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孝经译注 / 佚名

圣治章第九

2025-04-20 14:36 孝经译注

本篇导读

所谓圣治,就是圣人以孝治理天下之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所谓圣人,即是指才德兼备,完美无瑕的人。本章借西周圣人周公旦行郊祀之祭为例,阐明行孝乃人的本性。又指出圣人孝治之所以成功,乃是圣人能够因应人性的本然之故。接着,作者再以君子的言行举止为例,进一步说明孝治的原则:敬爱父母,躬身行孝,作人民的榜样。如此这般,自然就能够成就孝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1] ,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2] ,则周公其人也[3]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4] ,宗祀文王于明堂[5] ,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6] ,以养父母日严[7] 。圣人因严以教敬[8]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9] ,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10]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11] 。」』

1 性:指万物得诸上天的禀赋。

2 配天:根据周代礼制,每年冬至要在国都郊外祭天,并附带祭祀父祖先辈,这就叫作以父配天之礼。

3 则周公其人也:以父配天之礼,由周公始定。

4 郊祀:帝王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帝。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

5 明堂:古代帝王布政及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典礼的地方。

6 膝下:指幼年。

7 日严:日益尊崇。

8 因严以教敬:圣人凭依人对父母尊敬之心,教人敬的道理。

9 以顺则逆:是以之顺天下则逆的省略,意思是如果用悖德和悖礼来教化人民,治理人民,就会把一切都弄颠倒。

10 不贵:即鄙视,厌恶。

11 淑人君子两句:语出《诗经曹风鸤鸠》。

译文

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

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使儿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情。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作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人,这就叫作违背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动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贯彻执行。《诗经曹风鸤鸠》里说:善人君子,最讲礼仪;容貌举止,毫无差池。

赏析与点评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孝顺父母呢?《孝经圣治》章告诉我们: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感,爱与敬构成了孝。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亲情本于父母哺育子女,子女亲近父母的自然本性;而敬则是我们对天地、先祖和父母的感激之情。我们感激赐予我们生命的他者,因为我们知道没有这一切,我们的生命便无从说起。所以,孝是植根于子女与父母的爱,也是源于生命之源的敬。可以说,爱与敬是人的天性,而圣人亦顺应了天性以孝治天下。很多时候,谈到以孝治天下,我们总会把孝与父/君权绝对化连在一起。其实,如本章所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当中所讲的君臣之道是蜕变自父子之道,而所谓父子之道的政治演绎,不仅要求在下位者要敬顺在上位者,而是在此之先,在上位者必须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有了这先决条件,人民才会信服,才会遵从,如此孝治才会成功。

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曾几何时,严父配天被视为君权、父权的最终根据。其实,以父配天之祭是反本报始感情的仪式化过程,是古人借着祭天向众人宣示天地、先祖对在世者的恩德。可惜,今天,很多人已忘却一切,把生命视为必然,既不晓得感恩,更不懂得珍惜。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

猜你喜欢

  • 京华慷慨竹枝词

    [清]吾庐孺序端:盖闻词之咏也,柳枝之外,更有竹枝,寓情之余,尚能谐俗。原以国风虽在,雅颂三百已亡,而世态或多滑稽,寻常皆是。仆奉闲人,诗无佳句,未尝问俗,曷敢为词?今春风鹤满天,四郊多垒,抚膺三叹,慷..

    23 京华慷慨竹枝词 2025-07-05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一切有为法③..

    4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36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①,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注释】①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译文】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

    26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36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3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29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

    3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7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27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译文】须菩提..

    3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

    3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

    3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①,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往昔来,所得慧眼②,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29 金刚经 2025-07-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