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诸子学略说 / 章太炎

原 儒

2025-05-30 13:52 诸子学略说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太史公《儒林列传》曰: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司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汉书司马相如传》语,《史记》儒作传误。)赵太子悝亦语庄子曰: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见《庄子说剑篇》。)此虽道家方士言儒也。《盐铁论》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髠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湣王矜功不休,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论儒》。)王充作《儒增》、《道虚》、《谈天》、《说日》是应,举儒书所称者,有鲁般刻鸢,由基中杨,女娲炼石,共工触柱,觟 治狱,屈轶指佞,黄帝骑龙,淮南王犬吠天上,鸡鸣云中,李广射寝石、矢没羽,荆轲以匕首掷秦王,中铜柱入尺。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是诸名籍,道、墨、名、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明其皆公族。

太古始有儒,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何以明之?鸟知天将雨者曰鹬(《说文》),舞旱嘆者以为衣冠(《释鸟》,翠鹬,是鹬即翠。《地官》舞师,教皇舞帅而舞旱嘆之事。《春官》乐师,有皇舞,故书皇皆作 。郑司农云: 舞者,以羽覆冒头上,衣饰翡翠之羽,寻旱嘆求雨而服翡翠者,以翠为知雨之鸟故。),鹬冠者,亦曰术氏冠(《汉五行志》注引《礼图》),又曰圜冠。庄周言,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田子方篇》文,《五行志》注引《逸周书》文同。《庄子》圜字作鹬,《续汉书舆服志》云:鹬冠前圜),明灵星舞子吁嗟以求雨者谓之儒,故曾皙之狂而志舞雩,原宪之狷而服华冠(华冠,亦名建华冠。《晋书舆服志》以为即鹬冠,华皇亦一声之转),皆抗节不耦于同世辟儒,愿一返太古,忿世为巫,辟易放志于鬼道。(阳狂为巫,古所恒有,曾、原二生之志,岂以灵保自居哉,亦以是通其狂惑而已。董仲舒不喻斯旨,而崇饰土龙,乞效虾蟆,燔豭荐脯,以事求雨,其愚亦甚。)然则上古之儒固然,非后世所宜效也。古之儒知天文古候,谓其乡技,其后施易,故号遍施于九流,诸有术者,悉晐之矣。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天官》曰:儒以道得民。说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曰:联师儒。说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养由基射白蝯,应矢而下;尹儒学御三年,受秋驾。《吕氏》曰:皆六艺之人也。(《吕氏春秋博志篇》。)明二子皆儒者,儒者则足以为桢干矣。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籀之书,商高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盖名契乱,执辔调御之术,亦浸不正,自诡鄙事,言君子不多能,为当世名士显人隐讳,及《儒行》称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艺也。其科于《周官》为师,儒绝而师假摄其名。然自孟子、孙卿,多自拟以天子三公。智效一官,奔走御侮则劣矣。而末流亦弥以哗世取宠。及郦生、陆贾、平原君之徒, 歠不廉,德行亦败,乃不如刀笔吏。是三科者,皆不见五经家。(汉世称今文家为五经家,其古文家则不用是称,见《后汉书贾逵传》。)往者,商瞿、伏胜、穀梁赤、公羊高、高堂生诸老,《七略》格之,名不登于儒籍。(若孙卿书叙录云:韩非号韩士,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此则韩非、浮丘并得名儒之号,乃达名矣。《盐铁论毁学篇》云: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或非专治经者。)儒者游文,而五经家专致,五经家骨鲠守节过儒者,其辩智弗如。(传经之士,古文家吴起、李克、虞卿、孙卿而外,知名于七国者寡。儒家则孟子、孙卿、鲁连、宁越皆有显闻。盖五经家不务游说,其才亦未逮也。至汉则五经家复以其术取宠,本末兼陨,然古文家独异是。古文家务求是,儒家务致用,亦各有适,兼之者李克、孙卿数子而已。五经家两无所当,顾欲两据其长,《春秋》断狱之言,遂为厉于天下。)此其所以为异。自太史公始以儒林题齐、鲁诸生,徒以润色孔氏遗业,又尚习礼乐弦歌之音,乡饮大射,事不违艺,故比而次之。及汉有董仲舒、夏侯始昌、京房、翼奉之流,多推五胜,又占天官风角,与鹬冠同流。草窃三科之间,往往相乱。晚有古文家出,实事求是,征于文不征于献,诸在口说,虽游、夏犹黜之,斯盖史官支流,与儒家益绝矣。

冒之达名,道、墨、名、法、阴阳、小说、诗赋、经方、本草、蓍龟、形法,此皆术士,何遽不言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历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若以类名之儒言之,赵爽、刘徽、祖 之明算,杜夔、阮咸、万宝常之知乐,悉成周之真儒矣。)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要之题号由古今异。儒犹道矣,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道家之名,不以题诸方技者,嫌与老氏掍也。传经者复称儒,即与私名之儒淆乱。(《论衡书解篇》曰:著作者乃文儒,说经者为世儒。世儒业易为,文儒之业,卓绝不循。彼虚说,此实篇。案所谓文儒者,九流六艺太史之属;所谓世儒者,即今文家。以此为别,似可就部,然世儒之名,又不可施诸刘歆、许慎也。)孔子曰:今世命儒亡常,以儒相诟病,谓自师氏之守以外,皆宜去儒名便,非独经师也。以三科悉称儒,名实不足以相检,则儒常相伐,故有理情性陈王道,而不丽保氏,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即与驳者,则以 窳诟之,以多艺匡之,是以类名宰私名也。有审方圆正书名,而不经品庶,不念烝民疾疢,即与驳者,则以他技诟之,以致远匡之,是以私名宰类名也。有综九流齐万物,而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即与驳者,则以左道诟之,以尊师匡之,是以私名宰达名也。今令辩士艺人闳眇之学,皆弃捐儒名,避师氏贤者路,名喻则争自息。不然,儒家称师,艺人称儒,其余各名其家,泛言曰学者,旁及诗赋,而泛言曰文学。(文学名,见《韩子》,亦七国时泛称也。)亦可以无相鏖矣。礼乐世变易,射御于今粗 ,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鸾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凡为学者,未有能舍是者也。三科虽殊,要之以书数为本。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诸子学略说》一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猜你喜欢

  •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我以为,..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

    什么是文学?据我看来,有文字著于竹帛叫作文,论彼的法式叫作文学。文学可分有韵无韵二种:有韵的今人称为诗,无韵的称为文。古人却和这种不同。《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也,无韵者笔也。范晔..

    3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

    哲学一名词,已为一般人所通用,其实不甚精当。哲训作知,哲学是求知的学问,未免太浅狭了。不过习惯相承,也难一时改换,并且也很难得一比此更精当的。南北朝号哲学为玄学,但当时玄儒史文四者并称,玄学别儒而独立..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经学之派别

    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但国学中也有无须讲派别的,如历史学之类;也有不够讲派别的,则为零碎的学问。现在只把古今学者呶呶争辩不已的,分三类讨论:一、经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三、..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一章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嶺外三州語

    1915年收錄在《章氏叢書》,附在《新方言》後。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得潮之大阜、豐順,其民自晉末踰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箸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

    7 新方言 2025-08-28
  • 後序二

    黃侃夫别國之語其䋣,而化聲之情多變。變不可以致一,故陶鈞以定之;䋣不足以合契,故形名以察之。然則正名之職掌在外史,聽音之事屬諸神瞽,蓋先民之所劭乎!自子雲既沒,方言失紀。在昔遺語,莫能或通。兼文學日窳..

    8 新方言 2025-08-28
  • 後序一

    劉師培五方水土,有剛柔燥溼之異宜。地埶不同,故其語言區别。《管子》、《淮南》既宣之矣。竊疑草昧初闢,文字未䋣,一字僅標以一義,一物僅表以一名。然方言既襍,殊語日滋,或義同而言異,或言一而音殊。乃各本方..

    7 新方言 2025-08-28
  • 音表第十一

    韵目《新方言》十一音表韵目右二十三部古韵凡目。橫迆則爲旁轉,縱貫則爲對轉。惟冬部與侵部同對轉。緝、盇近於侵、談,月近灰、諄,質近脂、真,然皆非其入聲,有時亦得相轉。此四部爲奇觚韵。今世方音流轉,亦依是..

    8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動物第十

    《爾雅》: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今浙西或謂蟲爲蟲豸。《方言》:蟬,其大者謂之蟧。今直隸謂蝉爲即蟧,山東、淮南北謂之蠽蟧,浙江謂之蚻蟧,或曰知蟧。蟧或讀如嬈。《説文》:禹,蟲也。《玉篇》:蠁,禹蟲也。..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植物第九

    《説文》:耑,物初生之題也。今揚州謂艸木初生微芽爲耑子,讀如顓。《説文》:茇,艸根也。北末切。今浙江謂艸木根爲茇頭,音轉如匍,猶鬻之音轉爲鋪矣。《説文》:茻,衆艸也。經典相承作莽,因以形狀艸多。《楚辭..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地第八

    《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曰:追,古堆字。今直隸呼堆如追。《説文》:㽘,一曰:陌也。古郎切。或借庚字爲之。《詩序》: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左傳》:塞夷庚。杜解: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亦借康字爲之。《..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天第七

    《爾雅》: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郭璞曰:江東呼雩音芋。《廣韵》虹亦入四絳古巷切下,今直隸、山東及淮南北正作是音。其别名雩者,虹、雩亦一聲之轉耳。今自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皆呼虹如㖃,音在虹、雩之間。虹..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器第六

    《虞書》:懋遷有無化居。今人謂什器曰傢伙。尋《説文》:家,居也。《釋名》:火,化也。此皆以聲爲訓。家與居同音,火與化同音,則傢伙即居化,是化居二字倒易耳。或稱什器爲貨者,亦同此義。《説文》:帑,金、幣..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宮第五

    《公羊》隱二年傳:婦人謂嫁曰歸。嫁則有家,引伸謂家爲歸。《春秋》齊、魯有歸父,鄭、蔡有歸生,楚有仲歸,皆字子家。廣信謂家裏爲歸裏。《説文》:𩅸,屋水流也。《左傳》:三進及澑。《釋文》:澑,屋𩅸也。夏屋..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形體第四

    《説文》:顙,額也。蘇朗切。西安謂頭曰顙,開口呼之如沙。此以小名代大名也。《説文》:囟,頭會匘蓋也。息進切。今淮南、吳、越皆謂小兒匘蓋爲囟門。《説文》:𩑒顱,首骨也。𩑒音徒谷切。今山西謂額曰𩑒顱,𩑒音..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親屬第三

    《廣雅》:翁、公、叜、爸、爹、㸙,父也。今通謂父爲爸。古無輕脣,魚、模轉麻,故父爲爸。或謂之爹。惠、潮、嘉應之客籍謂父爲叜,音如宿。或書作叔,非也,世無以叔呼父者。公稱今多移於王父。曹州無賴相呼爲老㸙..

    5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言第二

    《方言》:一,蜀也。《廣雅》:蜀,弌也。《管子形埶》曰:抱蜀不言。謂抱一也。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後漢書鐂焉傳》:焉遣叜兵五千助之。注:漢代謂蜀爲叜。是漢時蜀本音叜。今時北方皆讀束,一音之轉。..

    5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詞第一

    《説文》:𠀀,反丂也。讀若呵。今讀如阿,轉入麻部。凡發聲言阿者,即𠀀字也。樂府《烏生》云:阿母生烏子。發聲指親屬者始此,今語猶然。若呂子明稱阿𫎇,孟公休稱阿九,小字言阿,今惟江南有之。其以自謂,《宋書..

    7 新方言 2025-08-28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1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