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
东篱此套一名秋思,即《中原音韵》评为万中无一者,为元人套数之冠,久有定论矣。而百年以降清奏不作,良足惜也,顷检叶谱,(其正集卷三)将欲和以鼓笛,聆其曲折,虽非弦索九宫之旧,亦先代遗声之幸存者也。
惟叶谱不点小眼,其凡例曰,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其言良是,奈我辈皆是初学,遂颇觉其不便。又谱中遇小腔每不悉填,而细微之符号,如豁腔擞腔均缺,此殆非古人度曲与今异,乃谱者欲吾人自得之之又一例也。得二三素心,过我荒斋,灯明夜永,相与按拍,非畴昔之一乐欤。
谱以首二字为名,题曰百岁,似未妥,今用原题。文字亦小异。各书载此套文字本多歧出,(详见任编《散曲丛刊》第十三,页八十以下)亦难定其孰近真。兹既遵用其谱,自无取乎纷更。却有两例外,《离亭宴煞》曰争名利何年是彻,叶作争名利何年彻,此四字句,争名利是衬,则是字自不可少,今补入。又同曲,便北海探吾来,叶便作倘,审词意当以作便者为佳,盖谓纵有佳客如孔北海者来,亦当告以马东篱醉了也,是以清峭见其疏俊,若作倘则平实矣。工谱尚可通用,故未改。
北曲遇入声字,分隶三声此通例也。书中固析之甚详,曲家亦见而识之,惟于初学又颇不便,怯者或望而却步,勇者或以意为之,斯亦未为得也。今不避烦絮,依《中原音韵》悉为注明。
二十四年十月十八日记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