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词序
春来无日不风。一日风又大作,天地玄黄,室中飞尘漠漠若无居人,忽有来款者,声甚急,启视之,则吾友顾君羡季也,以其新著《积木词》属序于余。羡季与余同学于北京大学,著有《无病》《荒原》《留春》词草,足以卓尔名家,其蜚声艺囿者非一日矣。仆不文,于倚声一道惭无所知,偶陈詹言,以为世笑,何足以序羡季之词,而羡季之词宁以吾序重耶。故羡季之问序于余,似小失之,而余忝颜受之不辞者,亦僭也。虽然,语不云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何不喜。又曰,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畴昔之情既与之相若,则聊叙吾怀耳。若夫羡季之词则所谓不托飞驰之势,而芬烈自永于后者,后吾而览之者咸当自得之,固将无待于予言矣。序曰:河曲之水,其源可以滥觞,及其东流而到海,则俨然挟怀山襄陵之势与偕。何哉?始纤而将毕者巨也。词之兴,托地甚卑,小道而已,积渐可观。及其致也,则亦一归之于温柔敦厚,遂骎骎乎与诗教比隆,方将夺诗人之席而与君代兴。向之幽微灵秀宛折绵缠之境,诗所不能骤致者,无不可假词以达之,如驾轻车而就熟路然。善夫张惠言之叙《词选》曰,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吵以喻其致。常州派固多头巾气,惟此一语,洞达词心,非同河汉。斯怀也,为人心之所同,固长存于天壤之间耳,使其不言也,则亦飘泊而已,湮没而已。夫飘泊可也。飘泊而湮没亦可也,其长存于天壤之间者自若。虽然,使其以不言为无奈而以言之为幸存,则亦人之情也已。未免有情,谁能此遣。温其如玉,其貌然也,风流可怀,是谓词想。然则如何言之耶?斯怀也,里巷男女之所不能言,贤人君子亦不能言也。使里巷男女言之,则亦普通之歌谣而已,使贤人君子言之,则亦普通之文章而已,其奈此风流缱绻无奈之情何。假借之然后可也。或假贤人君子之笔,以宣里巷男女之情;或假里巷男女之口,以写贤人君子之心,其归一也。于是乎有词曲,而词尤婉于曲。夫假借之道何?不假借可乎?曰可。夫情,有径而致者,有曲而致者。径而致者,不烦曲而致;曲而致者径或不必遂致,致或不必尽也。夫《花间》者,结集于五代之际,如泉始达,如花初胎,盖善曲喻其情而为词家不祧之祖。欧阳一序,最为分明,所谓南朝宫体,北里倡风,已道破词之本质,而诗客曲子词一语又为《花间》及其支与之定评。夫曰曲子词者,当不甚高,而出于诗客之手当亦不甚卑,不高不卑,自然当行,其成为一代之著作,千古之文章,亦一大因缘也。由是而南唐,而北宋,而南宋,其支流日益繁,其疆宇日益扩,别起附庸,蔚为大国。然莫为之先虽美勿彰,先河后海,则《花间》琼矣。尝于《花间》得两种观,实则凡词皆然,不独《花间》然,特在此,两种区别尤为显著耳。或深思之,或浅尝之,不浅尝不得其真,不深思不得其美。真者其本来之固然,美者其引申假借之或然也。夫浅尝而得其固然,斯无间然矣,若深思而求其或然,则正是俗语所谓钻到牛角尖里去,吾未见其如何而有合也。作者亦有此意否?若固有之,虽洞极深微,穷探奥,亦无所谓深求也。若本无而责以有,深则深矣,奈实非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且由不可,况乃过之。然必谓文词之意穷于作者之意中,又安得为知类通方乎。赤水玄珠得之象罔。文章之出于意匠惨淡经营中者固系常情,而其若有神助者,亦非例外也。迷离惝恍之间,颠倒梦想之侧,或向晚支颐,或挑灯拥髻;其逸兴之遄飞也,其文如之,则如野云之孤飞矣,其深情之摇荡也,其文又如之,则如绿波之摇荡矣。亦有意乎?亦无意乎?安见其可浅尝而不可深思乎?又安见其浅尝之之得多于深思之之得乎?安见其浅尝则是而深思者非乎?彼谓一意者一词,一词者一意,如花相对,如叶相当,故凡志之所之,笔皆可往,而笔之所宣,意辄与会;此无他,盖已擅定意尽于文,而文章之意尽于想也,不特为事之所无,并非理之所有,貌似明清实难通晓,近世妄人之见,大抵类是。狂言信口,羡季其恕之。及读自序之文,有曰,顾醉时所说乃醒时之言,无心之语亦往往为真心之声,知其于疾徐甘苦之诣,居之安而资之深,将有左右逢源之乐矣,则于吾言也,殆有苔岑之雅,而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乎。今兹之作,得《浣花词》之全,更杂和《花间》,其用力之劬与夫匠心之巧,异日披卷重寻,作者固当忆其遇,而读者能不思其人乎。若夫微婉善讽,触类兴怀,方之原作亦鲜惭德,虽复深自抑而曰,但求其似词,焉敢望其似《浣花》,窃有说焉,夫似是者实非,似词则足矣,似《浣花》胡为耶,当曰相当于《浣花》可耳。然吾逆知羡季于斯言也必不之许,以其方谦让未遑也。其昔年所作,善以新意境入旧格律,而《积木》新词则合意境格律为一体,固缘述作有殊,而真积力久,宜其然也。其发扬蹈厉,少日之豪情,夫亦稍稍衰矣。中年哀乐,端赖丝竹以陶之。今之词客,已无复西园羽盖之欢,南国莲舟之宠,宁如《花间》耶。荒斋瞑写,灯明未央,故纸秃毫,亦吾人之丝竹矣。以《积木》名词者,据序文言,亦之戏耳,此殆作者深自抑之又一面,然吾观积木之形,后来者居上,其亦有意否乎?亦曾想及否乎?羡季近方治南北曲,会将深通近代乐府之原委,其业方兴而未有艾,则吾之放言高论也,亦为日方长而机会方多,故乐为之序。丙子闰三月既望,序于北平之清华园。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