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贤下

2025-04-19 17:14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如今的士人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在小事情上知道任用贤人,而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却任人唯亲任富,这是有悖先王之道的。所以,墨子反复劝诫,希望能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重视,切实推行尚贤的根本为政措施。

10.1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1],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赏因而诱之矣[2],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惧。

【注释】

[1] 若:此,这。

[2] 赏:当为尝(孙诒让说),尝试。

【译文】

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都想让他们的国家富裕,人口众多,刑法清明。但却不知道用尚贤的策略去治理国家和百姓,王公大人丧失了尚贤这一治理政务的根本方法。如果王公大人丧失了尚贤这一治理政务的根本方法,那么,就不能不举例子来向他们说明啊!现在这里如果有一个诸侯,在他的国家治理政务,说:凡是我的国家里能射箭驾车的人,我将要重重地奖赏并使他富贵;不能射箭驾车的人,我将要重重地责罚并使他贫贱。询问这个国家的人,谁会高兴谁会畏惧呢?我认为一定是能射箭驾车的人高兴,不能射箭驾车的人畏惧。我尝试诱导他说:凡是我的国家中忠诚守信的人,我必定奖赏并且使他富贵;不忠诚没有信用的人,我必定责罚并且使他贫贱。询问国中的人,谁会高兴谁会畏惧呢?我以为一定是忠诚有信用的人高兴,不忠诚没有信用的人畏惧。

10.2 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1],大以为政于天下[2],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3],为暴者可而沮也。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注释】

[1] 沮:阻止。

[2] 大:指扩大而言。

[3] 可而:犹可以(王念孙说)。

【译文】

现在如果用尚贤的原则去治理国家和百姓,就会使国中做善事的人得到鼓励,使做恶的人受到阻止。进一步用尚贤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就可以使天下做善事的人得到鼓励,使做恶的人受到阻止。那么以前我推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道,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当众发布政令来治理百姓,使天下做善事的人可以得到鼓励,使做恶的人可以受到阻止。既然这样,那么这里的尚贤原则和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道是相同的。

10.3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1],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瘖者而使为行人[2],聋者而使为乐师。

【注释】

[1] 罢:通疲,疲劳。这里指瘦弱不能任用。

[2] 瘖:即哑,不能说话。行人:指外交使者。

【译文】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行为处事言谈话语都知道尚贤,等到他们面对民众发布政令去治理百姓的时候,却没人知道尚贤使能。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只明白小道而不懂得大道。为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头牛或一只羊不能杀,必定会寻求高明的屠夫;有一件衣服不能缝制,必定寻求高明的裁缝。当王公大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即使是自己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富贵的人或者面貌长得好看的人,确实知道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就不会使用他们。是什么缘故呢?恐怕他们会损坏自己的财产。当王公大人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则不失为一个尚贤使能的人。王公大人有一匹疲弊的马不能医治,必定寻找高明的兽医;有一张弓坏了不能张开,必定寻找高明的工匠。当王公大人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即使是自己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富贵的人或者面貌长得好看的人,确实知道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才能,一定不会使用他们。是什么缘故呢?恐怕他们会损坏自己的财产。当王公大人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则不失为一个尚贤使能的人。但等到面对他的国家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只要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富贵的人、面貌长得好看的人,就会任用他。那么王公大人喜爱他的国家,还比不上喜欢他的一张危弓、一匹疲马、一件衣服、牛羊这些财物吗?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都明白小道而不懂得大道。这就好比让一个哑巴去担任外交使者,让一个聋子去担任乐师。

10.4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1],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2],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3],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4],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注释】

[1] 灰:指烧制石灰。俞樾认为乃反之误,反为贩之假借字。

[2] 师:当为私(俞樾说)。仆:犹臣(俞樾说)。

[3] 圜土:牢狱。《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言筑土表墙,其刑圜也。

[4] 惟:句首语气词。

【译文】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他们所富的人,他们所贵的人,不一定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却富贵的人或面貌长得好看的人。所以从前舜在历山下耕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捕鱼,在常阳烧制石灰,尧在服泽北岸发现了他,立他为天子,使他掌管天下的政务,治理天下的百姓。从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仆人,让他做厨师,汤发现并举用了他,立他为相,使他掌管天下的政务,治理天下的百姓。从前傅说住在北海里的小洲上,牢狱之中,身穿粗布衣服,腰扎绳索,身为奴役在傅岩筑墙,武丁发现并举用了他,立他为相,使他掌管天下的政务,治理天下的百姓。所以从前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因为是骨肉血亲,没有功劳却富贵的人或者面貌长得好看的人吗?只是遵循他们的言论,采用他们的谋略,推行他们的道术,上可利天,中可利鬼,下可有利于百姓,所以把他们推举提拔上来。

10.5 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槃盂[1],传以遗后世子孙。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於[2]!来!有国有土[3],告女讼刑[4]。在今而安百姓[5],女何择言人[6]?何敬不刑[7]?何度不及[8]?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9],曰:晞夫圣、武、知人[10],以屏辅而身[11]。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12]?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13],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14]。

【注释】

[1] 琢:铭刻。槃:盛水之盘。盂:食器。

[2] 於:叹词。

[3] 有国:指拥有国家的诸侯国君。有土:指拥有封地的卿士。

[4] 女:通汝。颂刑:即公刑。

[5] 而:通尔,你。

[6] 言:当为否(王引之说)。

[7] 敬:严肃,慎重。

[8] 度:考虑。

[9] 竖年:指老年人。竖,距字假音(毕沅说)。距,通巨,大。

[10] 晞:当为希(吴汝纶说),希求。

[11] 屏辅:裨辅,辅佐。

[12] 辟:通避。

[13] 疾:急,赶快。

[14] 安:犹乃(王引之说)。生生:指众生。

【译文】

古代圣王既然慎重地以尚贤为原则来治理天下,所以写在竹帛上,刻在盘盂上,传给后世子孙。在先王之书《吕刑》篇中,先王说:嗯,来!有国有土的诸侯卿士们,我来告诉你们公正的刑法。现在要安抚百姓,你不选择贤人,还要选择什么呢?不重视刑法,还要重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思考不能达到的呢?能够选择贤人并且重视刑法,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道就可以达到。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尚贤而达到的。在先王之书和老年人的话里有这样的说法:希望那些圣明、勇武、智慧的人来辅佐你。这就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一定选择贤能的人来做自己的臣子和辅佐。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想得到富贵而厌恶贫贱。那么你怎样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不如成为一个贤人。成为贤能之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答道:有力气的赶紧去帮助别人,有财物的努力分给别人,有道术的尽力教导别人。像这样,那么饥饿的人就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服,混乱的社会就可以得到治理。如果饥饿的人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得到衣服,混乱的社会得到治理,这样才能安定众生。

10.6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1]。使不知辩[2],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瘖、聋[3],暴为桀、纣,不加失也[4]。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5],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6],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7]

【注释】

[1] 学:下当脱而(王念孙说)。

[2] 使:假使。辩:通辨,辨别。

[3] 躄:跛脚。瘖:同喑,哑。

[4] 失:指抛弃。

[5] 攸心:攸当作散,攸心即心攸,心散。

[6] 垂:当作舍(孙诒让说)。劳来:《尔雅释诂》:劳来,勤也。

[7] 此五字疑为衍文(王念孙说)。

【译文】

现在的王公大人,他们所给予富贵的人,都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和容貌长得好看的人。现在的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和容貌长得好看的人,难道一定有智慧吗?如果没有智慧,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他们国家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可是你怎样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答道:不如去做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和面貌长得好看的人。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和面貌长得好看的人,这些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假如不懂得分辨,就算德行深厚如禹、汤、文王、武王一样,也不会得到任用;王公大人的骨肉血亲,即使是跛子、哑巴、聋子,而且像桀、纣一样暴虐,也不会被舍弃。所以奖赏轮不到贤人,惩罚也到不了真正有罪的人。他所奖赏的已经是没有功劳的人了,所惩罚的也是没有罪过的人。因此让百姓人心涣散,不愿积极做善事,宁愿舍弃体力不用也不愿勤劳协作;宁愿让多余的财物腐烂发臭,也不愿意分给别人;宁愿隐藏自己的经世之学,也不愿意教给别人。都像这样,那么饥饿的人就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得不到衣服,混乱就得不到治理。推举而提拔贤能的人。

10.7 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1],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2],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3],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4],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注释】

[1] 小臣:指伊尹。

[2] 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据《尚书君奭》载,此四人原为周文王之臣。

[3] 渐:浸润。

[4] 上士:指道德高尚的人。

【译文】

因此从前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故而天下祥和,百姓富足,所以附近的人得以安乐,远方的人前来归附。太阳月亮所能照到的地方,车船所能达到的地方,雨露所能滋润到的地方,粮食所能供养的地方,得到这样的贤人,无不勤勉并受到称赞。而且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心中如果真的想行仁义之事,希望做高尚的人,对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对下想要符合百姓的利益,那么尚贤的原则就不能不考虑了。崇尚贤能,符合天帝、鬼神和百姓的利益,是政务的根本。

【评析】

在《尚贤》三篇中,本篇的重点在于揭示当今统治者的失误所在,为他们提供可以知得失的鉴戒,为天下所有人指出向上一途。正如墨子所说,当今天下执政者并非不想让国家富裕、人口繁衍、社会秩序井井有条,只是他们要么不懂得尚贤乃为政之本,要么是不懂得尚贤为政的关键所在,因而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状况:社会民生凋敝,国家弊端丛生、危难重重。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正是本着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墨子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明于小而不明于大的道理,讲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人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往往会不加考察地径直任用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道理并不复杂,但人们往往因习焉不察而习以为常。墨子在指出问题所在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反问道: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可悲可叹!

孔子说为政在人(《礼记中庸》),用人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但由于先王流传下来的贵族世袭制仍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框架模式,统治者的用人范围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贵族阶级内部,这是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这是客观真理。墨子认为王公大人的用人方式是赏不当贤,罚不当暴,赏罚无当会让百姓寒心,任人唯亲的结果仍会是一潭死水,这就是墨子为国家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要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必然要打破贵族统治的社会结构,所以近人方授楚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墨子的根本精神,一言以蔽之,则平等是已(《墨学源流》)。墨子愤而指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瘖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一种不平之气如宝刀匣中自鸣。如此愤愤不平,无非是为不公平的贵族世袭制压制下的社会贤才讨一个公道,要求取消身份限制。龚自珍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墨子可以当之无愧地看作是龚氏的理论先声。

墨家学派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学术团体,招收弟子不问身份的高低贵贱,但内部管理却是严格而清苦,人人平等,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子的这种做法似乎和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他们的动机是对现实的绝望还是积极主动的社会实验,但最起码他们都是真实而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3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4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10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4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4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3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3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5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4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