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2025-08-07 17:31 金匮要略译注

论二首 方三首

【按语】

本篇论述奔(t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难》,为五积之一,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本病与心、肝、肾有关。《脉经》将本病与胸痹病合篇,取名为《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证》。

[01]师曰:病有奔豚〔1〕,有吐脓〔2〕,有惊怖〔3〕,有火邪〔4〕,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5〕。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6〕,皆从惊恐得之〔7〕。

【注释】

〔1〕奔豚:中医病名,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甚则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后则平复。

〔2〕吐脓:指吐脓血。

〔3〕惊怖:即惊恐。怖,恐也。

〔4〕火邪:指因火攻导致病情加重的因素。因火为邪,因火为盛。《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便)血,名为火邪。

〔5〕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四类病都由惊引起的。由于惊伤心,故发病皆与心有关。《金匮要略论注》:其吐脓、惊悸、火邪皆上焦心分病。

〔6〕师曰:奔豚病复还止:《脉经》无师曰二字,病下有者字,发作下有时字,复下无还字。少腹,俞本作小腹。

〔7〕皆从惊恐得之:《脉经》作皆从惊得。从惊恐得知,奔豚病的发病不仅与心,而且与肾有关。《金匮要略心典》:肾伤于恐,而奔豚病为肾病也。本条论述奔豚病的病因及证候。

【译文】

老师说:患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这四类病,其发病皆由惊(心病)引起的。老师说:奔豚病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到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停止后就恢复正常。这种病是与惊恐(心、肾)有关。

[0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1〕,奔豚汤〔2〕主之。〔3〕奔豚汤方:

甘草 芎䓖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4〕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释】

〔1〕腹痛,往来寒热:腹痛,在此指胸胁疼痛。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1]条:有胸胁苦痛,象若奔㹠,又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可证。往来寒热,是肝有郁热所致。《金匮要略心典》: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郁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指出本病与肝也有关。

〔2〕奔豚汤:本方以甘李根白皮为君药。有清肝降逆、缓急止痛的作用。

〔3〕本条论述肝郁化火的奔豚病的证治。

〔4〕甘李根白皮:又名李根皮,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有清热下气的功效。《外台》治奔豚气病计十三方,其中八方有李根白皮,可见李根白皮为治奔豚病的主药。

【译文】

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至胸胁,胁腹疼痛,并有寒热往来,可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方:

甘草 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药,用二斗水同煮,煮到五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03]发汗后〔1〕,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2〕,必发贲豚〔3〕,气从小腹上至心〔4〕,灸其核上各一壮〔5〕,与桂枝加桂汤〔6〕主之〔7〕。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9〕,炙生姜三两〔10〕大枣十二枚〔11〕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12〕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3〕。

【注释】

〔1〕发汗后:《伤寒论》、《玉函经》无此三字。

〔2〕烧针令其汗核起而赤者:指用温针使其发汗的方法。《医宗金鉴》: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汗法也。针处宜当避寒。若不知谨,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结核肿赤之患也。

〔3〕贲(bēn)豚:《伤寒论》作奔豚。贲,通奔。

〔4〕气从小腹上至心:小,徐本、《伤寒论》、《玉函经》作少。至心,《伤寒论》、《玉函经》作冲心者。

〔5〕灸其核上各一壮:灸,指灸法,针灸学名词。采用陈艾叶搓成细绒后,做成艾柱放在皮肤赤核上,艾柱下面置姜片,点火熏灼艾柱,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达到治病的目的。一壮,烧一艾柱为一壮。

〔6〕桂枝加桂汤:本方有解表降逆的功效。《伤寒论》、《玉函经》均作与桂枝加桂汤,汤下无主之二字。《伤寒论》汤下有更加桂二两也。

〔7〕本条论述误汗后外感寒邪引发奔脉病的证治。亦见《伤寒论》117条。

〔8〕五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9〕二两:俞本作三两。

〔10〕三两:《玉函经》作二两。《伤寒论》下有切字。

〔11〕十二枚:《伤寒论》下有擘字。

〔12〕微火:《伤寒论》、《玉函经》无此二字。

〔13〕一升:《伤寒论》下有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玉函经》有本方桂枝汤,今加桂。

【译文】

(原为太阳病)用温针发汗后,针处感受寒邪,皮肤出现红色的小核,而且引发奔豚病。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至心(治疗需内外同治)。外用灸法,在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同煮,以小火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04]发汗后,脐下悸〔1〕者,欲作贲豚〔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主之。〔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5〕桂枝四两〔6〕

右四味,以甘烂水〔7〕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同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8〕。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释】

〔1〕脐下悸:由于误汗后心阳受损,自觉脐下悸动。《医宗金鉴》:上条发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条更申明内有水气,亦能病奔豚也。《伤寒论》、《玉函经》脐上有其人二字。

〔2〕贲豚:《伤寒论》作奔豚。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本方重用茯苓利水化饮为主,全方有化饮降遂的作用。

〔4〕本条论述误汗后水饮内动引发奔豚病的证治。亦见《伤寒论》65条。

〔5〕十五枚:《伤寒论》下有擘字。

〔6〕四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7〕甘烂水:俞本、徐本、《玉函经》皆作甘澜水。

〔8〕服:《玉函经》无此字。

【译文】

(原有太阳病)发汗后引动下焦水饮,出现脐下悸动,欲发奔豚气病,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一斗甘澜水,先煮茯苓,减少二升,放入其余药,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甘澜水制作方法:取二斗水,放在大盆内,不断用杓扬起水,待水面出现五六千颗相连的水珠时,用这种水煮药。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2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2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3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2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2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2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63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6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3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2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3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3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3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3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4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