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钱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为道经卷上,上德不德以下为德经卷下。晁说之跋王弼注本,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正用辅嗣本,题云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与河上本不异。晁氏所见者,特宋时转写之本,而翻以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家藏石刻道德经凡五本,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皆分道经、德经为二,盖汉、魏以来篇目如此。而此本为初唐所刻,字句与他本多异。如无作无,愈作俞,芸作云,誉作豫,荒作忙,佐作作,■作翕之类,皆从古字。又如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蔽复成。师之所处,荆棘生下,石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二句。上将军居右下,石本无言以丧礼处之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此类皆远胜他本,聊举一二,以见古石刻之可贵也。武亿曰:分老子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亦与古本相彷。
后陆放翁题跋云: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今此本已久离析。然则宋已失辅嗣定本。今邢氏论语疏引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此其可征之一也。然又考汉书注,如颜氏于魏豹传,引老子道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田横传引老子德经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楚元王传引老子德经云:知足不辱。严助传: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扬雄传贵知我者希,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师古曰:老子德经之言也。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
西域传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为粪。盖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而与释文题道经音义、德经音义者并合。又贾公彦周礼师氏疏,亦以为老子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下案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其于翟□传也,则又谓老子道经曰:鱼不可以脱于泉。是数子于初唐时,并同所证。(梦真客碑:稽之道经,以慈为宝。)其必袭自晋、宋旧本,如此碑所分题,固有据也。
王昶曰:碑上卷题老子道经,下卷题老子德经,皆道、德分见,未尝混而为一,则玄宗所注,实从古本如此。董迥藏书志谓玄宗注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非也。
吴云曰:隋书经籍志载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晁说之、熊克重跋,皆称不分道德经,而今本释文实分上下二卷,或疑为刻者增入。然邢□论语疏引老子德经天网恢恢二句,颜师古汉书注多引老子道经、德经,分之者当不自陆德明始。此石亦书德经,殆有据也。
孙诒让曰:老子上下篇八十一章,分题道经、德经。河上公本,经典释文所载王注本,道藏唐傅奕校本,石刻唐玄宗注本并同。
弘明集牟子理惑论云:所理正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则汉时此书已分道、德二经,其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亦与今本正同。今所传王注,出于宋晁说之所校,不分道、德二经,于义虽通,然非汉、唐故书之旧。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龙兴路附近龙兴观遗址内。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并颁布于全国,以供当时人们学习,为存世的道德经幢中形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通高约6米,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顶青石质,余皆汉白玉质。幢座是八角形石基上雕束腰仰覆莲花座,现在仅露出上层的仰莲座部分,其他部分被新建的四角形保护亭的台基包砌。幢身为八角柱体,高4.29米、直径0.9米,每面宽0.4~0.42米,由上端略短下面较长的两块完石衔接雕成。正面上额刻标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楷书18字,下刻开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玄宗诏书。下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并御注,后有“奉敕”造幢人“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仁琬”及唐人题记。幢顶仰莲座上雕屋殿建筑,八角形屋顶的屋面雕饰小脊与瓦垄。檐下角梁以一斗三升栱承托,补间铺作置散斗。其整体造型模仿唐初兴起的佛教经幢形式。龙兴观道德经幢虽无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幢身书体,对照现存苏灵芝书《易州铁像颂碑》等其他碑刻,应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书。经文笔画清晰,潇洒飘逸,风神尤佳,对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