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025-08-07 18:04 金匮要略译注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按语】

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血是鼻出血;下血为便血;瘀血即《血证论》所谓凡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说文解字》曰:血积也。胸满是瘀血病的一种证候。由于热病过程中惊狂不安与出血二症常同时出现,故合篇论述。

[01]寸口脉动而弱〔1〕,动即为惊,弱则为悸。〔2〕

【注释】

〔1〕脉动而弱:动脉即数脉见于关部,上下无头尾的脉象,属阳脉。弱脉即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的脉象,属阴脉。

〔2〕本条论述惊与悸的区别。

【译文】

寸口部位出现动且弱的脉象,动脉是见于惊狂不安,弱脉是见于悸动不宁。

[02]师曰:尺脉浮〔1〕,目睛晕黄〔2〕,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3〕,知衄今止。〔4〕

【注释】

〔1〕尺脉浮:赵本尺作夫。尺脉候肾,脉浮为肾中虚火上炎。

〔2〕目睛晕黄:指视物昏暗。

〔3〕目睛慧了:即两目视物清晰。

〔4〕本条论述衄血的预后判断。

【译文】

老师说:尺脉浮,且两目视物昏暗,则鼻血流未止,待昏暗消失,视物清楚,鼻血即止。

[03]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1〕,从秋至冬衄者阳明〔2〕。

【注释】

〔1〕从春至夏衄者太阳:春夏两季出现衄血多属太阳。太阳主表,表明为外感所得。衄上《脉经》有发字。

〔2〕从秋至冬衄者阳明:秋冬两季出现衄血多属阳明。阳明主里,表明为里有郁热所致。《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此就其分属大纲言之,然春夏岂无内伤之衄,秋冬岂无外感之衄,又在人临证审谛而不可拘执言之者矣。本条论述衄血的原因。

【译文】

又说:从春季到夏季出现的鼻出血,多由于太阳表证所致,从秋季至冬季出现的鼻出血,多由于阳明里热引起。

[04]衄家〔1〕不可汗〔2〕。汗出必额上陷脉〔3〕紧急,直视不能眴〔4〕,不得眠。〔5〕

【注释】

〔1〕衄家:衄,本指鼻出血,此泛指吐血、衄血。

〔2〕汗:《脉经》作发其汗。

〔3〕陷脉:经脉名,指额角上陷中之脉。泛指头面部的经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

〔4〕直视不能眴(shn):两目直视不能转动。眴,目睛转动。

〔5〕本条论述衄家禁用汗法及误汗后的变证。

【译文】

吐血、衄血的病人,不可用发汗法治疗。若发汗则导致头面部的经脉紧张而拘急,两目直视且不能转动,不得闭目而眠。

[05]病人面无色,无寒热〔1〕。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2〕,下血〔3〕;烦咳〔4〕者,必吐血。〔5〕

【注释】

〔1〕面无色,无寒热:面无色,俞本、徐本、《脉经》作面无血色,即苍白无华的面色。无寒热,表明无外感病。《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赅)衄、下血、吐血而言。

〔2〕浮弱,手按之绝者:是浮取无力,重按则几乎摸不到的脉象。

〔3〕下血:指便血。

〔4〕烦咳:剧烈咳嗽。《金匮要略集注》:烦咳,言咳之甚,犹烦谒、烦疼之类。

〔5〕本条论述出血病的诊断。

【译文】

病人,面色苍白,又无寒热(当考虑有出血可能,再结合脉诊),脉沉弦或浮弱,可出现衄血或便血。若同时有剧烈咳嗽,则为咯血。

[06]夫吐血〔1〕,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2〕者死。〔3〕

【注释】

〔1〕吐血:在此指咯血。

〔2〕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脉数而有热,气急不能平卧,此症类似今之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引起的大咯血,病情危急。

〔3〕本条论述吐血的预后判断。

【译文】

咯血病人,伴有咳嗽气喘,若脉数、烦热、不能平卧者,病情凶险,多为预后不良。

[07]夫酒客〔1〕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2〕

【注释】

〔1〕酒客:长期饮酒的人。

〔2〕本条论述吐血的病因。

【译文】

长期饮酒的人,伴有咳嗽,导致吐血,这是由于过量饮酒所引起的。

[08]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1〕,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人则亡血。〔2〕

【注释】

〔1〕击:徐本、《脉经》作搏。

〔2〕本条论述出血病的脉证。与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基本相同。

【译文】

(参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

[09]亡血〔1〕不可发其表〔2〕。汗出即寒栗〔3〕而振。〔4〕

【注释】

〔1〕亡血:即失血。《伤寒论》、《脉经》作亡血家。

〔2〕发其表:《伤寒论》作发汗,《脉经》作攻其表。

〔3〕寒栗:因寒冷而发抖。

〔4〕本条论述失血者禁用汗法及误汗后的变证。亦见《伤寒论》87条。

【译文】

失血的病人,不可用发汗法治其表证。若误用汗法则(阳气暴脱)出现寒战之症。

[10]病人胸满,唇痿舌青〔1〕,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2〕,腹不满,其人言我满〔3〕,为有瘀血。〔4〕

【注释】

〔1〕唇痿舌青:为瘀血特征之一。指口舌青紫而不荣。

〔2〕脉微大来迟:即涩脉,来去不流利,是瘀血内阻之脉象。

〔3〕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主诉腹胀满,但外形无胀满体征。

〔4〕瘀血:《脉经》下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也为瘀血句。本条论述瘀血的脉证。

【译文】

病人胸闷,口唇及舌质青紫而干燥,口干欲饮水,但不能下咽,身体无寒热,自觉腹满,但外表却看不出腹满,这些都是瘀血的征象。

[1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1〕,此为阴状〔2〕,是瘀血也。当下之。〔3〕

【注释】

〔1〕病者如热状其脉反无热:如热状,即指下文所述之症。《金匮要略释义》:病者如有热状,谓病者烦满、口干燥而渴,俨如热证所呈之证状,然其脉无浮滑数促之象,故曰,反无热,足证其非热证。

〔2〕阴状:俞本、徐本、《脉经》作阴伏。《金匮要略心典》:阴伏者,阴邪结而伏于内。此阴邪即瘀血。

〔3〕本条论述瘀血病的脉证及治则。

【译文】

病人好像有内热的症状,烦闷、口中干燥而渴,但脉无热象,这是阴伏,是瘀血伏结于内,治疗当用下(瘀血)法。

[12]火邪〔1〕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主之。〔3〕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4〕,去皮 甘草二两〔5〕,炙 生姜三两〔6〕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释】

〔1〕火邪:指误用火攻发汗后,损伤心阳,促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又《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便血),名为火邪。《金匮发微》:此条大旨,与火劫发汗同,火劫发汗,或为惊狂,或圊血(即便血),吐血,要以惊狂为最剧。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本方为桂枝汤加减方。有解表逐邪、回阳镇惊的作用。

〔3〕本条论述火邪致惊的治法。

〔4〕三两:俞本作二两。

〔5〕二两:俞本作三两。

〔6〕三两:俞本作六两。

【译文】

(误)用火攻发汗后病情加重(导致寒热未退、惊狂不安等症),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以上药物研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减少二升,放入其余药物,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

[13]心下悸〔1〕者,半夏麻黄丸〔2〕主之。〔3〕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4〕。

【注释】

〔1〕心下悸:指心下悸动之症。由于心下有停饮、中阳不运所致,即《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11]条水停心下,甚者则悸之症。

〔2〕半夏麻黄丸:本方有化饮利水的功效。方中以半夏化其饮为主,合麻黄发其阳,使饮邪去,阳气通利,则心下悸自止,《金匮要略心典》:此治饮气抑其阳气者之法。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

〔3〕本条论述水饮致悸的治法。

〔4〕日三服:俞本无服字。

【译文】

(水饮引起的)心下悸动的病人,可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末,加入熬过的白蜜中,混合制成丸药,像赤豆大小。每次用水吞服三丸,每日服三次。

[14]吐血不止〔1〕者,柏叶汤〔2〕主之。〔3〕

柏叶汤方:

柏叶〔4〕 干姜各三两 艾〔5〕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6〕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释】

〔1〕吐血不止:在此指咯血不止。

〔2〕柏叶汤:本方有温中止血的作用。方中以柏叶、马通汁止血为主,干姜、艾叶温中。

〔3〕本方论述虚寒吐血的治法。

〔4〕柏叶:又名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及叶。有止血镇咳的功效。

〔5〕艾:又名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有温经止血的作用。

〔6〕马通汁:为马科动物马的粪汁。即用马粪以水混合,用布滤其汁,澄清即成。古人认为有止血作用,今已不用。

【译文】

吐血日久不止,可用柏叶汤治疗。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以上三味药,用五升水,一升马通汁同煮,煮到一升。分两次温服。

[15]下血,先便后血〔1〕,此远血〔2〕也,黄土汤〔3〕主之。〔4〕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5〕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注释】

〔1〕先便后血:《脉经》作先见便后见血。

〔2〕远血:中医病名,便血之一。其症先大便,后见血。因出血部位离肛门远,故名。徐本误作近血。《医宗金鉴》:谓血在胃也。

〔3〕黄土汤:本方有温脾止血的功效。方中以灶中黄土、白术、附子温中健脾为主,被历代视为止血的圣方。《血证论》: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证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证可去黄芩,再加温药。

〔4〕本方论述虚寒便血的治法。

〔5〕灶中黄土:又称灶心土、伏龙干,为多年烧杂草而结成的灶内黄土。有温中止血的作用。

【译文】

便血,先大便,后见血,这叫做远血,可用黄土汤治疗。

黄土汤方本方也可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以上七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两次温服。

[16]下血,先血后便〔1〕,此近血〔2〕也,赤小豆当归散〔3〕主之。〔4〕方见狐惑中。

【注释】

〔1〕先血后便:《脉经》作先见血后见便。

〔2〕近血:中医病名,便血之一。其症先出血后大便,因出血部位离肛门近,故名。《医宗金鉴》: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藏毒肠风下血也。

〔3〕赤小豆当归散:功用及组成。参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13]条。

〔4〕本条论述湿热便血的治法。

【译文】

便血,先出血后大便,这叫做近血。可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方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3]。

[17]心气不足〔1〕,吐血、衄血,泻心汤〔2〕主之。〔3〕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4〕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注释】

〔1〕心气不足:此指吐血、衄血的原因。由于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导致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2〕泻心汤:本方有泻火止血的作用。方中以大黄、黄连苦寒直折心火,火降则血止。《血证论》: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药神书》: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大黄之多,以行瘀也。当今报道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即取源于此。

〔3〕本条论述热盛吐血的治法。

〔4〕黄芩:底本误为黄苓,据赵本等改。

【译文】

心气不足,(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吐血、衄血,可用泻心汤治疗。

泻心汤方亦可治霍乱吐泻: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到一升。一次服完。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趺,俞本误作跌。证治,俞本作证并治。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01]..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是外科病的专论,论述疮痈、肠痈、金疮及浸淫疮四种病。[0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注释】〔1〕痈:中医外科病名,由于热毒引起的以局..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注释】〔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病证。消渴,是口渴引饮、饮水即消的意思,既是病名,又是证名;小便利,按内容当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不论外感热病或内..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按语】本篇论述痰饮病。痰饮是病名,咳嗽是痰饮病的一个证候。篇中所论并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故本篇是以病、证相合为篇名。痰饮,《脉经》称淡饮。淡,通澹。《说文解字》:澹..

    1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按语】本篇论述五脏风寒病、积聚病及五脏死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云:本篇所谓中风、中寒,与伤寒中之中风、中寒不同,亦与半身不遂之中风自异。外感风寒病是风寒中经络之证。本篇五脏..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按语】本篇专论胸痹病。胸痹是病名。心痛、短气是胸痹病的证候。《金匮要略衬注》:胸痹者,病名也。此举其一病中之大证,以之为名而统其余证者也。心痛、短气皆其中之曲证也,不足为病名也。..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 方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奔(t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因病变都在上焦肺,都有咳嗽、唾痰、气喘的证候,今皆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故合篇论述。徐本作方十五首。[01]问曰:热在上焦者〔1〕,因咳..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按语】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两种病。血痹是因体虚而复感风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引起的病证。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凡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慢性衰弱性、进行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性疾病,皆属于..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中风及历节两种病。中风是以突然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甚至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历节是以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风病,中风发病急骤;历节..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云:疟,寒热休作(时休止时发作)病。又《释名》曰:疟,酷疟也。疟病是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因寒热凌疟于人而得名。本篇在《内经素问疟论》的基础..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按语】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病,其病名奇特。《金匮要略浅注》: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篇者,皆为奇恒病。由于这三种病都与热病有关,且在证候上有某些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都有..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篇名中的痓当为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读书杂志战国..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按语】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

    1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