做诗伤害还不大,最厉害的是搞思想搞逻辑学哲学。本来人生活着就自然地活着,但搞逻辑的就问,怎么才叫活着?你给活着下个定义。等你把活着的定义下完以后,什么又叫吃饭?有人也可以吃面啊,并且饭也可以把它变成米粉,面也可以把它变成面包,搞逻辑的就会一路追到底。庄子说,你活得不耐烦吗?坚石非坚,白马非马等,要事逻辑去研究,那你就慢慢地逻吧,一直逻到底,定会把你逻死了为止。

这一篇《德充符》,以一个外形残废而内心有道的人开始,告诉我们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内在的道德的修养。扩大一点,就是不要被外在的境界,世俗的环境所困住,要修养使自己的神升华。最后庄子用自己跟惠子辩论的话作一个结论,告诉我们,神要修养到什么程度呢?不要自找麻烦,自找麻烦就同惠子一样,认为自己学问好知识高,学问越好知识越高,就烦恼越多痛苦越深,也就同自己生命过不去,自己往死路上走,那就不是《德充符》。要真正道德的充沛,才是道德的境界:天然,心境很平和,自养内在的神,自然生命道德就充沛了,身体内容也充沛了,才是道的境界。

我们注意啊,内七篇的《德充符》是第五个阶段,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到《德充符》,都是一步一步的功夫。第六篇是《大宗师),只有内外修养到达了,道德内在充沛了以后,才可称为大宗师。大宗师成功了以后,才是师道的成就,就是佛家讲的天人师,然后可以《应帝王》,才能入世,入世再出世,可以为王者师。所以《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

猜你喜欢

  • 06.大宗师:忘乎道术

    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子贡说:老师你讲了半天,这中间的道理,我还没有懂,请老师告诉我一个方向。控制只要用比喻来讲,鱼相造于水,人相造于道。这个造,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方之外与方之内

    方之外与方之内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孔子说:你不懂,他们都是方外人。方就是范围,他们这些方外人,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范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都不能约束。像我自己,还在这个范..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善吾生 善吾死

    善吾生 善吾死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惮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安时而处顺

    安时而处顺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一尻一,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有物先天地

    有物先天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庄子的寓言

    庄子的寓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

    1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丙吉问牛

    丙吉问牛过了两三年,汉宣帝忍不住了,就把丙臣提起来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时丙臣已经很老了,丙臣也不喜欢,你让我当宰相就当宰相吧。有个副宰相叫肖望之,才气很高很一精一明,他看不起丙臣的老老实实,有..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拈提汉史

    拈提汉史同学们看了电视大汉天威,吃饭时,就讨论汉武帝。有位同学问我,汉武帝身边有一位非常憨直的大臣叫汲黯,这个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是道家。后世人认为,大概道家马马虎虎很圆滑,其实不是这样,在汉代很..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

    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四点,我们先从个人修道方面做一个了解。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的管理。后世道家讲到修道,一个人要长生,有两句术语: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生就是..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真人的境界

    真一人的境界古之真一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斛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上古时代得道的真一人,代表我们老祖宗的,够得上称为大宗师的人,有了出世的修养成就,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所谓能够救..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高士严子陵

    高士严子陵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庄子讲入世的大宗师的思想,为了说明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提出东汉时的严子陵来加以发挥。严子陵的少年同学汉光武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对..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隐士与历史文化

    隐士与历史文化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 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所标榜的高人,隐士,是被列入《隐士传》《高士传》里的人。说到隐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国哲学..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进退存亡之道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也是批判儒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儒家有时候有利害不通之处,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物都与这个味道。庄子在那两个时代也见过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班知识分子,不通利害的关键,没有..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道家好谈兵

    道家好谈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一爱一人。第一句话,就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严重的观点。庄子提出来,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他出世,要对历史对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要懂..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古之真人

    古之真一人且有真一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一人?古之真一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一人。真一人有真知,那是真智能。下面庄子又把我们带入一个神话境界,但却是真的,把人的生命价值说的..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人为什么短命

    人为什么短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提出来人对生命的把握。一个人的生命自己可以作主,可以永远活下去,并不是那么短命的。我们人认为自己活了七八十年或一百岁很长寿,在道家看来是很短命可笑得。..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所知养所不知

    以所知养所不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么退一步讲,不是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了解了人这个生命,是怎么样一个法则,使怎样有所为的。这就包括了两方面,一个身一体生理的,一个一精一神生理..

    2 古代文学 2025-11-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