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闲若藏同人手钞临川四梦谱跋
曲乃乐府之一体。尝谓元杂剧与《琵琶记》实为双绝,得临川四梦鼎足而三,遂成一代之文章,余耽之有年矣。闲若表弟喜有同嗜,遇鸳湖陈君延甫年六十余,精研剧曲数百折,绰有渊源,而吾侪所肄才什之一二耳。居尝叹其浩瀚,惧其放佚,欲理董之而力不逮。今兹闲若将有远行,行有日矣,选四梦通行之剧若干折,属谷音社社友分写之,不特京国嘤求之念,而海天廖廓,旅夜未央,披文则丹墨犹新,读曲则四上竞气,亦一消遣法也。同人既各有所赠,莹环为抄花报瑶台。余拘牵俗事几无以塞责,《紫钗》七夕一折传唱甚稀,唯《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所点乞巧疑即此出。兹用叶谱酌加小拍,为君书之,草草不恭,殊可恨也。音节近《伯喈》赏秋而排场较幽静。文辞则《紫钗》所独,他人固万万不到,即其他三梦中亦无此等秾艳。四梦有四种笔墨绝不相因,斯已奇矣,而复有异样之脂饧粉,疑幻疑真,才不可测也。昔释丽娘一梦尚未卒业,今欲兼详四梦岂可得乎。且期卒吾业于斯,裱褙之工将不赀,闲弟虽或不以为苦,而捆载尔许之小册页以下海舶,吾恐英伦之房东娘娘将啧啧叹异咤为希有矣。丙子夏五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