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序诀
经名:老子道德经序诀。又名《五千文序》。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疑系南朝道士伪托。此文是南北朝隋唐道士所传《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之序,附于五千文抄本前。今据敦煌唐写本録出。底本:S・75、P・2584号抄本。参校本:S・1585、P・2370、2329、2407、2596、2462、DX2761、贞松堂藏《老子》写本。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渕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是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1左腋而生,生即皓然2,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生3,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4,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愿为我着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5,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惧乐6,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恶7之不辱,饬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8。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惟有道者宝之焉。
河上公者9,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10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时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资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搪掌坐跃11,冉冉在虚空之中12,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俛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闇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13,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议,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14,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太极左仙公葛玄曰:老子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关。关令尹喜宿命合道,豫占15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度,仍斋洁16烧香,想见道真。以其年十二月廿五日,老子度关也。喜见老子,迎设礼称
弟子17。老子曰: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以二十八日日中授太上《道德经》。义洞虚无,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圣王不能尽通其义。昔汉孝文皇帝好大道,纵容无为之堂,叹凡圣无能解此玄奥,精思远感上彻,太上道君18遣真人下授文帝希微之旨,道人即信誓传授。至人比字校定,外人所杂传多误,今当参校此正之,使与玄洞相应,十方诸夭人神仙、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无一异矣。吾已于诸天神仙大王校定19,受传天人至士贤儒,当宗极正真,弘道大度,何可不精得圣人本文者乎?吾所以有言此,欲正玄妙于天地人耳。今说是至矣、明矣,夫学仙者,必能弘幽赜也20。
道士郑思远曰:余家师葛仙公受太极真人徐来勒《道德经》上下卷21,仙公曩者所好,加亲见真人,教以口诀,云:此文道之祖宗也,诵咏万遍22,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尤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太极隐诀23
先烧香,整服,礼十拜24,心存玄中大法师,老子、河上真人、尹先生。因开经蕴呪曰:
玄玄至道宗,上德体洪元。天真虽远妙,近缘泥丸君。宫室皆七宝,窗牖自有分。清静常致真,驾景乘紫云。日月左右照,升仙常年全。七祖上生天,世为道德门。毕,叩齿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过。先心存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足下八卦神龟,三十六师子伏在前。头巾七星,五藏生五添,罗文覆身上。三一待经,各从千乘万骑,天地各有万八千玉童玉女卫之25。口诀:读经五百言,辄叩齿三,咽液三也26。
1剖字S・75误作割,S・1585误作部,今据R2407改。
2皓然S・75误作皓皓然,今据W1585及P・2407删改。
3S・1585生字作出。
4劫字S・75原作备,据SL585、P・2407改。
5包字S・75原作苞,据S・1585
6S・1585惧作欢。
7.S・1585悪字作污。
8.S・1585自然上多二湛字。
9S・75原缺者字,据P.2596补。
10S.75原缺结字,据P.2584、2596补。
11S.75指掌原误作俯掌,据P・2584、2596改。
12案敦煌各本冉冉均作舟舟,今据道藏本改
13S.75卷字原作弓,据R2435改。
14特字S.75原误作持,其他各本均作特。
15豫占P・2329作预占。
16洁字S.75原作絮,其他各本皆作洁。
17P.2329此句作迎设礼自称弟子。R2462作奉迎设礼自称弟子。
18R2370、2584、2435及贞松堂本皆无君字。
19P.2462大王作大圣。
20以上三段文字以S・75为底本,以下两段以R2584为底
21P・2584、2370上下卷并作上下弓R2435、2462作上下二卷。此据P.2329。
22P.2462诵咏作诵经。
23P.2329作太上隐诀。
24P・2329此句作礼十方三拜。
25P.2329、2435玉童玉女并作玉女玉童。
26P・2584、2345、2370、2329及贞松堂本,此句后提行接抄五千文本《老子道德经》。P.2462于太极隐诀四字后接抄《玄言新记明老部》。
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