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同上

2025-04-19 17:21 墨子译注

【题解】

《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天下纷扰,不能和睦共处。这是尚同理论的逻辑起点,从这里出发,才有了正长、诸侯、天子逐级向上统一话语权的必要。墨子最后指出,即使人们的思想都统一于天子,仍不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未能同一于天,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依然是墨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1.1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1],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2],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3],腐㱙余财不以相分[4],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1] 兹:通滋,愈益,更加。

[2] 作:始(王念孙说)。

[3] 相劳:指相互帮助。

[4] 㱙:腐臭。

【译文】

墨子说:古时候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刑法和行政管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意思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就是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是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是十种道理,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否定别人的道理,故而互相非难。所以在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抱怨憎恶,分别离散,以至不能再次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至于有多余的力量而不能互相帮助,有多余的财物到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隐藏经世良方而不传授给别人,天下的混乱,如同禽兽一样。

11.2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1],生于无政长[2]。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3]。天子三公既以立[4],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5],不可一二而明知[6],故画分万国[7],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8]。

【注释】

[1] 虖:假借字,同乎(孙诒让说)。

[2] 政长:行政长官。政当为正(毕沅说)。

[3] 三公:古代辅助天子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4] 以:通已。

[5] 辩:通辨。

[6] 一二:疑为一一之误。

[7] 画:同划。

[8] 正:同政(孙诒让说)。

【译文】

明白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拥立他做天子。天子确立以后,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又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立他们作三公。天子、三公确立以后,因为天下幅员辽阔,远方国家以及异地人民各自是非利害的区别无法一一辨别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为许多诸侯国,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国君确立以后,又因为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又选择他们国家中有才能并可任用的人,置立为各级行政长官。

11.3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1],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2]。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3],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1] 而:同与(王引之说)。

[2] 傍:同访(孙诒让说)。

[3] 意若:假如,如果。

【译文】

行政长官具备之后,天子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情,都要来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上面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上级有过错就要规劝进谏,下面有善行就查访推荐。服从上级而不在下面勾结,这才是上级所以奖赏而下面所以称赞的原因啊。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情,都不告诉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不能加以肯定,上级认为是不对的不能加以否定,上级有了过错而不进行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而不查访推荐,在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级,这就是上面所以惩罚而百姓所以毁谤的原因啊。上级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奖赏或惩罚,就必然会明察而详审可信。

11.4 是故里长者[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2]。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3],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注释】

[1] 里长:先秦时期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长。

[2] 乡长:先秦时期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有乡长。

[3] 去:除去,改正。若:你,你的。

【译文】

所以里长是一里之中的仁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乡长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乡里,是什么缘故呢?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标准,所以乡里能够治理好。

11.5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1],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注释】

[1] 据上下文,此处者字疑为衍文。

【译文】

乡长是一乡之中的仁人。乡长对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国君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国家能够治理好。

11.6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1],溱溱而至者[2],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3],请以治其民[4]。譬若丝缕之有纪[5],罔罟之有纲[6],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7]。

【注释】

[1] 飘风:旋风,大风。苦雨:指久下不停的霖雨。

[2] 溱溱:风雨盛的样子。

[3] 五刑:指古代五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

[4] 请:通诚(孙诒让说),确实,的确。

[5] 纪:丝的头绪。

[6] 罔罟:渔网。纲:渔网的总绳。

[7] 所:下脱以字(俞樾说)。

【译文】

国君是一国的仁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天子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考察天下能够治理好,是什么缘故呢?天子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天下能够治理好。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是服从于上天,那么灾难仍然无法免除。现在如果天上暴风霖雨汹涌而来,这就是上天用来惩罚百姓不服从于上天啊。所以墨子说:古时的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确实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

【评析】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实质上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因为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如何治理人类社会、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伟大命题。中国先秦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经历过几次大的理论调整,最早的一次大思考以绝地天通为标志,这次思想调整的结果是把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了出来,开启了人类独立思考人类自身命运的文化苦旅。《国语楚语下》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云: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从这两次绝地天通的史料记载看,这次人神关系的混乱与调整大致发生在颛顼和尧执政期间,源于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对神灵的质疑,调整的结果是神灵向人的妥协,即人神不扰,各得其序。第二次大思考发生在春秋末、战国初期,主要以老子的道法自然观为代表,即人类的理性思考自觉向天道规律汲取智慧,天已经从神的范畴开始向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转化。第三次大思考发生在战国末期,以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为代表,人类思想已经完全跨越神灵的障碍,人的理性精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墨子的尚同思想处于第二次天人关系大思考的关键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尽管为这次天人关系的思考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并未系统提出如何利用天道秩序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则是结合绝地天通和道法自然的智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系统提出了自己对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人类社会***的根源在于无正长!墨子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将尚贤思想发挥到极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既贤且可,并按照自身条件挑选贤且可的三公、诸侯、正长,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同心圆领导结构,把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标准制订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就能实现建立起理想人类社会秩序的梦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然而,这仍然不够,因为这种理论还缺乏合法性,缺乏一个哲学基础或理论前提,所以墨子指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只有把天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才真正具备理论上的权威性和道义上的合法性。

墨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有着伟大献身精神的实干家。他不但遍行天下推广自己的理论,沐雨栉风,不辞劳苦,还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弟子中间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在学派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尚同就是其组织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精英主义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二是集体主义原则,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可以提意见,但在大的原则上必须服从集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以补救时弊,而尚同理论就是通向其梦想世界的必由之路。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卷二十六·杂记之属

    礼记《礼记》简介参见卷二十四。深衣【题解】深衣是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的衣服,又是庶人的常礼服。本篇记述了深衣的形制规格以及有关的象征意义。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①。【注释】①深..

    2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五·典志之属二

    汉书《汉书》简介参见卷六。地理志 节钞【题解】《汉书地理志》以论述西汉一代的疆域、政区、户口和山川为主,也述及物产、风俗民情、经济发展等情况。材料丰富、翔实,所谓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

    14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禹贡【题解】《禹贡》,选自《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内容十分丰富。全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尤其可..

    15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三·叙记之属二

    通鉴宋代司马光(10191086)领衔编撰,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司马光最初完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时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

    15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二·叙记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金縢【题解】《金縢(tnɡ)》主要歌颂了周公的品格行为。同时反映出西周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周与殷遗民矛盾尖锐,而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周灭殷后的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

    11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1
  • 卷二十一·传志之属下编二

    欧阳修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题解】本文是作者为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即范仲淹去世后的第三年。文章通过叙述范氏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为人品格和政..

    27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二十·传志之属下编一

    蔡邕蔡邕简介参见卷六。郭有道碑【题解】此碑文中的郭泰,是东汉名士,因修行有道,故称。作者极力颂扬了郭泰高尚的人格及其精深的学识,尤其称颂了他不肯入仕做官、情愿归隐出世的品行。全文叙事简明扼要,文辞清新..

    31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九·传志之属上编三

    汉书《汉书》简介参见卷六。杨胡朱梅云传【题解】本文是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云敞的合传。班固一向以醇儒自居,不满过激言行,杨王孙坚持裸葬,胡建不畏强暴,梅福数言切谏,云敞舍死赴义,尤其是朱云,少喜游..

    35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八·传志之属上编二

    史记《史记》简介参见卷十七。刺客列传【题解】本文是《史记》中一篇专叙刺客的类传。它依时间顺序分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刺客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的事迹,再现了他们那种守志不屈的精神及英勇无畏的..

    23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七·传志之属上编一

    史记汉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体裁,为后世正..

    3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六·哀祭之属

    书《书》简介参见卷一。金縢册祝之辞【题解】《金縢册祝之辞》,即《尚书金縢》篇(收入本书卷二十二)中周公姬旦为患病的周武王祝祷之辞,表现了周公的忠诚。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①。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②,..

    56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五·书牍之属二

    韩愈韩愈简介参见卷二。与孟尚书书【题解】孟尚书即孟简。《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十三年五月,以户部侍郎孟简检校工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故信中称孟简为孟尚书。元和十四年,韩愈由谏迎佛骨事贬潮州..

    27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四·书牍之属一

    左传《左传》简介参见卷六。郑子家与赵宣子书【题解】这是一份绝妙的外交照会。春秋前期,大国争霸,小国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也往往成为大国出气的对象。这封信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晋灵公怀疑郑国与自己的对手楚..

    2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三·奏议之属三

    陆贽陆贽简介参见卷十。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题解】建中四年(783),朱泚趁泾原兵变而叛乱,唐德宗仓皇出走,在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避难,陆贽从驾侍奉。当时国库空虚,朝廷用度没有着落。后来各地陆续进贡..

    20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二·奏议之属二

    路温舒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钜鹿(今河北平乡)人。西汉昭、宣帝时在世。曾牧羊,学律令,初为县狱史,后举孝廉,为山邑丞,昭帝元凤(前80前75)中守廷尉史。宣帝时累官至临淮太守,有治迹,卒于官。上德缓..

    16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一·奏议之属一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无逸【题解】据《史记》记载,周成王年长之后,周公还政,他担心成王贪图享乐,作《无逸》以诫成王。无,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可,不要。逸,放纵,荒淫。其内容与《召诰》《洛诰》一致..

    3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十·诏令之属

    尚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甘誓【题解】《甘誓》,是夏启在有扈氏都城南郊甘(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讨伐有扈氏前的动员令,系后人根据传闻写成。誓,一种有约束性和决断意义的话语。夏启为大禹之子,是夏朝的开国君王..

    28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九·序跋之属二

    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初名更生,汉楚元王刘交玄孙。自宣帝至成帝时历任郎中、给事黄门、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刘向的历史功绩在于整理校勘图书,编为《别录》一书,为中..

    4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八·序跋之属一

    易《易》是我国古代的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今仅存《周易》。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周易》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可能最早始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殷时已有六十四卦,大约在周文王前后整理..

    14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 卷七·词赋之属下编二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建安文学的中心人物之一。建安时累封平原侯、临淄侯,魏立,三徙藩国,后封于陈。与兄曹丕不和,郁郁以终,卒年四十一。他的著作有赋、颂、诗、铭、杂论,共..

    2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2025-05-1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