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与论语 / 钱穆

孔子思想与此下中国学术思想之演变

2025-05-29 16:44 孔子与论语

在孔子前,远自羲 农、黄帝、尧 舜、夏、商、周三代,中国早已绵历了两千五百年上下的历史传统。孔子把此一段长时期的历史传统,融会折衷,开创出他一番思想和理论,后人称之为集大成。孔子以后,孔子思想有如中道而立。凡属在思想上有建树、有创辟,必然会和孔子思想有交涉。不论是反孔抑尊孔,孔子思想俨然成为中国此下思想史上一会合的中心。

孔子以下,先秦 战国百家争鸣。反孔的不提,尊孔的主要有两大派:一孟子,一荀子。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两家意见正相反,长期不能获定论。两汉以下,儒学中衰,道、释两家,递兴迭盛,经历了魏 晋 南北朝、隋 唐、五代一段长时期。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术虽未熸息,只与道、释如鼎足分峙。抑且孔子与儒术,仅以应世济俗;若论宇宙真理,人生原则,道、释两家转踞在上,儒术似未足相抗衡。

北宋理学崛起,儒术复兴。理学家长处,在能入虎穴,得虎子。兼采道、释两家有关宇宙真理、人生原则方面,还本儒学,加以吸收或扬弃。遂使孔子思想崭然以一新体貌、新精神,超然卓出于道、释两家之上,而又获一新综合。此事成于南宋之朱子。但即在朱子同时,理学家中即有与朱子持异议、唱对台戏者。厥为陆象山。朱子亦自说,他所讲在道问学方面多了些,象山所讲,在尊德性方面多了些。后人称之曰朱、陆异同。此一争辨,亦如战国 孟、荀性善恶之争,同样长期未获一解决。

明代王阳明继起,偏袒象山。理学中遂分程 朱、陆 王两壁垒。直至满清入关,明遗民讲学,此两壁垒依然存在。厥后乾 嘉学派,盛推两汉经学,与宋 明理学树异帜。自标其训诂考据工夫,以与宋明儒所主心性义理之学相抗衡。直至清末,西方学术思想东来,当为以下的中国学术思想界又开出一新形势。

今姑不论以后,且综述以前。自孔子迄今,亦将两千五百年,孔子思想依然是此两千五百年一段长时期历史一中心。不论反孔、尊孔任何一方面,均不能抛弃孔子思想于不闻不问之列。专就尊孔一面论,有孟、荀异同,有朱、陆异同,有汉、宋异同种种争辨。若我们要研究孔子思想,即不啻该要研究自战国迄清末此一段两千五百年长时期的中国思想史。我们不能一刀切断,把战国 孟、荀以下全部割去,专就《论语》一书来研究孔子思想。只为初学入门言,要研究了解孔子思想,断当从《论语》一书入手。而以成学到家言,亦自当以《论语》一书作为此一研究之最后归宿。

本讲简之又简,运用单刀直入方法,想要在《论语》一书上、下编二十篇中,单举一章,试来扼要叙述孔子思想之纲宗所在;为此下孟、荀异同,朱、陆异同,汉、宋异同,经历两千五百年长时期的中国儒学史上这几项大争议,作一综合性的解答。并试拟为此下中国在学术思想上,在此前古未有之一种新形势之下,究可有何种新趋向?

走上何种新道路?来作一大胆探测性之提示。

《论语公冶长篇》最后一章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此即为我所要单独提出的一章。在我认为,此一章正可奉为孔子思想之纲宗所在,亦可凭以判断此下孟 荀、朱 陆、汉 宋种种争辨之主要依据。

孔子不多言性,《论语》中仅有性相近,习相远一章。故子贡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之叹。但上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此即言人性相近,并其相近处是善非恶。是孔子亦言性善,惟与孟子不同。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凡同类者皆相似,因曰:人皆可以为尧 舜。此则成为全称肯定语,又悬格太高,遂启后人疑问争辨。《论语》本章,仅言人类大多数如是,不说尽人皆然,此则争辨较少。又仅说忠信,不言仁、义、礼、智四端,其间大有分寸。

孔子平日最重言仁,又常与礼与智并言。礼有轨迹可遵,而智则有上智、下愚之不移。孔子教人,一面守其易遵之礼,一面企其难及之智。双方配合,走上仁道。仁道人人可能,但亦少人能及。孔子似乎在人之最后成就上,并未明白主张人人有平等之可能。只是天生本质相近,如忠信。而别立人生至高标准,如仁与智。人能忠信,可称一善人。仁且智,才始是圣人。今若责人不忠不信,人不甘受,必怒于言色以报。但若说此人不是一圣人,则此人自俯首悦服,不觉愧怍。

孟子教人为尧 舜,乃曰:非不能,是不为。意存责备。孔子则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并不自居为圣与仁。孟子把教人标准提高了,不免说得容易。孔子把教人标准放低,十室之邑,皆有忠信,待其人做到高处去,则自见困难。孔子自己,只以学不厌,教不倦自负。颜渊最为孔子称赏,但亦称赏其好学而已。《论语》二十篇,即以学而时习之一章开始。《论语》一书中孔子论学语,屡见不一见。孔子自说,他忠信与人同,好学与人异。我们要学孔子,亦只有从我与孔子同处,学孔子与我异处;即是学孔子之好学,学孔子之学而时习,学不厌。此是惟一正办。

又《学而篇》第二章,即继之以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四章,又继之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即孔子之所传,即指上文忠信言。可知孔子教人为学,方其在家为子弟时,即教之以孝弟;及其成人处世,即教之以忠信。人不能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之人。孝弟、忠信乃为人基本,当终身以之。其实孝弟、忠信,亦属一事。未有在家不孝弟,而出门处世能忠能信者。亦未有处人能忠信,而在家不孝不弟者。孔子身后,有子、曾子,在门弟子中最受尊敬,故七十子后学编集《论语》,首以此两章承孔子论学、论仁之语。开宗明义,昭灼甚显。

今再要约言之。人当初生幼弱之年,即知孝知弟。逮其成人涉世,即知忠知信。人之有学,则必本此以为学。孔门之教,务使人皆为一孝弟、忠信之人。由此以学,及其所至,则尚有更高标准,不能限一格相期。故孔门弟子分四科,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而要之必以孝弟、忠信为本。故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孝弟、忠信是在始学基层相近处;逮其学成行尊,乃成相远;不仅是流俗陷阱使人相远。

今再本《论语》本章进论孟 荀、朱 陆、汉 宋之异同。

孟子道性善,比较与孔子意为近。荀主性恶,谓善者是伪。忠信非不善,十室之邑之忠信,不能谓其皆出于伪。故后人阐扬孔教,多采孟子。然论为学之重要,则荀子若较胜。两汉经学传衍,荀子贡献,实居孟子上。宋儒始特提孟子,少及荀子。惟程朱唱为格物穷理之教,朱子于训诂考据,汉 唐经学传绪,亦所留心。掇拾兼通,博大周详。能于尊德性大前提之下,不忘道问学。又程 朱皆言孟子为学尚粗,不如颜子。而象山乃讥朱子为支离。自谓其学由读《孟子》书而自得之。阳明更特提孟子之说良知。流弊所及,乃谓满街都是圣人,端茶童子亦是圣人。使孔子来端茶,亦无以胜此童子,是不啻谓十室之邑之忠信,皆已是孔子。孔子纵博学,亦无以逾乎十室之邑之忠信。则岂不诚是归而求之有余师,更何待于学不厌与教不倦而终生以之,不知老之将至乎!然则尊德性之后,断断不能不继之以道问学。为学必先博文而后知约礼,不能谓仅约礼,不必从事于博文。惟颜子好学,能道出孔子博文约礼之教法。故孔子亦以克己复礼告颜子。礼易知,己不易知。苟非博文,则童子端茶,即已是彼之约礼,但更从何处懂得有己之当克?尊德性属行,是约礼。道问学属知,是博文。不博文,无以知性尽性,更从何处去约礼?

至于清儒义理、考据,汉 宋之争,更属粗疏。只知道问学,不知尊德性。纵谓宋儒考据有差,亦不能谓其所讲一切义理俱无当。象山有言:纵不识一字,亦将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十室之邑之忠信,固不能如孔子之好学;然不得因其不学,即斥其不忠不信。童子端茶,仅凭一心,不烦更有训诂考据。戴东原讥当时人为学,尽是抬轿子,不是坐轿子。其实东原亦何尝真坐进轿子?从另一观点言,童子端茶,反而是一面抬轿,一面即已是自己坐进轿子了。清儒尽教人如何读书,却不教人如何做人。仅求博文,不知约礼。孟 荀、朱 陆,在读书方面,一字一句,考据训诂,或不如清儒精密。但他们都懂得吃紧为人,懂得着重在做人上用心。清儒只讨论读书问题,如何当得上汉儒之所谓通经致用?清儒最多是仅通经,而不能致用。亦幸值乾 嘉盛世,故能各自埋头做一读书人。道 咸以下,天下乱了。一部《孝经》,挡不住一群黄巾贼;一部《皇清经解正续编》,亦何尝于近代中国国运,尽了几分责任?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清代乾 嘉以下诸儒,毕生孜孜矻矻,论其为学工夫,亦是既忠且信。除却其著书成学不论,即论其平常为人,亦不能说他们不忠无信。只是他们学非所学。人之天生本质,依孔子言,大家还是和孔子一般。乾 嘉以下诸儒亦如此。只清儒所群相从事之所谓汉学,应与孔子所好之学有不同,并亦与孟 荀、朱 陆所好之学有不同。同为学孔子,而其学之蕲向与途径则有别。因此乃有所谓先秦儒、汉儒、魏晋 南北朝 隋 唐儒、宋 元 明儒、清儒诸分歧。然而或多或少或远或近,要而论之,亦同为学孔子。故我们不能不说孔子思想之与儒家学术,乃为中国学术思想一主干。中国历史人物,亦可谓大致尽由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术所陶铸。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亦可谓尽由孔子思想为中心而演成。除却孔子思想,将无由有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今试再要约言之。人之主要成分,大要不出两端:

一为其天生本质,此属性。孝弟、忠信,凡属人,大都相似。

一为其后天之学与习。则可以因地、因时、因于外面环境种种不同,而各有传统,各有需要,而互不相一,乃至于相远。

中国文化之重点,在其重视人性,尤在其重视人性之善良部分,而继之以后天之学,以求尽量发挥其先天之性之善良部分而求至乎其极;务求本于性以为学,即本于学以尽其性。故中国人传统论学问,论德性,尤重于天人合一。德性原于先天,然贵能致力于后天之学问,以期其畅遂发展。学问起于后天,然贵能一本之先天之德性,以求其圆满归宿。

继自今,世界棣通,人类文化当日趋于大同,始可有长治久安之和平。然人性之同同于天,世界各大宗教,上帝创世,由于原始罪恶而人类降生,以及灵魂回归天堂诸说,此等皆尚待科学证明。只有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人生本质忠信相似,此可以证之己,证之人,证之古今中外,而未易持异论。至于自然科学之日新月异,层出累进而不穷,亦未必尽属进步。苟若违于人性,则种种技能术艺,适足增人之不安,滋人之苦痛。今日世界种种问题,多由此而起。当知因于人生需要而创造科学,其事易。因于科学开新而求改进人类,其事难。故道问学之与尊德性,其事相因。一切自然科学,仍是一种明性、尽性之学。人类亦从自然生,仍在自然中,岂能违性以成学?

又近代社会种种演变,已逐渐激成两大潮流。一曰个人主义,一曰集体主义。而莫不从功利观点起步。所争各为财富,而所失则在人性。人性无不好群居共处,既不愿一味封闭自我,摆脱大群;亦不愿专为供奉大群,牺牲自我。孔子所主张之仁道,即为求人、我各得,群、己两遂。此始合于忠信、孝弟之天生本质。遥想全世界人类内心之所终极想望,亦并无以逾此。但为现世界种种束缚,种种纷扰:有民族之各别,有国家之各别,有历史传统之各别,有种种利害得失之复杂形势,与夫种种思想理论之交错纠结;而陷人于莫适所守、莫知所从之困恼。欲解决此等问题,则有赖于孔子之所谓学。学不厌,当永久向此学;教不倦,亦当永久向此教。惟此乃为大仁大智,可以导人于大道。故人必忠信以为质,必仁智以为极。人类一切问题,则必当从人类自身内心之忠信、仁智求解决。忠信本于先天,仁智成于后天。必两者合一,乃可为人类永久向前指点出一条唯一的出路。

人类今日种种现象,已非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所知。因此亦不复能即凭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所学,解决当前人类之诸问题。然断不能谓当前人类,已非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人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孔子时如此,今日人类如此,更复两千五百年后,人类当亦如此。认定了人性,知加以尊重,乃始可以言学。由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只此是一条唯一不变之大道。一切谋财害命之奇技淫巧,皆所当禁。一切背情伤义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亦所当绝。一切大思想、大理论、大发明、大创造,莫要跑得过快过远,先要照顾着十室之邑、愚夫愚妇、人所同然之忠信本质。惟此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基本。

所不幸者,乃是此辈十室之邑之忠信,乃有不克在此复杂世界中争存自立之权利与能力。一旦此基层垮了,上面建筑亦必随而垮。人类真正的学问要求乃在此:如何使人类相近的天生本质,孝弟、忠信,历世弥新,永不变坏,永不消失?尤其如何在当前世界权利争存愈演愈烈之形势下,如何能保存与发皇此忠信?此中乃有大技巧,大术数。中国古人言不学无术。此等救世救人之大技巧、大术数,乃必由一套大学问中来。有此一套大学问,乃为人类中之大智大仁,亦即是人类中之大圣。孔子教人学不厌而教不倦,即由此为学,亦由此为教。故孔子之所学所教,一面说,已是两千五百年前一番陈旧过去之事;一面说,还是现在我们面前一番崭新方兴之事。

孔子思想,实在太伟大了,要研究此,不仅在《论语》,并在先秦以下直至晚清两千五百年来的全部思想史上;并在我们当前现实,一切人、一切事之种种实际问题上。我在此单独提出《论语》里一章所言,请大家注意。只要大家由此生起一番好学心,则孔子即在我眼前,即在我心中。

有为者亦若是,请大家努力吧!

(原题《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一九七三年台北 孔孟学会讲。载于一九七三年八月《孔孟月刊》十一卷十二期。)

孔子研究著作。近人钱穆著,集有作者18篇孔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0篇探究《论语》,包括《论语》的读法和朱熹的注疏,另外数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认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此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这一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初版。 该书是钱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的结集。书中指出:儒家是 一种“人文的宗教”,孔子的教义具有“道地十足不折不扣的宗教精神”。 钱穆突出强调“情”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 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 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 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中情欲之分异。人生 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 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猜你喜欢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19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诗人的复仇

    我歌唱,为了复仇!母亲编了一支歌谣,拍着我的头发责备我:孩子,你是一个复仇的精灵,因为你不守天老爷的规矩,就把你打下来,在土地上受罪。在农村的二月天,绿草爬上了墙头,春风,撑开了温暖的蓬帆那蛰息了整个..

  • 人的歌唱

    火的歌唱读《凤凰》有感并祝郭沫若先生五三寿辰在受难的土地上,在睡眠的土地上,你第一个撞出封建的门闸,向人民朗诵火的歌唱。你的歌是一团火,你的歌是力的舞蹈,你举着闪亮闪亮的火把,和广大的人民走在一道。这..

  • 人民与土地

    向黄河向红浪滔天的黄河,我大声地吹响了角笛。呜哒哒呜哒哒我吹出了心里的声音,我吹出了人民的声音。黄河的水汹涌地流,黄河的水愤怒地流,黄河的水要哭泣了,黄河的儿女熬煎在炮火里。日本法西斯的战马,奔窜着来..

  • 附录旧作:驳袁子才《论语解》

    古文简略,不易得解。后人每以臆见解书,各执一说,几成聚讼,而卒不得一真解。遂使学者转无所宗向,而文义益晦矣。尝读袁子才《论语解》,谓:孔子仅许颜子以三月不违仁,其他如陈文子、令尹子文皆不许也。至于管仲..

    23 趼呓外编 2025-06-18
  •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

    39 论语 2025-06-11
  • 子张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36 论语 2025-06-11
  • 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

    21 论语 2025-06-11
  •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23 论语 2025-06-11
  •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

    34 论语 2025-06-11
  • 卫灵公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28 论语 2025-06-11
  • 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40 论语 2025-06-11
  • 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26 论语 2025-06-11
  •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43 论语 2025-06-11
  •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曰:回也非..

    38 论语 2025-06-11
  • 乡党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25 论语 2025-06-11
  • 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

    41 论语 2025-06-11
  • 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21 论语 2025-06-11
  •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

    24 论语 2025-06-11
  • 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

    45 论语 2025-06-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