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窗幽记译注 / 陈继儒

卷七 韵

2025-04-18 14:53 小窗幽记译注

人生在世 贵在有韵

人生斯世,不能读尽天下秘书灵笈。有目而昧,有口而哑,有耳而聋,而面上三斗俗尘,何时扫去?则韵之一字,其世人对症之药乎?虽然,今世且有焚香啜茗,清凉在口,尘俗在心,俨然自附于韵,何异三家村老妪[1],动口念阿弥,便云升天成佛也?集韵第七。

今译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读完天下的奇书秘笈,就是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有嘴巴的哑巴,脸上三斗的俗气灰尘,何时可以扫去?可见这个韵字,就是世人的对症之药了!虽然如此,也要当心其中的冒牌货。如今有那种点香品茶,口中清凉干净,但心中污浊的人,装模作样附庸风雅,与那小地方的老妇人,只是开口念念阿弥陀佛,便说自己可以升天成佛有什么不同?所以把有关韵的文章集成第七卷。

注释

[1]三家村:出自宋陆游《村饮示邻曲》: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意指偏远的小山村。

暮雨打梨花 秋风吹木叶

清斋幽闭,时时暮雨打梨花[1];冷句忽来,字字秋风吹木叶[2]。

今译

清净的斋房微微关闭着,不时有暮雨落在梨花上;

幽冷的诗句忽涌上心头,字字都似秋风吹着落叶。

注释

[1]暮雨打梨花: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2]秋风吹木叶:《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分别生是非 圆融泯人我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开;一味圆融,人我之见不立。

今译

如果方方面面分别计较,就容易开出是非的洞隙;

只需一直坚持圆满融通,则人我的对立就能消除。

四季之云 各有所宜

春云宜山,夏云宜树,秋云宜水,冬云宜野。

今译

春天的云最宜与绚烂的山景相配,

夏天的云最宜与茂密的树林相合,

秋天的云最宜与明净的秋水相映,

冬天的云最宜与寥寥的旷野相衬。

月色最风光 柳态最潇洒

清疏畅快,月色最称风光;潇洒风流,花情何如柳态?

今译

要论什么最清爽疏朗畅快,

最美的当然是皎皎的月色;

要说什么最潇洒风流倜傥,

花的情态怎比得柳的姿容?

知己神交 人生乐事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1]

今译

在我的书斋中,不讲究虚伪的礼节。

凡来到这个书斋的,都是我的知己。

来去都随意,欢声笑语中忘掉了形骸;

不说是与非,不奢求荣华和名利;

闲谈古今之事,静静玩赏山水风景;

清茶和好酒,用来契合幽雅的意趣。

所谓志趣相投的朋友,不过如此而已。

注释

[1]本则摘自北宋司马光《真率铭》,有所删改。司马光在洛阳闲居时,与几位老友时常聚会,相约酒不过五巡,食不过五味,称为真率会。

机息风月美 心远地自偏

机息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自无车尘马迹[1],何须痼疾丘山[2]?

今译

机巧功利之心消除了,

朗月清风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

不必将人世看成了苦海;

内心远离了红尘俗事,

车尘马迹就不知不觉地消失无踪影,

何须一定要执着于山水?

注释

[1]心远句: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痼(g)疾丘山:指对山水有特殊的爱好。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此指爱好山水成癖。语意化用《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月盈帚 花满筛

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1]

今译

打扫石阶时月光如水,似乎把扫帚浸透了,

过滤泉水的筛子里,滤满的都是落花花瓣。

注释

[1]本则摘自唐李洞《喜鸾公自蜀归》诗。

桐叶散清阴 鸟声唤红日

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1]

今译

楼前梧桐叶叶,遮蔽烈日炙烤,

浓浓的荫凉已经布满了一院子;

枕上鸟鸣声声,唤起睡眠中人,

暖暖的阳光早已照射进了窗棂。

注释

[1]本则亦见于明屠隆《娑罗馆清言》。

野鸟作伴 白云相留

散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今译

放开脚步闲走,

野鸟见人类没有机心,也不时到身边来陪伴。

披衣独自静坐,

白云也被感动得无语,与我相依恋不忍离去。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1]

今译

何必一定要弹奏什么丝竹乐器?

自然山水之中也有清越的声音。

注释

[1]本则摘自晋左思《招隐二首》之一。

贪图逐利 枉却一生

世路中人,或图功名,或治生产,尽自正经,争奈大地间好风月、好山水、好书籍,了不相涉,岂非枉却一生!

今译

尘世中的人,有的贪图功名,有的忙于生计,当然也都是一些正经的事情,但怎奈与大地间的好风月、好山水和好书籍一点都不相关,这一生难道不是白白地虚度了呵!

生平所愿 四种无恙

平生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一曰故人,一曰藏书,一曰名草。[1]

今译

平生希望四样东西一直安然无恙:

一是青山,一是故人,一是藏书,一是名草。

注释

[1]本则摘自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的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一说为陈继儒,一说为陆绍珩。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多则,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言辞简洁,优美隽永,是晚明清言小品集大成之作。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2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