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 福克纳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纽约,一九三二年)

这本书是三年之前写的。对我来说,那是出于一个庸俗的念头,因为创作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赚钱。当时我写书大约已经写了五年,书是出版了却没什么人买。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年纪轻,肚子也饿得起。我从来未曾生活在写长、短篇小说的人中间,也不认识这些人,我寻思我并不知道,人是可以靠写东西挣钱的。出版社时不时把稿子退还给我,我也不太在乎。因为当时我神经比较坚强。我可以为我需要的很少几个钱干一大堆活儿,因为我父亲总是心太软,无法停止向我供应我闹饥荒时缺不得的面包,尽管这样做是与他救急不救败家子的原则相抵触的。

从此时起,我开始变得有点软弱了。我还能油漆房屋,能做木匠活,可是我变得软弱了。我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通过写作弄到钱了。当杂志编辑退还短篇小说稿子时我心里开始担忧了,担忧得还挺厉害,以至于告诉他们,反正日后他们还是要买下这些小说的,何不此刻就买呢。也就在此时,我有一部小说写成了却连续两年不断遭到退稿,我刚刚把全部的心血都写进了《喧哗与骚动》,虽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该书出版我才有所察觉,因为我写的时候是为了愉悦自我的。当时我相信自己再也不会有作品得到出版了。我都不再往出版这条路上考虑自己的前途了。

可是当第三部稿子《沙多里斯》被一位出版家接受(他曾拒绝出版《喧哗与骚动》),接着又被另一位出版家接受,这位出版家警告我说,这本书销路可不会好,我又开始把自己设想为一种出版物了。我开始从可能获利的角度来考虑写书的问题。我决定我还不如自己想法子搞到点钱呢。我抽出了一小段时间,设想在密西西比州一个人会相信什么是合乎当前潮流的,选择了我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构思了我所能想象到的最最恐怖的故事,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将它写出来,然后寄给刚刚接受《喧哗与骚动》的史密斯,他立刻给我写信说:好上帝啊,我可不能出版这玩意儿。咱们俩都会进监狱的。于是我便告诉福克纳:你算是倒了霉了。下半辈子你可得隔三岔五便去干苦力活儿了。那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夏天。我当时在发电厂找到一个活儿,是晚班,从下午六时到次日早晨六时,当的是运煤工。我把煤棚里的煤铲进手推车,推车进厂房,把煤倒在火夫身边,让他一挥铲就能把煤送进炉口。十一点光景,大家都要上床了,暖气用不着那么热了。于是我们,也就是火夫和我,可以喘口气儿了。他总是坐进一把椅子打瞌睡。我则在煤棚那里对付着搭起了一张桌子,那儿就跟运转着的发电机隔着一堵墙。机器发出一种深沉、永不停歇的哼哼声。一直要到四时我们才有活儿,那时得清除炉灰,让暖气再热起来。在这些晚上,十二时到四时,我用六个星期写成了《我弥留之际》,连一个字都没有改。我把稿子寄给史密斯,并在信里对他说,我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我想我已经把《圣殿》抛在脑后了,正如你会忘掉为了一时的目的而做却没有产生结果的任何事情那样。《我弥留之际》出版了,我仍然没有去想《圣殿》那部稿子,直到史密斯给我寄来了校样。这时我看出来它是多么的不像话,对它能够做的事情只有两件:要就是撕掉它,否则就是重新好好写过。我当时又想了:它说不定会有销路的;没准会有一万个人要买的。于是我把校样撕掉,重又写了一遍。它已经排版了,因此我还得付钱,为了享受特权可以重写,努力使它成为不致太丢《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的脸的一部作品,其结果是我活儿干得还真不错,我希望你们会买一本,并且转告你们的朋友,我指望他们捧场,也能买上一本。

威廉福克纳

纽约,一九三二年

《福克纳读本》前言

(纽约,一九五四年)

我的祖父拥有一个家庭藏书室,规模不大,但也算得上是品种齐全、兼收并蓄了;我现在认识到我的早年教育泰半还是得自这里。小说方面的收藏是有些局限,因为老人家只爱读司各特或大仲马那路简单明快、激动人心的浪漫小说。不过这里那里倒也散见一些诸多风格的别的卷帙,显然是我祖母任意购置的结果,因为扉页上有她的签名与一八八〇与九〇年代她购书那天日期的字样,那个年头,即使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那样的大城市里,只要女士们的马车在大店小铺的门前停下,伙计甚至店东便会快步走出来听候吩咐在那个时代,买书和读书的主要是女士,她们还给自己的小孩起名为拜伦、克拉丽沙、圣埃尔莫和绿蒂娅,那都是使她们醉心的浪漫、悲苦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甚至是更富浪漫色彩的作者的名字。

藏书室的那些书中,有一本是一位波兰人显克维支写的讲的是约翰索比斯基国王时代的故事[1],当时波兰人几乎是单独地捍卫了中部欧洲,使它避免了土耳其人的蹂躏。这本书,就像那个时代所有的书一样,至少是像我祖父拥有的那些书一样,是有一篇序或是前言的。这东西我是从来都不念的;我太急于想知道那些人物本身在做些什么事,为了什么而苦恼,又取得了哪些胜利。不过,这本书的前言我倒是念了,这是我花时间去念的第一篇前言;我到现在也弄不清为何如此。那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为写成此书作者曾付出相当巨大的精神劳动,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振奋人心,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能想得出说这样的话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啊。可是也就到此为止。我甚至都没有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写出一本书来的,可是我竟没能先想到并且把这层意思写在我自己的书的前面,这真让人感到惭愧。因为我当时还未曾想到要写书呢。未来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呢。那时候是一九一五年与一九一六年;我曾见到过一架飞机,我当时满脑子全是与飞行有关的名字:鲍尔啦,伊梅尔曼啦,博尔克啦,以及盖纳默和毕晓普啦,我一直在期待与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人,再不受到管束,反正是可以到法国去,也建功立业,全身挂满绶带与勋章。

接下去,那个阶段也过去了。到一九二三年,我写了一本书,发现我的命运、前途,已经与写书连在了一起;不是为了任何外在或隐秘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写书而写书;显然,既然出版家认为这些书值得冒经济上的风险去印,那么总有人要读的吧。但是与要把书写出来的欲望相比,这一点也是不重要的,虽然写书的人自然希望读书的人会发现它们真实、坦率以及也许还很扣人心弦。因为在受到了妖魔的青睐,认为他还够条件、配得上下功夫去驱使他写作时,这个人总是太忙,这当儿,他的血液、腺体和肉体仍然保持有旺盛的精力,他的心灵与想象仍然对男男女女的愚蠢、情欲与英雄主义保持着敏感;他仍然写个不停,因为书还是必须要写,即使他的血液和腺体开始活动得不那么快不那么旺盛了,他的心也开始告诉他,你也不知道答案,再说你永远也不会找到答案的,但是他仍然写他的书,因为妖魔仍然对他不错,只不过已经稍稍严厉一些也不那么宽容了: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发现那个早已给忘得差不多的老波兰人原来一直是知道答案的。

那就是去振奋人心;这适合于我们全体:对于想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想写纯粹消愁解闷作品的,想写惊悚作品的,以及仅仅为了自己能从个人痛苦中逃避出来的,全都适合。

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写作的目的。有些人知道,却不承认,免得被指责、被自己视作与判定为滥情主义者,出于某种原因,当前大家对这顶帽子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我们当中有些人似乎对于心脏的位置有些古怪的看法,把它与别的更原始卑下的腺体、器官和行为混为一谈。不过我们全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写作的呀。

这并不是说我们有意要改变人与改造人,虽然这是我们当中某些人的希望也许甚至是意图。相反,归根到底,这样的振奋人心的希望与意愿是全然自私、全然个人的。作家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振奋人心,因为这样做他可以对死亡说不。他是在为了自己而对死亡说不,通过他指望去振奋的人心,甚至是通过他加以扰乱的卑下的腺体,扰乱到读者们能出于自己意志去对死亡说不,他们已经明白、了解、被告知与相信:至少我们不是植物,因为能够参与进这种激动的心脏与腺体,绝不是植物的心脏与腺体,它们是务必、定然会存活下去的。

就这样,从这样的冷冰冰、不具个人色彩的印刷物的寂寞状态之中,作家能够激励出热情,而自己亦分享到了由他缔造出来的不朽。有一天,他会消失,但到此时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孤立在冷冰冰的印刷物里的、本身不会受到损害的东西仍然存在,它仍然能在心脏与腺体里引起古老、不死的激动,虽说心脏与腺体的主人与所有者,跟曾经呼吸、曾在那样的空气中感到痛苦的他,已相隔了好几个世代;如果这样的事情曾经成功过一次,他知道,在他本人只剩下一个已经死去、变得越来越暗淡的名字很久之后,这样的事情仍然是可以出现并且有效地引起激动的。

纽约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

* * *

[1] 这里指的应当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所作的《伏约窦沃夫斯基先生》(18871888)。

散文集《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收录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四十年写作生涯中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共三十六篇,这些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以《记舍伍德·安德森》《阿尔贝·加缪》《论批评》为代表的随笔作品;第二辑是福克纳为自己的作品集撰写的序言;第三辑则是以《美国喜剧:尤金·奥尼尔》《美国戏剧:抑制种种》为代表的书评和剧评。每篇文末均注有文章写作时间及原始出处,读者可据此对福克纳的阅读、写作生活作一整体了解。

猜你喜欢

  • 去吧,摩西

    1那张脸黑黑的,很光滑,让人难以看透;那双眼睛见过太多的世面。那头黑人鬈发给理得像是覆盖在头颅上的一顶便帽,一溜边缘整整齐齐,看上去像上过漆似的,头路用剃刀修过,因此这脑袋看来像是个铜像的头,坏不了、..

    3 去吧,摩西 2025-05-16
  • 三角洲之秋

    他们现在很快就要进入三角洲了。那种感觉对他[1]来说是很熟悉的。五十多年来,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他就会重温这种感觉那最后一座小山(山脚下肥沃、绵延的冲积平地朝前伸展,就像大海从巉岩脚下展开一样)在..

    2 去吧,摩西 2025-05-16
  • 1这一回,故事里也是有一个人和一条狗。有两只野兽,包括老班那只熊,有两个人,包括布恩霍根贝克,他身上有一部分血液是和山姆法泽斯的一样的,虽则布恩的血是平民的血[1],而这里面,只有山姆、老班和那杂种狗狮子..

    3 去吧,摩西 2025-05-16
  • 古老的部族

    1起初什么也没有。只有淅沥沥的、不紧不慢地下着的冷雨和十一月末灰蒙蒙、持续不变的那种晨曦,还有在微光中某处集结并向他们逼近的狗群的吠声。这以后,山姆法泽斯站在了孩子[1]的紧后面,就像孩子用他第一支枪发射..

    5 去吧,摩西 2025-05-16
  • 大黑傻子

    1他穿着仅仅一个星期之前曼妮亲自为他洗净的褪色的旧工裤,站在那里,听到了第一团土块落在松木棺材上的声音。紧接着,他自己也抄起了一把铁锨,这把工具在他手里(他是个身高六英尺多、体重二百来磅的彪形大汉),..

    3 去吧,摩西 2025-05-16
  • 灶火与炉床

    第一章1为了彻底防范乔治威尔金斯,他[1]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得把自己的烧锅[2]藏起来。不光是这样,他还得单枪匹马地干在黑暗中把它卸开,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运到足够远、足够隐秘的地方去,免得卷进日后会出现的..

    7 去吧,摩西 2025-05-16
  • 话说当年

    1艾萨克麦卡斯林,人称艾克大叔,早过七十都快奔八十了,他也就不再实说自己的年纪了,如今是个鳏夫,半个县的人都叫他大叔,但他连个儿子都没有[1]这里要说的并非他亲身经历甚至亲眼目睹的故事,经历与目睹的是年纪..

    2 去吧,摩西 2025-05-16
  • 人物表

    卡洛瑟斯麦卡斯林(17721837) 麦卡斯林家族的族长,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庄园主。梯奥菲留斯(布克)麦卡斯林(17991874) 卡洛瑟斯之子。阿摩蒂乌斯(布蒂)麦卡斯林(17991874) 卡洛瑟斯之子。他与梯奥菲留斯是孪生..

    2 去吧,摩西 2025-05-16
  •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未经删节本)我对这本书感到失望。但是它比我原来预料的要稍好一些。我的意思是,作为一本流行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不错的。我曾经预期并希望它会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一种要冒冒失失表现自我的文学,倒不是要表现人,而..

  •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活着即是意味着过枯燥乏味的生活。那就是自然界所要求的一切。对这对那愤愤不平、无事生非,而那些事儿仅仅是人类自己空想的产物罢了。当人们被放在一个自然背景里,让别人怎么看也不顺眼时,人物的重要性也就可以不..

  •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一只有依靠命运的某种让人瞠目结舌的盲目播弄,美国才会在未来的二十五年里出现大致算得上健全的戏剧结构完整,制作讲究,演技精湛。当前,剧作家们与演员们只能听任环境摆布,环境会必不可免地把一切具有想象力的人..

  •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1]

    有某个人说过也许是位法国人吧;反正一切妙语都让他们说掉了艺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它的乡土性:也就是说,它是直接由某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域所产生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论点;因为《李尔王》《哈姆雷特》与《皆..

  •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1]

    《喧哗与骚动》一九三三年前言艺术并不是南方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北方,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它是曼哈顿大楼基石上的那块最坚硬的矿工之石。它是街上垃圾与破烂的一部分。箭头般向上耸立的建筑物从它那里往上生长,..

  •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所能写出的最优秀的单篇作品。这一次,他发现了上帝,发现了一个造物主。迄今为止,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自己形成的,是用自己的..

  •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有一种胜利不以成败计算,连战胜者自身都全然不知那是胜利。远离失败的战场、铜刻的姓名、铅铸的坟墓的一湾回流、一片浅滩,在一旁守卫与作标志的并非飞扬跋扈的、手臂粗若男子、擎着棕榈枝与刀剑的女神,而是几个代..

  •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1]

    这不是一本和平主义的书。恰恰相反,本书作者对和平主义与对战争一样,仅仅有过极其短暂的信仰,原因是和平主义不起作用,根本对付不了制造战争的那些力量。事实上,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目的或寓意(其实它并没有,我..

  •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1]

    大约一年两回,查利海斯和我总要找个地方安营扎寨,或者说是去飞机场钓鱼[2]。遇到冬天往往在霍尔姆斯先生办公室的火炉前,要是在夏天有点儿遮阴的地方就成,甚至在飞机翅翼底下也能将就。我们基本上是在加拿大或是..

  •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他的曾祖父是从田纳西州山区徒步来本地的,在那里他杀死过一个人,他干活,节衣缩食,买了一小块地,靠打牌、掷骰子又弄到一些钱,可是却死在一支手枪的枪口之前,当时他打算通过选举当官再多捞一些钱;他的祖父耳朵..

  • 文学与战争

    西格弗里德萨松[1]能打动读者,他曾亲自步行跋涉去阿拉斯[2]或是相关地带,他在铺道板上踩过,听到与感觉到它们在湿泥里发出啪嗒啪嗒与咯吱咯吱的声音,他见到过伤亡的士兵在阴雨连绵的弗莱芒天空底下发臭变烂,他闻..

  • 舍伍德·安德森

    出于某些原因,人们似乎对安德森先生感兴趣的并非他作品里所写的内容,而是他的文学渊源。大部分探究他文学根源的人都认为他学的是俄罗斯人。如果真是如此,那他倒是回归老家了,《鸡蛋的胜利》已译成俄文。一小部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