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同上

2025-04-19 17:21 墨子译注

【题解】

《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天下纷扰,不能和睦共处。这是尚同理论的逻辑起点,从这里出发,才有了正长、诸侯、天子逐级向上统一话语权的必要。墨子最后指出,即使人们的思想都统一于天子,仍不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未能同一于天,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依然是墨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1.1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1],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2],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3],腐㱙余财不以相分[4],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1] 兹:通滋,愈益,更加。

[2] 作:始(王念孙说)。

[3] 相劳:指相互帮助。

[4] 㱙:腐臭。

【译文】

墨子说:古时候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刑法和行政管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意思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就是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是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是十种道理,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否定别人的道理,故而互相非难。所以在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抱怨憎恶,分别离散,以至不能再次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至于有多余的力量而不能互相帮助,有多余的财物到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隐藏经世良方而不传授给别人,天下的混乱,如同禽兽一样。

11.2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1],生于无政长[2]。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3]。天子三公既以立[4],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5],不可一二而明知[6],故画分万国[7],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8]。

【注释】

[1] 虖:假借字,同乎(孙诒让说)。

[2] 政长:行政长官。政当为正(毕沅说)。

[3] 三公:古代辅助天子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4] 以:通已。

[5] 辩:通辨。

[6] 一二:疑为一一之误。

[7] 画:同划。

[8] 正:同政(孙诒让说)。

【译文】

明白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拥立他做天子。天子确立以后,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又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立他们作三公。天子、三公确立以后,因为天下幅员辽阔,远方国家以及异地人民各自是非利害的区别无法一一辨别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为许多诸侯国,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国君确立以后,又因为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又选择他们国家中有才能并可任用的人,置立为各级行政长官。

11.3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1],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2]。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3],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1] 而:同与(王引之说)。

[2] 傍:同访(孙诒让说)。

[3] 意若:假如,如果。

【译文】

行政长官具备之后,天子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情,都要来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上面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上级有过错就要规劝进谏,下面有善行就查访推荐。服从上级而不在下面勾结,这才是上级所以奖赏而下面所以称赞的原因啊。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情,都不告诉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不能加以肯定,上级认为是不对的不能加以否定,上级有了过错而不进行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而不查访推荐,在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级,这就是上面所以惩罚而百姓所以毁谤的原因啊。上级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奖赏或惩罚,就必然会明察而详审可信。

11.4 是故里长者[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2]。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3],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注释】

[1] 里长:先秦时期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长。

[2] 乡长:先秦时期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有乡长。

[3] 去:除去,改正。若:你,你的。

【译文】

所以里长是一里之中的仁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乡长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乡里,是什么缘故呢?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标准,所以乡里能够治理好。

11.5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1],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注释】

[1] 据上下文,此处者字疑为衍文。

【译文】

乡长是一乡之中的仁人。乡长对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国君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国家能够治理好。

11.6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1],溱溱而至者[2],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3],请以治其民[4]。譬若丝缕之有纪[5],罔罟之有纲[6],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7]。

【注释】

[1] 飘风:旋风,大风。苦雨:指久下不停的霖雨。

[2] 溱溱:风雨盛的样子。

[3] 五刑:指古代五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

[4] 请:通诚(孙诒让说),确实,的确。

[5] 纪:丝的头绪。

[6] 罔罟:渔网。纲:渔网的总绳。

[7] 所:下脱以字(俞樾说)。

【译文】

国君是一国的仁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天子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考察天下能够治理好,是什么缘故呢?天子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天下能够治理好。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是服从于上天,那么灾难仍然无法免除。现在如果天上暴风霖雨汹涌而来,这就是上天用来惩罚百姓不服从于上天啊。所以墨子说:古时的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确实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

【评析】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实质上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因为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如何治理人类社会、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伟大命题。中国先秦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经历过几次大的理论调整,最早的一次大思考以绝地天通为标志,这次思想调整的结果是把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了出来,开启了人类独立思考人类自身命运的文化苦旅。《国语楚语下》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云: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从这两次绝地天通的史料记载看,这次人神关系的混乱与调整大致发生在颛顼和尧执政期间,源于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对神灵的质疑,调整的结果是神灵向人的妥协,即人神不扰,各得其序。第二次大思考发生在春秋末、战国初期,主要以老子的道法自然观为代表,即人类的理性思考自觉向天道规律汲取智慧,天已经从神的范畴开始向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转化。第三次大思考发生在战国末期,以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为代表,人类思想已经完全跨越神灵的障碍,人的理性精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墨子的尚同思想处于第二次天人关系大思考的关键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尽管为这次天人关系的思考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并未系统提出如何利用天道秩序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则是结合绝地天通和道法自然的智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系统提出了自己对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人类社会***的根源在于无正长!墨子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将尚贤思想发挥到极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既贤且可,并按照自身条件挑选贤且可的三公、诸侯、正长,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同心圆领导结构,把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标准制订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就能实现建立起理想人类社会秩序的梦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然而,这仍然不够,因为这种理论还缺乏合法性,缺乏一个哲学基础或理论前提,所以墨子指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只有把天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才真正具备理论上的权威性和道义上的合法性。

墨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有着伟大献身精神的实干家。他不但遍行天下推广自己的理论,沐雨栉风,不辞劳苦,还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弟子中间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在学派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尚同就是其组织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精英主义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二是集体主义原则,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可以提意见,但在大的原则上必须服从集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以补救时弊,而尚同理论就是通向其梦想世界的必由之路。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3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4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5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2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2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3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2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5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2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2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96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30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7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5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3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6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6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5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6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