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子道德经序诀 / 葛玄

老子道德经序诀

2025-08-06 17:11 老子道德经序诀

经名:老子道德经序诀。又名《五千文序》。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疑系南朝道士伪托。此文是南北朝隋唐道士所传《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之序,附于五千文抄本前。今据敦煌唐写本録出。底本:S・75、P・2584号抄本。参校本:S・1585、P・2370、2329、2407、2596、2462、DX2761、贞松堂藏《老子》写本。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渕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是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1左腋而生,生即皓然2,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生3,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4,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愿为我着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5,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惧乐6,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恶7之不辱,饬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8。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惟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9,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10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时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资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搪掌坐跃11,冉冉在虚空之中12,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俛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闇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13,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议,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14,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太极左仙公葛玄曰:老子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关。关令尹喜宿命合道,豫占15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度,仍斋洁16烧香,想见道真。以其年十二月廿五日,老子度关也。喜见老子,迎设礼称

弟子17。老子曰: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以二十八日日中授太上《道德经》。义洞虚无,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圣王不能尽通其义。昔汉孝文皇帝好大道,纵容无为之堂,叹凡圣无能解此玄奥,精思远感上彻,太上道君18遣真人下授文帝希微之旨,道人即信誓传授。至人比字校定,外人所杂传多误,今当参校此正之,使与玄洞相应,十方诸夭人神仙、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无一异矣。吾已于诸天神仙大王校定19,受传天人至士贤儒,当宗极正真,弘道大度,何可不精得圣人本文者乎?吾所以有言此,欲正玄妙于天地人耳。今说是至矣、明矣,夫学仙者,必能弘幽赜也20。

道士郑思远曰:余家师葛仙公受太极真人徐来勒《道德经》上下卷21,仙公曩者所好,加亲见真人,教以口诀,云:此文道之祖宗也,诵咏万遍22,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尤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太极隐诀23

先烧香,整服,礼十拜24,心存玄中大法师,老子、河上真人、尹先生。因开经蕴呪曰:

玄玄至道宗,上德体洪元。天真虽远妙,近缘泥丸君。宫室皆七宝,窗牖自有分。清静常致真,驾景乘紫云。日月左右照,升仙常年全。七祖上生天,世为道德门。毕,叩齿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过。先心存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足下八卦神龟,三十六师子伏在前。头巾七星,五藏生五添,罗文覆身上。三一待经,各从千乘万骑,天地各有万八千玉童玉女卫之25。口诀:读经五百言,辄叩齿三,咽液三也26。

1剖字S・75误作割,S・1585误作部,今据R2407改。

2皓然S・75误作皓皓然,今据W1585及P・2407删改。

3S・1585生字作出。

4劫字S・75原作备,据SL585、P・2407改。

5包字S・75原作苞,据S・1585

6S・1585惧作欢。

7.S・1585悪字作污。

8.S・1585自然上多二湛字。

9S・75原缺者字,据P.2596补。

10S.75原缺结字,据P.2584、2596补。

11S.75指掌原误作俯掌,据P・2584、2596改。

12案敦煌各本冉冉均作舟舟,今据道藏本改

13S.75卷字原作弓,据R2435改。

14特字S.75原误作持,其他各本均作特。

15豫占P・2329作预占。

16洁字S.75原作絮,其他各本皆作洁。

17P.2329此句作迎设礼自称弟子。R2462作奉迎设礼自称弟子。

18R2370、2584、2435及贞松堂本皆无君字。

19P.2462大王作大圣。

20以上三段文字以S・75为底本,以下两段以R2584为底

21P・2584、2370上下卷并作上下弓R2435、2462作上下二卷。此据P.2329。

22P.2462诵咏作诵经。

23P.2329作太上隐诀。

24P・2329此句作礼十方三拜。

25P.2329、2435玉童玉女并作玉女玉童。

26P・2584、2345、2370、2329及贞松堂本,此句后提行接抄五千文本《老子道德经》。P.2462于太极隐诀四字后接抄《玄言新记明老部》。

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

猜你喜欢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2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河上公章句卷四

    居位第六十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鲜,鱼〔也〕。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

    32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三

    论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不失德,下德,..

    31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二

    淳风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其次侮之。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

    33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一

    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

    37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39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36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幺可以算是妥..

    3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幺东西比水更..

    3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

    3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4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

    2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幺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

    4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

    3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幺,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

    38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

    3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

    38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

    32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八掌

    原文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

    4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

    40 道德经 2025-08-1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