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 埃德蒙·伯克

编者前言

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书的校注本的首次出版,可以视作学界越来越多地看重18世纪美学的一种象征。那些对于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甚或政治,表现出浓厚且广泛兴趣的读者们,将会继续发现伯克著作的重要性。而这一需求所催生的再版机会,也使得我有必要修订下面这篇导言,并在修改的时候参考新近的一些研究。当然,原来编订的伯克的文本本身将不会有丝毫改变。

其间,我得到了伯克传记的作者威廉B.托德(William B.Todd)的诸多建议,也和T.麦克劳克林(T.McLoughlin)教授有过深入讨论,更有我长达半生的朋友兼学术榜样小欧文艾伦普雷斯(Irvin Enrenpreis)的友谊相伴,由此我受益颇多。简短的献词无以表达我的致谢之意。

伯明翰大学 J.T.B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来探讨美感的根源。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只能引起恐惧的感觉,即痛感。但人和实际危险或痛苦间隔一定的距离,痛感亦可转化为快感,即崇高感。后者是由“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社会交往又分为两性交往和一般交往。动物并不以美感为标准去选择异性,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同时亦由于异性的“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感是爱引起的积极的快感。

猜你喜欢

  • 第五部分

    第一节 论语词在事物的运动过程或外观与由此产生的内心情感之间,造物主建立了某种联系的法则,自然对象就是通过这些法则来影响我们的。绘画也用同一方式来打动人,但却又附加了模仿的愉悦。建筑通过自然法则和理性..

  • 第四部分

    第一节 论崇高与美的直接原因本书伊始,我宣称要探究崇高和美的直接原因,关于这一点,希望读者们不要认为我在说自己能够找到最终原因。我认为自己从未有此能力来解释,何以感官上的触动就会使人们的心灵产生某种特..

  • 第三部分

    第一节 论美我的研究,就是首先假定美与崇高是不同的;而后在探究的过程之中,去检验这一观点是否属实。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对现在流行的关于美的各种观点作一简单的回顾。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难以总结为某种固..

  • 第二部分

    第一节 论崇高促发的激情自然界中的伟大和崇高,当其作为原因最有力地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促发的激情,叫做惊惧;惊惧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在其中所有活动都已停滞,而只带有某种程度的恐怖。 (1)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心..

  • 第一部分

    第一节 新奇我们在人类心灵中所发现的最原始的,也是最简单的一个情感,就是好奇。我所谓的好奇,是指所有那些我们从新奇中意欲得到的东西或者无论什么样的愉悦感觉。我们看到,孩子们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寻找新的..

  • 绪言

    论趣味 [1]表面看来,我们可能彼此之间在理智和感觉方面差异很大:但尽管有这种差异存在在我看来,这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非真实,还是可能有某种人类理性与趣味的共通标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某些判断力与感性的共通..

  • 第二版前言

    在这一版 [1] 中,我努力使其比第一版更为丰满和完美。第一版面世之后至今,我以最为认真的态度,思考了以任何形式出现的对我这本书的反对意见;我的朋友们也给了我最直率的看法,这都是我的幸运所在。如果借助这些..

  • 第一版前言

    首先,作者在此想介绍一下使他踏入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些相关缘起,希望不至于被视为离题太远。此书的研究主题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但是,他经常感觉到十分困惑;因为他发现,目前尚看不到某种关于..

  • 关于本书的说明

    本版的原初文稿是1759年面世的第二版。在第二版之后,文本内容上的变动便只限于标点、拼写和字母的大小写,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伯克本人曾专门做过这些改动。他为第二版所作的序言以及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如行文、重..

  • 编者导言

    Ⅰ 成书与出版18世纪对于美学之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著作,出自一位年轻人的深入思考。1744年,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进入都柏林的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学习,此时他年仅15岁;就如很久之后他写给朋友埃德蒙马隆(Edm..

  • 译者前言

    《德国人》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

    27 德国人 2025-10-16
  • 原编者序

    小泉八云在《心》的序里说,这本书大都讲的是日本人内心的而非外表的生活,这时他开始了他那一切关于日本的著作。本书选订的目的,是要集合他对于这种内心生活最好的杰作,那些的确能使他成为日本与日本人唯一说明者..

    23 日本与日本人 2025-10-16
  • 前言 三

    《曾胡治兵语录》成书于1911年夏。1917年蔡锷去世一年后,上海振武书局首次公开印行,梁启超为之作序。1919年李根源于广州重印。1924年蒋介石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名义印发黄埔军校作为教材。19..

    29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前言 二

    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数年的军中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驰。“基础已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

    53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前言 一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1895年,未满13岁的..

    85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第四编 席勒精神之崇高性与超越性

    宏保耳特:论席勒及其精神进展之过程(译文)我跟席勒亲密的来往和通信,是多半集中在1794年到1797年的中间(时席勒年三十五至三十八岁译者),以前我们彼此还不十分认识,此后呢,我在国外的时候多,因此我们的通信..

    27 德国的古典精神 2025-08-28
  •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朋友们: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七年,我有十多年没有和你们互通消息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被一举粉碎之后,我才得到第二次解放,怀着舒畅的心情和老马伏枥的壮志,重理美学旧业,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相识和不相识的..

    61 谈美书简 2025-08-26
  • 诗人杜甫 ——代前言

    一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

    115 杜甫诗选注 2025-07-02
  • 出版前言

    【陈那着 法尊译编】《集量论》是古代印度着名的因明学家、佛教大论师陈那(Dignāgga,约当西元五~六世纪)的代表着作,为唯识学派主要依据的十一部论典之一。此书梵文原本至今尚未发现。唐代义净曾於景云二年(七..

    131 集量论略解 2025-06-26
  •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1]

    《喧哗与骚动》一九三三年前言艺术并不是南方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北方,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它是曼哈顿大楼基石上的那块最坚硬的矿工之石。它是街上垃圾与破烂的一部分。箭头般向上耸立的建筑物从它那里往上生长,..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