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夷待访录译注 / 黄宗羲

取士

2025-05-31 14:35 明夷待访录译注

【题解】

取士,即选取人才。黄宗羲分上下两部分,主要论述士人的选拔。

在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前后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之前,人才的选拔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和三国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都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其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由于负责推荐人才的中正官都是由门阀世族担任,他们重视门第,寒门子弟即使有才能也难以获得被推荐出仕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选拔人才的功能几乎名存实亡;而且士家大族也由此垄断了官员选拔,形成势力集团,甚至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隋朝统一后,为选拔人才,也为将选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遂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方法来选取人才。隋文帝时,以有德和有才两科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开设了进士科,主考时务,即有关国家政治的议论文,为试策。此种分科取士的方法虽属于草创,但已经开了科举制度的序幕。唐朝,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包括进士、明经、秀才、明法等,进士科最为重要,明经、进士科是常科的主要考试科目。制科,专指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主要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方式。唐代武则天时期,还开创了武举,由兵部主考。到宋代时,科举制度发展得更为完备,分为常科、制科,武举。相比唐代,宋代常科的科目减少了很多,但仍然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进士分为三等,录取名额相比唐代增加了很多。在考试时间上,确立了三年一次,每逢辰、未、戌、丑年举行。同时,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即解试(州县级考试)、礼部试(省试)、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主持的复试)。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宋代实行了锁院、糊名、誊录制度,以防止徇私舞弊。在考试内容上,宋代沿袭唐代,但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明经则注重强记博诵。因此从考试内容来看,弊病很多。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曾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过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元代,也是以科举制度取士,期间几次废止。明朝建立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阶段。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科举制度确定下来,并颁布了考试细则。明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属于地方考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举行,每三年即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一次,又叫乡闱。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中的名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由礼部举行,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因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的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都不会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明代的科举考试虽然较前代完善,但在内容上却有一项为世人所诟病,那就是以八股文取士。明朝规定了考试答卷的形式,在答卷内容上以四书五经为题,答题范式死板,严格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篇末用大结,不允许考生突破这个程式。八股文的形式极其严重地束缚了考生的思想,也将科举制度引向了末路。清代,科举制度基本与明代相同,对科场舞弊的管理更为严格。但因科举弊端越来越明显,最终走向衰落,清末被取消。

黄宗羲着重分析了明代科举取士的弊端。他认为取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选拔,二是任用。在《取士上》中,黄宗羲主要论述关于选拔的问题。他回顾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指出明代科举取士的弊端,一是考核内容过于程式化,对考生产生严重束缚,影响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二是考试必由学校,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各类考生都必须是出自各种学校的学生,以此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三是以八股文取士。此种文体写作易为转相模拟因袭,又不专义理,造成当世学风浮薄,所选之人也多是志大才疏之辈。黄宗羲分析科考的弊端后,认为解决的方法是当复墨义古法,使为经义者全写注疏、大全、汉宋诸儒之说,一一条具于前,而后申之以己意,亦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由前则空疏者绌,由后则愚蔽者绌,亦变浮薄之一术也。如此可以有利于国家发掘真正的有用之才,杜绝滥竽充数之人,并使得社会风气日趋朴实。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①。故毅宗尝患之也②,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③。乃拔贡之试④,犹然经义也,考官不遣词臣⑤,属之提学,既已轻于解试矣⑥。保举之法⑦,虽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谓名者何凭也,势不得不杂以贿赂请托。及其捧檄而至⑧,吏部以一义一论试之⑨,视解试为尤轻矣。准贡者用解试之副榜⑩,特授者用会试之副榜。夫副榜,黜落之余也。其黜落者如此之重,将何以待中式者乎⑪?积分不去赀郎⑫,其源不能清也;换授以优宗室⑬,其教可不豫乎⑭?凡此六者,皆不离经义,欲得胜于科目之人⑮,其法反不如科目之详,所以徒为纷乱而无益于时也。

【注释】

①制科:又称制举,区别于正常举行的科举,指为了选拔特殊人才由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②毅宗:明崇祯帝朱由检,庙号毅宗,又号思宗。

③度外之士:指科举制度之外的优秀人才。

④拔贡:明代又称选贡,是一种由地方学校选拔出来贡入国子监的生员。

⑤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⑥解试:明清时,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

⑦保举:指官员向朝廷举荐有才之人的制度。明朝在洪武十七年(1384)开始实行保举法,其后虽有沿革,但弊端日显。《明史选举志三》:保举者,所以佐铨法之不及,而分吏部之权行之既久,不能无弊,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

⑧捧檄:接到被任用的通知。

⑨一义一论:一道经义、一道策论。

⑩副榜: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始于元至正八年(1348)。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做官的机会。嘉靖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作贡生,称为副贡。《元史百官志八》:(至正八年)四月,中书省奏准三年应贡会试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八人外,今后再取副榜二十人。《明史选举志一》: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

⑪中式:合格,指科举考试通过被录取。

⑫积分:《明史选举志一》:六堂诸生,有积分之法,司业二员分为左右,各提调三堂。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升至率性,乃积分。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赀郎:汉代以家资而做官的,被称为郎官。后世用来称呼捐纳资财以获取官职或者功名的人。明代国子监中,由生员捐纳而入者称纳贡,以平民捐纳而入者称例贡,《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行四年而罢其后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讫不能止。

⑬换授:崇祯年间实行的一种选人制度,指斟酌才能而调任官职。

⑭豫:预备,先事准备。

⑮科目:实行科举制度取士时正常举行的各级考试,相较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这六种特殊的取士形式而言。

【译文】

取士的弊端,在当下的科举制度中已经达到了极点。所以以前崇祯皇帝常常为此而感到忧虑,并采取了如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等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得到由科举以外的方式选拔出的人才。拔贡的考试,仍然考的是经义,考官不再派翰林担任,而是由提学担任,这已经不如解试受重视了。保举之法,虽说是根据声誉选用人才,但如今所谓的声誉依据什么确定,这其中势必会有贿赂、请托。甚至等到其拿着委任通知去吏部时,吏部仅以一道经义、一道策论对他进行考试,这就比解试更加简单了。准贡从解试的副榜之中选出,特授从会试的副榜之中确定。副榜,就是落榜之人。对于落榜者如此重视,那又该怎样对待考中之人呢?国子监实行积分,如果不能取消捐钱就可以入监的制度,就无法正本清源;换授法是为了优待宗室,但应对他们提前进行教育。总之,以上六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都离不开解释经义的八股文,想要选拔出比科考出身优秀的人才,使用的方法却不如科举之法详备,因此只不过使得取士方式更加纷乱,对实际毫无益处。

唐进士试诗赋①,明经试墨义②。所谓墨义者,每经问义十道,五道全写疏③,五道全写注④。宋初试士,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⑤,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其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⑥,设科虽异,其墨义同也。王安石改法⑦,罢诗赋、帖经、墨义,中书撰大义式颁行,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然非创自安石也,唐柳冕即有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者以为上等,其精于传注与下等之议⑧。权德舆驳曰⑨:注疏犹可以质验⑩,不者,有司率情⑪,上下其手⑫,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则荡然矣。其后宋祁、王珪累有止问大义,不责记诵之奏⑬,而不果行,至安石始决之。

【注释】

①唐进士试诗赋:唐代进士考试,主要考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到唐文宗时改为考诗、赋。《新唐书选举志上》:建中二年(781),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834),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

②明经试墨义: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的记诵和理解。汉代已使用此方法选举官员,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汉书平当传》)。唐代时的明经考试情况,参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墨义,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谓之墨义。

③疏:对经典语句注解的解释。

④注:对经典语句的注解。

⑤帖:即帖经。唐代,据《通典选举三》载: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⑥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宋代进士考试的科目,都要考试墨义。九经,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学究,指专门研究某种经典。《宋史选举志一》: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

⑦王安石改法: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称为王安石变法。其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改革也是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行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进士科的考试以经义、策论为主。见《宋史选举志一》: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中书撰大义式颁行。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

⑧唐柳冕即有明六经之义几句:柳冕所论见其《与权侍郎书》: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义,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恐清识之士,无由而进,腐儒之生,比肩登第,不亦失乎?阁下因从容启明主,稍革其弊,奏为二等,其有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者,以为第一等;其有精于诵注者,与精于诵疏者,以为次等;不登此二科者,以为下等,不亦善乎?且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之本也;明六经之注,与六经之疏,小人之儒,教之末也。今者先章句之儒,后君子之儒,以求清识之士。不亦难乎?是以天下至大,任人之众,而人物殄瘁,廉耻不兴者,亦在取士之道未尽其术也。柳冕(?804),字敬叔,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初,召为太常博士,久之,以论议劲切,出为婺州刺史。贞元中,官至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后因无政绩而归家,去世。其文擅长说理,主张文以载道,为韩柳古文运动先驱之一。

⑨权德舆(759818):字载之,甘肃天水略阳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少有才气,被唐德宗招为太常博士。贞元十八年(802)任礼部侍郎,其后三掌贡举,执掌文柄,号为得人,名重一时。唐宪宗时,至礼部尚书。其文博雅,温润周详。元和十三年(818)去世,享年六十。

⑩质验:可以验证,勘验。

⑪率情:徇情,曲从私情。

⑫上下其手: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于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⑬宋祁、王珪累有止问大义,不责记诵之奏:《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宋祁、王珪对于科举的意见。宋祁认为: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于是乃诏州县立学,士须在学三百日,试于州者,令相保任,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王珪认为:且进士、明经先经义而后试策,三试皆通为中第,大略与进士等,而诸科既不问经义,又无策试,止以诵数精粗为中否,则其专固不达于理,安足以长民治事哉?二人都对于科举单重记诵经义不满。宋祁(9981061),字子京,祖籍安州安陆(今属河北)。天圣元年(1023)进士。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曾参与修撰《新唐书》,书成而为工部尚书。其文兼有散体和骈体,好冷僻字,但也有典雅的作品。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宰相,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翰林学士、开封知府等。其文通达瑰丽,自成一家。

【译文】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诗赋,明经科考试墨义。所谓墨义,指的是每一经提出十道题,考生解释经典文句的意思,其中五道要全写出疏,五道要全写出注。宋初科举考试,进士的考试,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论语》十道帖经,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其他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考试科目,虽然科目各不同,但都要考墨义。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改革后,废除了诗赋、帖经、墨义,由中书编纂了大义的格式而颁行,考生须通晓经典,且具有文采,这样才算为合格,并不像明经、墨义那样只是大致了解章句意思而已。然而,这也不是王安石的首创,唐代柳冕就曾提出了解六经大义,合乎先王之道的为上等,仅精于六经的传注为下等的建议。权德舆对此驳斥说:考注疏还可以有标准进行检验,不这样,考官曲从私情,玩弄手法,与考生通同作弊,既失去了明先王之义的根本,又得不到粗解章句的末流,那就什么都得不到了。其后,宋代宋祁、王珪曾多次上奏,建议科举考试只问考生是否理解经典大义,而不强调记诵注疏,但都没有实行,直至王安石变法时才决定实行。

故时文者帖书、墨义之流也①。今日之弊②,在当时权德舆已尽之。向若因循不改,则转相模勒③,日趋浮薄,人才终无振起之时。若罢经义,遂恐有弃经不学之士,而先王之道益视为迂阔无用之具。余谓当复墨义古法,使为经义者全写注疏、大全、汉宋诸儒之说④,一一条具于前,而后申之以己意,亦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由前则空疏者绌⑤,由后则愚蔽者绌⑥,亦变浮薄之一术也。

【注释】

①时文:此处指明清时期的八股文。

②今日之弊:此指当时的考生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只一味读语录、讲章和八股文选,而不记诵经典注疏。

③模勒:原指照原样雕刻,此指模仿、沿袭。

④大全:指明代官方纂修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主要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主,汇集了历代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注疏。

⑤空疏:空虚浅薄。此指经典本义都不清楚,只会空发议论的人。

⑥愚蔽:愚钝,不通事理。此指不能学以致用,只会死背书本教条的人。

【译文】

所以,现在的八股文也就是以前的帖经、墨义一类。今日八股文的弊端,权德舆当时就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如果因循不改变,就会互相模仿沿袭,风气就会日趋浮薄,人才最终也没有被选拔出来而一展手脚的时候。如果废除经义,恐怕就会有人舍弃经典不学,而先王之道也会更被视为迂腐无用的东西了。所以我认为应当恢复过去的考试墨义的方法,让参加经义考试的考生把注疏、大全及汉、宋诸家儒师的注疏解说逐条写出,罗列于前,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写在后面,也不必墨守某一先儒的学说。从前面的罗列各家解说,可以黜落学术浅薄、乱发议论的人,从后面的申发己见可以黜落愚钝无能、死背教条的人,这也是改变浮薄风气的一种方法。

或曰:以诵数精粗为中否①,唐之所以贱明经也,宁复贵其所贱乎?曰: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同一诵数也,先儒之义学②,其愈于饾饤之剿说亦可知矣③。非谓守此足以得天下之士也,趋天下之士于平实,而通经学古之人出焉。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必费考索,推声病④,未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

【注释】

①诵数:反复诵读。引申为记诵、背诵。中:考取,录取。

②义学:讲求经义之学。

③饾饤(du dng):食物混杂,随意堆垒,比喻文辞的琐碎、罗列。剿(chā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

④声病:指诗赋声律上的毛病,也称四声八病。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指创作诗赋时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应避免的弊病。《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胡三省注:声病,谓以平、上、去、入四声缉而成文,音从声顺谓之声,反是则谓之病。

【译文】

有人说:以背诵的精细还是粗疏作为能否考中的标准,这就是唐代之所以轻视明经科的原因,难道我们又要重视他们所鄙视的东西吗?我的回答是:如今的八股时文,有不是通过背诵便已有具备八股时文写作技能的吗?同样是背诵,那么背诵先儒讲求的经义之学,比背诵琐碎堆砌或抄袭别人的言辞强得多也就可以明白了。这并不是说用此方法就可以选出天下贤士,而是因此可以使天下士子的习气日趋平实,于是通晓经典、效法古人的贤士就逐渐出现了。以前的诗赋考试就一定能选拔出贤才吗?但因诗赋之作考生要花费一番心思考虑、思索,要推敲四声八病,而不像八股时文,志空才疏、不学无术的人都能作。

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所著之启蒙思想名著。凡一卷二十章。“明夷”是《周易》卦名。卦象为䷣,离下坤上,离代表火,坤代表地,火入地中,明伤而昏暗。该卦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句,《周易正义》释为,“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黄宗羲以此为书名,意在自况箕子身处艰难,立志藏晦其明而守正志,著书留待未来圣王,希望明智虽被压抑但不久光明终将冲破黑暗。该书首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认为君主的设立,本应是为天下兴利除弊,而今君主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君与天下的关系被颠倒了,应该回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官吏的设置是与君主分工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官吏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君臣应是如曳大木者前唱后和的协作关系,如今相反,官吏为君主服务如同奴隶,不为天下万民谋利益。法制本该是“天下之法”,如今却只有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其次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议政机关,有监督弹劾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改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为以学校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要求;经济上主张平均授田,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促进流通,提出了“工商皆本”,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该书对清末的民主革命影响深远。该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写成,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浙江慈溪二老阁初刻本,已佚。现存版本有道光咸丰年间番禺氏刻、光绪中补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47)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1915年上海时中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以初刻本浙江慈溪二老阁本重校,刊行新一版。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3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