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说明
本版的原初文稿是1759年面世的第二版。在第二版之后,文本内容上的变动便只限于标点、拼写和字母的大小写,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伯克本人曾专门做过这些改动。他为第二版所作的序言以及他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如行文、重点和对评论的回复等等),都可以证明文本本身的权威性。(第一版文稿存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以作收藏;它与不列颠博物馆馆藏版本之间的两点细小差异已为人所知。) [1]
在本版的文本注释中,我们给出了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所有字句上的变化; (1) 另外,除了后者两处明显错误之外, [2] 我们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两版之间在拼写和字母大小写上的差异我们忽略不计;除了那些对于行文和表述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以外,标点符号的变化也没有涉及;最后,尽管保留了18世纪的拼写方法,对于不多的错误,我们还是不露痕迹地予以了修正。根据出版人的要求,我们去掉了标题末的日期,另外用SECTION替代了SECT.,后者是伯克本人从头至尾都在用的缩写。
希腊引文按照现代形式进行了排版,标准来自牛津文本格式。
我们用中括号来表示第二版所添段落。他在第二版的某些添加是为了回应一些第一版的批评者,当此之时,我们就会在注释中给出相关评论者的观点以作对照;但我们并未加以任何评论,而只是将之作为注释放在增添部分的开始。
前面编者导言部分已经给出的一些信息,正文的注释中我们就不再重复。
除了一些特别注明的地方外,所引用资料的出版地均为伦敦。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把第一版的作者前言放在第二版前言之前。而在原版之中,两篇前言都是斜体。
[1] See pp.172,173.托德教授告诉我,关于这两点差异,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版本循照的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版本,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版本则循照的是不列颠博物馆馆藏版本;哈佛申斯通(Shenstone)版本在两处都是准确的。
[2] See pp.157,159.
(1) 考虑到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字句变化很多都是个别字形或者字母上的校改,另外也无法在注释中用中文标示出这些变化来,因此译者把这一部分保留未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英文本,来体会两版的变化之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来探讨美感的根源。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只能引起恐惧的感觉,即痛感。但人和实际危险或痛苦间隔一定的距离,痛感亦可转化为快感,即崇高感。后者是由“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社会交往又分为两性交往和一般交往。动物并不以美感为标准去选择异性,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同时亦由于异性的“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感是爱引起的积极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