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七章 同治朝之内政

2025-04-16 12:55 中国近百年史

文宗之家庭 文宗患英、法联军之逼,逃往热河。及《北京条约》成立,英、法撤退军队,朝臣奏请车驾回京,而帝以为外使要求觐见,不欲即归,明年(咸丰十一)欲返,一再延期,据后诏旨,乃肃顺等力排众议,坚持不可也。会帝得病,七月病死,只有一子,名曰载淳,时年六岁,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所出。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幼尝读书,以秀女选入宫中,为帝所爱。妹为帝弟醇郡王奕 之妃。文宗北逃热河,后妃偕行,那拉氏与焉。说者谓帝晚年,那拉氏干涉政治,宫中之事要不可考。所可知者,那拉氏异于寻常女子,对于政治饶有兴趣,并能批读奏疏。帝崩,肃顺等谋揽政权,那拉氏先已为之备。

***之始末 文宗亲信大臣多为宗室,肃顺尤负能名,说者称其善揣上意,恃宠立威,尝兴大狱,诛杀大臣,故为清议所恶。文宗出狩,肃顺等扈从,益见信任。奕初任军机大臣,时留京办理外交事宜。清初亲王多居要职,圣祖子多,互相争位。世宗嗣位,恶其兄弟,另设军机处,慎选大臣入值,拟定诏旨,议商政策,亲王独不与选,渐而成为惯例。文宗命弟入值,盖当大乱之时,非常例也。当时大臣可分两派,一在热河,多属肃顺党羽,一在北京,以奕为首,反对肃顺等专政。初文宗病危,肃顺等称受顾命,谓帝命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遗诏究为帝意与否,今不可知,顾此实非太后之所愿闻,八人之中无一近支亲王,且皆肃顺党羽,既为近支王公所恶,又为在京朝臣所疑,由是酿成***。

载淳于热河行宫嗣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揽政权,尊皇后钮祐禄氏为慈安皇太后,生母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阻遏恭亲王奔丧。朝臣疑之,御史董元醇奏请三事,一、皇太后听政,俟帝年长,再行归政;二、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三、简派大臣充帝师傅。奏上,帝谕王大臣著照所请,盖两宫太后主张垂帘听政也,而王大臣奏称不可,竟改谕旨。九月,梓宫返京,王大臣护送,太后及帝先归,颁发前在热河拟定之殊谕,赞襄政务王大臣解职议罪,俄再降旨拿问肃顺等三人。肃顺不服,被捕入京,家产奉旨查钞。上谕宣布其罪状,并令斩首,远支亲王二人赐令自尽,余党各有处分。太后命恭亲王为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行走。

太后听政 今观***之始末,起于太后权臣之争权,权臣失败,太后临朝,为当然结果。清帝自入关以来,年幼嗣位者,有大臣辅政,从无太后听政之例,自此而后,竟为常例,其原因则穆宗早死,尚未有子,太后迎立奕 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德宗。帝又无子,迎立其弟所生之子溥仪为帝。数十年中,正当国际关系剧变之时,需要强有力之皇帝,认识新时代之情状,决定大计,而妇女性情偏于守旧,对于新事业之创办,不能有所决定,军国大事亦无适当之解决,迟延犹豫至于覆亡,固清室之不幸,亦中国之不幸也。

亲王宦官之重用 中国习俗男女授受不亲,中等之家妇女从不轻出门外,光绪中年(十九世纪末),诏旨迭禁妇女入庙烧香,或在茶肆吃茶,违者捕罚。太后听政,乃以男女之别,悬帘或幔以自蔽,遂不得与朝臣自由问答,势乃迫而重用亲王,信用宦官。亲王养尊处优,类多不学无术,奕于诸王之中较有能力,然已忧谗畏讥,迭受申责,不敢尽言,后且不安于位。在其下者,何足深论,唯求贿赂而已。朝廷之败坏,多由于此。宦官愚蠢放纵,久在宫中侍奉,深知皇帝太后所好,为其所信,得揽大权。世祖鉴于前事,削减其权,子孙亦未重用宦官。太后听政,始改祖制,初用安德海,同治八年(一八六九),遣之南下,织办龙衣。故事宦官不准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捕之,奏言安德海僭疑招摇,太后诿称不知,下诏杀之,此不过一例耳。其他收贿乱政者尚多。

中兴时期之政治 穆宗嗣位,明年,改元同治,值当内乱正急之时,恭亲王辅政,小心翼翼,凡统兵大将有所奏请,类皆准许,叛乱故能次第平定。李鸿章追念前事,深有所感,尝书告友人曰:中兴之初,深宫忧劳于上,将帅效命于外,而一二臣者主持于中,有请必行,不关吏议。所谓中兴者,乃沿用历代平乱之故事,实际上政治未有改革,外交未闻胜利,又无重要新事业之创办,固不足称为中兴也。其异于先朝者,则为两宫太后听政,慈安为一寻常女子,对于政治并无兴趣,说者以德称之,除大赏罚或有意见而外,余殆不问。慈禧颇有才能,判阅奏疏,裁决政事。凡臣下入见,慈禧一一询问,慈安独无一语,皇帝亦然。

穆宗家庭之祸 两宫太后听政已久,渐相疑忌,恭亲王后谏复修圆明园,几获重罪,乃不敢多言。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帝年十八,两宫太后为之选立皇后。慈安主婚尚书崇绮之女,慈禧欲立侍郎凤秀之女,各不相让,最后帝自决定,选崇绮女阿鲁特氏为后,以凤秀女富察氏为妃,慈禧因之不悦。秋间,大婚礼成,相传慈禧戒帝毋常至中宫,并令皇后学习礼仪,帝遂郁郁不乐,常独住乾清宫,明年春,亲政,乃微服出游,太后并不之问,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冬,染得天花,御医医治,痘已结痂,倏变为剧,十二月遂死。慈禧立奕 子载湉为帝,其母则其妹也。

地方官之权重 太后临朝,政治上不良之影响已言于前,其初太平天国及诸方祸乱,旗兵绿营不能平定,满员之任统帅者,未有功绩,朝廷乃变政策,重用汉人,统兵平乱之诸帅,朝廷初未授以军队,给与饷粮,不过与以名义而已。兵勇募自其家乡,将士由其擢用,饷则于其驻防之地百方筹募,甚至榨取,清代重文轻武,一品武官几同于督抚之侍从,高宗尝下诏严禁,固不能有所改正。至是,平乱之钦差大臣,多为文人,且兼总督或巡抚之职。其人新立功绩,负有时望,朝廷亦优待之。恭亲王小心谨慎,遇有大事,不肯主持,往往征求其意见。其中尤负盛名者,当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左氏后言朝廷情状曰:内臣之权,重在承旨会议,事无大小,多借疆臣以为设施。此种现象之造成,始于同治初年。军机大臣虽多满人,疆吏则多汉人,满人之居高位者,未有才能杰出之士,宜汉人渐居要职也。

军功保举人员 本部十八省之纷扰,凡二十四年。朝廷为鼓励人心之计,厚赏作战之将士,统兵之将帅亦欲多所保举,甚者掩败为胜,冒夺军功,部议不能多所驳斥。保举之数,据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左宗棠奏称各省军营所保武职,无虑十数万员。其时太平天国新平,捻、苗、回犹炽,保举武官,竟如此之多,其保至三品以上者,据曾国藩言,不下数万人。战争之际,虽无实缺,尚可于营中效力,领支饷银,及后乱平,多遣散回乡。其人狃于得官取财之易,不知营生,一部分投入会匪,乘机为乱。其有奥援者,则有差委,顾此为极少数之幸运分子,其随旧日长官而冀谋得一差或一职者,则数甚众,生计困难,自不能免,乃屡有造谋,发生巨案。

捐输 其他政治上之不良影响,则政府因乱收入锐减,而军费浩繁,支出增加,官吏一再减成发给俸金养廉,固仍无济于事,乃广开捐输。捐输由来已久,清帝亦常开捐,要当灾乱或财政困难之时,收入年约三四百万两。无奈内乱正亟,人民救死不暇,各业停顿,现金自不易得,且政局尚未安定,倘或叛人攻陷城邑纳捐者危险孔多,故开捐之后,收入并不甚多,乃改例减价,降级者亦得捐复,富人且可为其已死之父祖捐得追封。据浙江巡抚王凯泰奏疏,出银三四千两,即得道府,千余两即为知县,百余两即为佐杂。会内乱次第平定,热于入仕者,因而利用事机纳赀为官,同治中叶捐输一途,年约百万,可见入赀者之多。各省候补者,莫不有人满之患。其人视官同于投资求利,他日得一实缺,何能责其善治其民?

候补官之窘状 军功捐输深受内乱之影响,造成仕途冗杂之现状,二者自时人观之,得之均属甚易,正途出身仍极高贵。士子按期应考,每科必有录取,院考乡试固无论矣,会试录取二三百人,其授官者,在京或一二十年不得补缺,其入翰林院者或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俸金又少,难于维持生活。故京官多望外缺,无如缺少官多,甚者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非善于钻营或有奥援者,盖不易得。候补官员居于省会,每逢初一十五,例须亲至督抚衙门行礼。其人多无进款,衣食艰难,甚至自杀。正途出身者,尚能作文,应付月课,优得津贴。于此穷迫生活之中,而捐输者并不减少,盖居官致富者,常为人所论及,而失败者无人注意也。清季吏治之腐败,此其原因之一。

军队之未改革 内乱之久,军队战斗力弱,不足以平乱,实一主要原因,其造成者,一则武举不适于用,将士多行伍出身,兵士未受严格之操练。一则兵丁饷银太少,尚不能全数发给,将士吞没缺额之饷,乃听其营生。一则器械多为古代遗物,外国枪炮之威力,不为国人所信,双方以刀相杀,勇者胜耳。内战之平定,非旗兵绿营之力,乃临时召练之乡勇。其人饷银较厚,作战勇敢,又有智谋之士指挥,故能胜利。然时所谓精兵,操练不过数月,军器仍为刀矛鸟枪,是以老师糜饷,历久始平内乱。战后,乡勇一部分解散归农,朝廷恢复旧有兵额,余则未有重要改革。左宗棠奏请裁减福建额兵,增加饷粮,实有所见,无如朝廷上无人主持,为之奈何?乱前腐败之情状,一一恢复。

外人明了中国情状者,莫不主张改练军队。其来中国初为商业,内乱妨碍商业之发达,英于广东代练军队,则其例也。其有政治野心或欲见好于清廷者,亦欲代平内乱。朝廷疆吏多所疑虑,外国又相疑嫉,未有所成。外兵参与战事者,固多有功,外人统率及操练之兵,亦多胜利。常胜军于东南作战,法国洋枪队于浙东作战,均其例也。其胜利之最大原因,则为炮火摧残之威力。李鸿章统帅淮军,驻于上海,书告曾国藩,言外兵进攻嘉定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后又书告曰:洋人火器攻城夺垒及船上开用,实为无敌。其意则欲其师倡用,开通风气也。而曾国藩始终坚持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无所改革。常胜军解散,淮军收用其炮手,故战斗力强于他军。关于雇用外人练兵,曾言愈少愈好,李称费用过巨,征调且有掣肘,恐有尾大不掉之虑。朝廷接受其意见,雇用之外人均先后解雇,新军毫无影响于时。

舰队之解散 关于水师,沿海诸省多有兵船,然皆有名无实,不敢驶出外海,追剿海盗。湘军作战颇赖水师,水师船少炮劣。恃风力人力而行。太平军于南京一带之沿江要塞,筑有营垒,水师无法通过,亦不能断外船私运接济。恭亲王初欲购买外***舰,未有所成,及太平军攻扰浙江,始诏购买船炮,筹银八十万两,饬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办理,购兵船七只趸船一只,雇用英国武官兵丁水手六百余人,用银共一百零七万两,船于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秋到华。其时形势剧变,太平军迭次败挫,已近灭亡时期。军船原为助攻南京之用,而曾氏兄弟坚决反对,乃因统管权之争执。曾国藩建议将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船为英国所得。中国先后用银一百四十五万七千两,未一利用,诚一骇人听闻之事。

海军及机器局之创办 顽固之士大夫反对调遣兵船助战,多出于私心,轮船行驶迅速,便于交通,亦为其所知悉。上海购置轮船二只,归总督曾国藩节制,则其明证,曾于安庆招工试造轮船,固未成功,派员出洋购办机器,后于上海扩充机器局,同治七年(一八六八),造一轮船名曰恬吉。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左宗棠于福建马尾创设船厂,雇用法人主持,会督师北上,疏请诏授沈葆桢船政大臣,并得会衔奏事。惜其办理未能得法,糜款多而造船少。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中、日台湾交涉案起,朝臣力言筹办海防,始乃积极筹办海军。关于军械,李鸿章久知外国枪炮之威力,先于上海设局仿造子弹,后并制造枪炮,及代理两江总督,又于南京设局制造军火,迨任直隶总督,扩大前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之机器局。他省亦有仿办者,顾多规模狭小,任用非人,未有昭著之成绩。英使初荐英官监理军火,兼铸大炮。恭亲王奏言费多,未悉其人,不宜遽假以管理火器制造炮位之权,竟托辞拒绝。此新事业创办多无成效之一主因也。

同文馆之创立 同文馆之创立,亦新事业之一。中国自订约通商以来,未有精通外国语言文字之人,而外国译员能读我国经史,恭亲王等请设同文馆教授英语。馆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成立,明年,添设法文、俄文二馆,共学生三十名。上海、广州各设学馆,亦偏重语言。恭亲王后请再添一馆,学习天文算数,考收翰林及由进士出身之官员。朝臣倭仁等反对奉夷人为师,力持不可。会天变诏求直言,言者诋毁恭亲王,几兴大狱,应考者七十余人,考取三十一名。其人多八旗子弟,正士固不愿入馆,设备较善之学校,竟无若何重要之影响于国中。马尾船厂附设学校,教授英文、法文,亦无若何成绩。国中需要切实有用之人才,而时未有学校可以养成,曾国藩、李鸿章接受粤人容闳之建议,书请总署访选幼童赴美读书,总署从之。原议年派三十人前往,以四年为限,十五年后返国。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派出,其人年龄太小,乃于美国兼学国文,政府后得监督不满意之报告,将其招回,学生初未为人所重视。其他新事业之创办,尚有招商局等,亦无重要成绩。

改革失败之原因 总之,中兴时代政治上未有改革,反受内乱之影响,积弊增多。时当世界交通日趋便利,中国闭关墨守成法,决不可能,而朝廷上未有果断能决大计之君主,认识新时代之大臣,不能辨别是非轻重,有适当之决定。其困难之症结:(一)朝臣疆吏思想浅陋,明知己不如人,既不努力有所建设,又不虚心学习外人所长,自欺自蔽,其人盖古所谓绝物也。(二)士大夫夷夏之别太严,怀疑外人,成为普通心理。长官雇用外人者,又常冒夺其功,外人不服,乃称其不受羁勒,心不可知。李鸿章书告曾国藩曰:洋人横戾,断不能操纵由我。又尝曰:我辈尚不能提调洋人,委员何能提调?此足以见时人之态度。列强在华,又相忌嫉,互进谗言,益足以坚时人之信心,终遂未有重要之改革。近代中国恶劣现状之造成,原因虽多,而昏庸无识见之士大夫,负有重大责任,实一明显事迹也。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13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14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1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19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第七章 公明

    大君以生杀予夺之权授之将帅,犹东家之银钱货物授之店中众伙。若保举太滥,视大君之名器不甚爱惜,犹之贱售浪费,视东家之货财不甚爱惜也。介之推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乎?”余则略改之曰:“..

    17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2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1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1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1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動詞

    四十三,凡用字來表明人物底動作或行爲底,就叫做動詞。動詞底種類四十四,動詞可以分爲內動,外動,同動,助動四種。甲 內動詞四十五,凡表明事情盡於作者自身底動詞,叫做內動詞。〔例〕(一)他不曾坐着。 (二)..

    11 语体文法大纲 2025-08-29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7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2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