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迎敌祠

2025-04-20 13:38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重点介绍了在战争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既包括祭祀、祝祷、望气等上古流传下来的巫文化仪式,也包括一些必要的人事安排、军事布置和社会安抚工作。巫术仪式虽然只是一些迷信活动,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第一手文化史参考资料。另外,文章在详细介绍巫术仪式活动之余,又详细讲解了军事战备方面的各种注意事项。可见,在墨家的思想观念里,仍然将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寄托在人事上,而不是将命运完全交给冥冥之中的各路神灵。

50.1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1];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2],弩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弩七,七发而止;将服必赤,其牲以狗。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坛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长九尺者九,弩九,九发而止;将服必白,其牲以羊。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黑旗;黑神长六尺者六,弩六,六发而止;将服必黑,其牲以彘。从外宅诸名大祠,灵巫或祷焉,给祷牲。

【注释】

[1] 堂:当为衍文。密:总括长、宽、高三者而言(岑仲勉说)。

[2] 青神:这里指身穿青衣充当神灵的人。下诸神皆同。

【译文】

敌人自东方而来,就迎接神灵于东坛,坛高八尺,长宽皆为八尺;以八位八十岁的老人主祭青旗,用八个身高八尺的青衣人担当青神,八名弓弩手,每人射八支箭;将领服装必须为青色,以鸡作为祭品。敌人自南方而来,就迎接神灵于南坛,坛高七尺,长宽皆为七尺;以七位七十岁的老人主祭赤旗,用七个身高七尺的赤衣人担当赤神,七名弓弩手,每人射七支箭;将领服装必须为赤色,以狗作为祭品。敌人自西方而来,就迎接神灵于西坛,坛高九尺,长宽皆为九尺;以九位九十岁的老人主祭白旗,用九个身高九尺的人担当素神,九位弓弩手,每人射九支箭;将领服装必须为白色,以羊作为祭品。敌人自北方而来,就迎接神灵于北坛,坛高六尺,长宽皆为六尺;以六位六十岁的老人主祭黑旗,用六个身高六尺的黑衣人担当黑神,六位弓弩手,每人射六支箭;将领服装必须为黑色,以猪作为祭品。派遣灵巫在城外诸多有名的大祠堂里祈祷神灵,为他们提供祭品。

50.2 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之[1],善为舍。巫必近公社[2],必敬神之。巫、卜以请守[3],守独智巫、卜望气之请而已[4]。其出入为流言,惊骇恐吏民,谨微察之,断罪不赦。望气舍近守官。牧贤大夫及有方技者若工[5],弟之[6]。举屠、酤者置厨给事,弟之。

【注释】

[1] 宫之:当为官养之,否则与善为舍句意重叠。

[2] 公社:官方祭土地神的地方。

[3] 请:通情,实情。按,守上当补报字。

[4] 智:通知。请:通情。

[5] 牧:当作收,聚集。

[6] 弟:同第,划分等级次第。

【译文】

但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明了这些气的人可以预知成败吉凶。荐举有特长的巫师、医师及卜师,为他们准备相关药材,官方供养起来,妥善安排他们的起居。巫师的住所必定要靠近土地神社,必须要将他们敬若神明。巫师和卜师向城主据实报告望气及占卜的结果,只有城主一人知道而已。若巫师和卜师暗中散布流言,造成吏民恐慌,需暗中探察,对有罪者要严加处罚,绝不姑息。望气地点要与城主官署靠近。把贤良大夫和有特长的匠人集中到一起,进行相应第等的划分。挑选屠夫和酿酒人,安排到厨房里做事,也要划分职务等级。

50.3 凡守城之法,县师受事[1],出葆循沟防[2],筑荐通途[3],修城。百官共财[4],百工即事,司马视城修卒伍。设守门,二人掌右阉[5],二人掌左阉,四人掌闭,百甲坐之。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赞三人[6]。五步有五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旁有大率,中有大将,皆有司吏卒长。城上当阶,有司守之。移中中处[7],泽急而奏之[8]。士皆有职。城之外,矢之所逮[9],坏其墙,无以为客菌[10]。三十里之内,薪蒸、水皆入内[11]。狗、彘、豚、鸡食其肉,敛其骸以为醢,腹病者以起。城之内,薪蒸庐室,矢之所逮,皆为之涂菌。令命昏纬狗纂马掔纬[12]。静夜闻鼓声而噪,所以阉客之气也[13],所以固民之意也,故时噪则民不疾矣。

【注释】

[1] 县师:军队中职官名称。

[2] 葆:同堡,堡垒。循:巡视。

[3] 荐:路障。

[4] 共:同供。

[5] 阉:同掩,门扇。

[6] 赞:佐,辅助。

[7] 移中中处:前中字指簿书。中处,适当的地方。

[8] 泽:当作择。

[9] 逮:及,这里指箭矢射程之内。

[10] 菌:同翳,掩体。

[11] 薪蒸:细木。水:当为木,上脱材(孙诒让说),材木,大木。

[12] 纬:束。纂:系。掔:使牢固。

[13] 阉:同掩,压制。

【译文】

但凡守城之法,县师接受任务,离开堡垒去巡视城防,修建路障以阻断通道,修筑好城墙以御敌。百官供给战争所需的财物,百工要积极准备守城用具。司马要根据城防具体情况调派人手。设置守门士兵,二人负责掌管右边城门,二人负责掌管左边城门,四人共同负责城门的开闭,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据守城门。城墙上每隔一步派驻一名带甲士兵,一名执戟士兵,另有三人辅助。每五步设一名伍长,每十步设一名什长,每百步设一名百长。城每面有一位将领,城中央大将坐镇,每一方面都有官员在管理。城墙阶梯处有官员负责把守。将公文簿籍移至适当的地方保管,择紧要文书上报。每位军士都有自己的职责。城外,箭矢射程之内的断壁残垣要全部推倒,以防成为敌方的掩体。将三十里以内的所有大小树木全部运进城内。把狗、猪、鸡的肉吃掉之后,收集剩余骨头,制成肉酱,肠胃有病的人可因此受益。城内的柴堆和房屋,只要城外的箭能射到,都要涂上泥。黄昏以后,下令全城人将马和狗等牲畜拴紧套牢。夜静听到鼓声,众人要一齐呐喊,以压制敌人的气势,同时也能稳定民心,声势大盛老百姓就不会惊恐了。

50.4 祝、史乃告于四望、山川、社稷,先于戎,乃退。公素服誓于太庙,曰:其人为不道,不修义详[1],唯乃是王[2],曰:予必怀亡尔社稷,灭尔百姓。二参子尚夜自厦[3],以勤寡人,和心比力兼左右,各死而守。既誓,公乃退食。舍于中太庙之右,祝、史舍于社。百官具御,乃斗鼓于门[4],右置旂,左置旌,于隅练名。射参发,告胜,五兵咸备,乃下,出挨[5],升望我郊。乃命鼓,俄升,役司马射自门右,蓬矢射之,茅参发,弓弩继之;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祝、史、宗人告社,覆之以甑[6]。

【注释】

[1] 详:当作祥(孙诒让说)。

[2] 唯乃是王:当作唯力是正(孙诒让说)。

[3] 参:同叁。厦:当为厉之误(毕沅说),同励。

[4] 斗:疑为升字之误(孙诒让说)。

[5] 挨:当为俟,等候。

[6] 甑:古代蒸饭用的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食物。

【译文】

战前,太祝、太史祭告四方神祇、山川、社稷,然后退下。国君身穿白色祭服在太庙誓师,誓词说:敌人行不义之事,不修德行,只知崇尚暴力,叫嚣我一定会征服你的国家,消灭你的百姓。大臣们日夜勤勉劳苦,全力辅助我,同心协力,守望相助,誓死守卫国土。誓师完毕,国君下去用餐。他临时住在太庙右边的屋舍内,太祝和太史住在社庙中。百官各司其职,进而升鼓于太庙,在庙门右边树旗,在庙门的左边立旌,在旌旗一角书写将帅的名字。射三箭,祈祷战斗胜利,所有兵种齐集,出太庙等候,随后登上城头观望城外的情况。然后命令擂鼓登台,役司马在城门右边发射蓬蒿制成的箭,持矛刺地三下,接着弓弩手向空射箭;军校先在城门左边,挥动兵器,然后木头擂石一齐抛下。太祝、太史、宗人到社坛祭告,然后用甑将祭文扣住。

【评析】

战国时期,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仍然是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特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这里的祀是指祭祖的仪式,戎是指出征前的祭社仪式。也就是说,国之大事,就在于这两类祭祀。这两种祭祀,一个关乎政权的合法性,一个关乎政权的稳定性,所以才会受到特别的重视。社神就是土地神,祭祀土地神有请神灵保佑国家安定、国土不受侵凌、战争胜利等重大意义,是古代军队中最重要的仪式。《迎敌祠》篇就是介绍如何在迎敌之前进行祭祀、祝祷、望气等趋吉避凶、预测胜利的巫术活动,为我们认识先秦时期的军旅祭祀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不论墨子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这种祭祀活动都是上古流传下来的神圣仪式,在战时有支撑国家意志、军队信念、百姓寄托的巨大精神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战争总动员,墨子必然要慎重对待。祭祀、祝祷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活动,因此文章在介绍的时候也是非常谦恭而详尽的。根据敌人进攻方位的不同,祭祀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其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五行、方位、神灵、旗帜、祭坛规制、祭品、祭祀人等,同时还要照顾到各种要素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除此之外,所有人对待巫师必须恭敬有礼,因为他们是神明的代表,担负着与神明沟通的重大责任;而巫师在祭祀、祝祷期间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有丝毫差错。

祭祀是祈求神灵的佑护,而望气则是占卜战争的结果。望气是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史记天官书》对望气占卜法有过详细介绍,稍云精白者,其将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绝远者,当战。青白,其前低者,战胜;其前赤而仰者,战不胜。云气颜色青白,底部大而前部形状细长,那么两军必战;云气色青白而前部稍微低垂,能够取胜;云气前部色赤而稍微仰起,会打败仗。《左传桓公十一年》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望气只是为了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墨子十分警惕望气结果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强调只有守将一人能够知道望气的结果并严格保守秘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散步有关望气结果的言论,否则断罪不赦。墨子深知三人成虎的道理,所以便从源头上杜绝谣言产生的可能,以免惊骇恐吏民。

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墨子主张天志、鬼神之说,重视战前的祭祀和望气等巫术活动,但他同样强调了战争中人的重要作用。墨子在文中详细介绍了战前的人事安排,包括各级官吏的职守,城防警卫制度,战争动员制度,战时管理等等。读完文章,我们不得不惊叹,墨子确实是一个挥洒自如的战争艺术大师,在他的指点下,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如此轻松写意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天命与人事是如此水乳交融般地浑然一体,胜负又怎么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呢。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2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