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同上

2025-04-19 17:21 墨子译注

【题解】

《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天下纷扰,不能和睦共处。这是尚同理论的逻辑起点,从这里出发,才有了正长、诸侯、天子逐级向上统一话语权的必要。墨子最后指出,即使人们的思想都统一于天子,仍不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未能同一于天,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依然是墨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1.1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1],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2],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3],腐㱙余财不以相分[4],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1] 兹:通滋,愈益,更加。

[2] 作:始(王念孙说)。

[3] 相劳:指相互帮助。

[4] 㱙:腐臭。

【译文】

墨子说:古时候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刑法和行政管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意思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就是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是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是十种道理,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否定别人的道理,故而互相非难。所以在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抱怨憎恶,分别离散,以至不能再次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至于有多余的力量而不能互相帮助,有多余的财物到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隐藏经世良方而不传授给别人,天下的混乱,如同禽兽一样。

11.2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1],生于无政长[2]。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3]。天子三公既以立[4],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5],不可一二而明知[6],故画分万国[7],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8]。

【注释】

[1] 虖:假借字,同乎(孙诒让说)。

[2] 政长:行政长官。政当为正(毕沅说)。

[3] 三公:古代辅助天子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4] 以:通已。

[5] 辩:通辨。

[6] 一二:疑为一一之误。

[7] 画:同划。

[8] 正:同政(孙诒让说)。

【译文】

明白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拥立他做天子。天子确立以后,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又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立他们作三公。天子、三公确立以后,因为天下幅员辽阔,远方国家以及异地人民各自是非利害的区别无法一一辨别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为许多诸侯国,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国君确立以后,又因为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又选择他们国家中有才能并可任用的人,置立为各级行政长官。

11.3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1],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2]。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3],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1] 而:同与(王引之说)。

[2] 傍:同访(孙诒让说)。

[3] 意若:假如,如果。

【译文】

行政长官具备之后,天子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情,都要来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上面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上级有过错就要规劝进谏,下面有善行就查访推荐。服从上级而不在下面勾结,这才是上级所以奖赏而下面所以称赞的原因啊。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情,都不告诉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不能加以肯定,上级认为是不对的不能加以否定,上级有了过错而不进行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而不查访推荐,在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级,这就是上面所以惩罚而百姓所以毁谤的原因啊。上级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奖赏或惩罚,就必然会明察而详审可信。

11.4 是故里长者[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2]。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3],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注释】

[1] 里长:先秦时期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长。

[2] 乡长:先秦时期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有乡长。

[3] 去:除去,改正。若:你,你的。

【译文】

所以里长是一里之中的仁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乡长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乡里,是什么缘故呢?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标准,所以乡里能够治理好。

11.5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1],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注释】

[1] 据上下文,此处者字疑为衍文。

【译文】

乡长是一乡之中的仁人。乡长对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国君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国家能够治理好。

11.6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1],溱溱而至者[2],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3],请以治其民[4]。譬若丝缕之有纪[5],罔罟之有纲[6],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7]。

【注释】

[1] 飘风:旋风,大风。苦雨:指久下不停的霖雨。

[2] 溱溱:风雨盛的样子。

[3] 五刑:指古代五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

[4] 请:通诚(孙诒让说),确实,的确。

[5] 纪:丝的头绪。

[6] 罔罟:渔网。纲:渔网的总绳。

[7] 所:下脱以字(俞樾说)。

【译文】

国君是一国的仁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天子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考察天下能够治理好,是什么缘故呢?天子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天下能够治理好。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是服从于上天,那么灾难仍然无法免除。现在如果天上暴风霖雨汹涌而来,这就是上天用来惩罚百姓不服从于上天啊。所以墨子说:古时的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确实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

【评析】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实质上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因为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如何治理人类社会、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伟大命题。中国先秦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经历过几次大的理论调整,最早的一次大思考以绝地天通为标志,这次思想调整的结果是把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了出来,开启了人类独立思考人类自身命运的文化苦旅。《国语楚语下》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云: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从这两次绝地天通的史料记载看,这次人神关系的混乱与调整大致发生在颛顼和尧执政期间,源于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对神灵的质疑,调整的结果是神灵向人的妥协,即人神不扰,各得其序。第二次大思考发生在春秋末、战国初期,主要以老子的道法自然观为代表,即人类的理性思考自觉向天道规律汲取智慧,天已经从神的范畴开始向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转化。第三次大思考发生在战国末期,以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为代表,人类思想已经完全跨越神灵的障碍,人的理性精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墨子的尚同思想处于第二次天人关系大思考的关键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尽管为这次天人关系的思考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并未系统提出如何利用天道秩序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则是结合绝地天通和道法自然的智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系统提出了自己对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人类社会***的根源在于无正长!墨子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将尚贤思想发挥到极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既贤且可,并按照自身条件挑选贤且可的三公、诸侯、正长,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同心圆领导结构,把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标准制订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就能实现建立起理想人类社会秩序的梦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然而,这仍然不够,因为这种理论还缺乏合法性,缺乏一个哲学基础或理论前提,所以墨子指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只有把天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才真正具备理论上的权威性和道义上的合法性。

墨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有着伟大献身精神的实干家。他不但遍行天下推广自己的理论,沐雨栉风,不辞劳苦,还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弟子中间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在学派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尚同就是其组织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精英主义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二是集体主义原则,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可以提意见,但在大的原则上必须服从集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以补救时弊,而尚同理论就是通向其梦想世界的必由之路。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泿水等

    本篇导读《水经注》记载了多条南方的河流,卷三十七就有淹水、叶榆水、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等大河,以及流入这些大河的许多支流。但由于唐、宋以前,南方仍是地广人稀的烟瘴之地,土著民族部落散居河谷山林..

    5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江水

    本篇导读古代中国典籍所称的江,即《水经注》的江水,又称大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江。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长河,据现代的实地考察测量发现,长江的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

    11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阴沟水

    本篇导读阴沟水是淮水下游北岸支流之一,又名濄水,或写成涡水,从蒗渠分出,往东南流,注入淮水。这条水道并不太大,但它流经不少历史名人的家乡。经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1,东南至沛,为濄水,又东南至下邳淮陵..

    6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渠水

    本篇导读渠即鸿沟运河,这是一条战国中期魏国开凿的人工水道。魏国的都城原本在河东(今山西省南部)的安邑(今运城市安邑镇),魏惠王前元九年(前三六一),为了争霸中原,迁都至黄河中游南岸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

    8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谷水

    本篇导读洛水的北岸会合了多条从崤山、邙山流出的小支流,谷水是其中之一。谷水虽然短小,但流经洛阳城,而洛阳是古代多个朝代的首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以及《水经注》成书时的北魏,因此保留了大量史迹和故事..

    7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洛水

    本篇导读洛水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现代称为洛河,全长约四百二十公里,主要流经河南省境内。由于西北方的陕西省有另一条洛河,因此陕西的洛河又称北洛河或西洛河,而河南洛河又称南洛河,或直接称为洛河。洛河之所..

    7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济水

    本卷导读济水是古代中原的重要河流之一,古籍中以江、淮、河、济为四渎,而中国第一篇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以名山大川为九州的分界,其中济河惟兖州,兖州就在济水和大河之间。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对济水构..

    5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河水

    本卷导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先秦及汉初的文献没有黄河一词,古籍称黄河为河,或称为大河。成书于汉武帝时的《史记河渠书》,详细讲述了治理黄河的历史,却也只称它为河。其他河流也各有..

    6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

    本篇导读《水经注》全书流传千余年,虽然有部分章节散佚失传,但至今仍有四十卷数十万字,分量颇大,而且每卷长短不一,部分重要河流如河、渭、汾、洛等记述特别详细,而另一些位置偏远的河流则记述比较简略,本书受..

    9 水经注译注 2025-08-15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按语】本篇论述果实菜谷等植物类食品的饮食禁忌以及食物中毒的防治方法。《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篇合八十法,方十八首。今不言者,盖脱文也。[01]果子生食〔1〕生疮。〔2〕【注释】〔1〕果子生食:《高注金匮..

    21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8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论辨二首 合九十法 方二十二首【按语】本篇论述禽兽鱼虫等动物类食品的饮食禁忌及各种食物中毒的防治方法。方二十二首,俞本、徐本作方二十一首。[01]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1..

    19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8
  • 杂疗方第二十三

    论一首 证一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专论内外杂证的急救方法。多有方无论。杂证皆为危重死证,包括卒死、尸蹶、缢死、暍死、溺死及跌伤等,篇中汇集了各种急救措施。俞本作脉证一条,俞本、徐本作方二十二首。[01..

    18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8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

    18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18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

    19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趺,俞本误作跌。证治,俞本作证并治。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01]..

    17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是外科病的专论,论述疮痈、肠痈、金疮及浸淫疮四种病。[0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注释】〔1〕痈:中医外科病名,由于热毒引起的以局..

    16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注释】〔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

    1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

    1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

    19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