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025-08-07 18:04 金匮要略译注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按语】

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血是鼻出血;下血为便血;瘀血即《血证论》所谓凡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说文解字》曰:血积也。胸满是瘀血病的一种证候。由于热病过程中惊狂不安与出血二症常同时出现,故合篇论述。

[01]寸口脉动而弱〔1〕,动即为惊,弱则为悸。〔2〕

【注释】

〔1〕脉动而弱:动脉即数脉见于关部,上下无头尾的脉象,属阳脉。弱脉即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的脉象,属阴脉。

〔2〕本条论述惊与悸的区别。

【译文】

寸口部位出现动且弱的脉象,动脉是见于惊狂不安,弱脉是见于悸动不宁。

[02]师曰:尺脉浮〔1〕,目睛晕黄〔2〕,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3〕,知衄今止。〔4〕

【注释】

〔1〕尺脉浮:赵本尺作夫。尺脉候肾,脉浮为肾中虚火上炎。

〔2〕目睛晕黄:指视物昏暗。

〔3〕目睛慧了:即两目视物清晰。

〔4〕本条论述衄血的预后判断。

【译文】

老师说:尺脉浮,且两目视物昏暗,则鼻血流未止,待昏暗消失,视物清楚,鼻血即止。

[03]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1〕,从秋至冬衄者阳明〔2〕。

【注释】

〔1〕从春至夏衄者太阳:春夏两季出现衄血多属太阳。太阳主表,表明为外感所得。衄上《脉经》有发字。

〔2〕从秋至冬衄者阳明:秋冬两季出现衄血多属阳明。阳明主里,表明为里有郁热所致。《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此就其分属大纲言之,然春夏岂无内伤之衄,秋冬岂无外感之衄,又在人临证审谛而不可拘执言之者矣。本条论述衄血的原因。

【译文】

又说:从春季到夏季出现的鼻出血,多由于太阳表证所致,从秋季至冬季出现的鼻出血,多由于阳明里热引起。

[04]衄家〔1〕不可汗〔2〕。汗出必额上陷脉〔3〕紧急,直视不能眴〔4〕,不得眠。〔5〕

【注释】

〔1〕衄家:衄,本指鼻出血,此泛指吐血、衄血。

〔2〕汗:《脉经》作发其汗。

〔3〕陷脉:经脉名,指额角上陷中之脉。泛指头面部的经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

〔4〕直视不能眴(shn):两目直视不能转动。眴,目睛转动。

〔5〕本条论述衄家禁用汗法及误汗后的变证。

【译文】

吐血、衄血的病人,不可用发汗法治疗。若发汗则导致头面部的经脉紧张而拘急,两目直视且不能转动,不得闭目而眠。

[05]病人面无色,无寒热〔1〕。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2〕,下血〔3〕;烦咳〔4〕者,必吐血。〔5〕

【注释】

〔1〕面无色,无寒热:面无色,俞本、徐本、《脉经》作面无血色,即苍白无华的面色。无寒热,表明无外感病。《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赅)衄、下血、吐血而言。

〔2〕浮弱,手按之绝者:是浮取无力,重按则几乎摸不到的脉象。

〔3〕下血:指便血。

〔4〕烦咳:剧烈咳嗽。《金匮要略集注》:烦咳,言咳之甚,犹烦谒、烦疼之类。

〔5〕本条论述出血病的诊断。

【译文】

病人,面色苍白,又无寒热(当考虑有出血可能,再结合脉诊),脉沉弦或浮弱,可出现衄血或便血。若同时有剧烈咳嗽,则为咯血。

[06]夫吐血〔1〕,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2〕者死。〔3〕

【注释】

〔1〕吐血:在此指咯血。

〔2〕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脉数而有热,气急不能平卧,此症类似今之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引起的大咯血,病情危急。

〔3〕本条论述吐血的预后判断。

【译文】

咯血病人,伴有咳嗽气喘,若脉数、烦热、不能平卧者,病情凶险,多为预后不良。

[07]夫酒客〔1〕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2〕

【注释】

〔1〕酒客:长期饮酒的人。

〔2〕本条论述吐血的病因。

【译文】

长期饮酒的人,伴有咳嗽,导致吐血,这是由于过量饮酒所引起的。

[08]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1〕,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人则亡血。〔2〕

【注释】

〔1〕击:徐本、《脉经》作搏。

〔2〕本条论述出血病的脉证。与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基本相同。

【译文】

(参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

[09]亡血〔1〕不可发其表〔2〕。汗出即寒栗〔3〕而振。〔4〕

【注释】

〔1〕亡血:即失血。《伤寒论》、《脉经》作亡血家。

〔2〕发其表:《伤寒论》作发汗,《脉经》作攻其表。

〔3〕寒栗:因寒冷而发抖。

〔4〕本条论述失血者禁用汗法及误汗后的变证。亦见《伤寒论》87条。

【译文】

失血的病人,不可用发汗法治其表证。若误用汗法则(阳气暴脱)出现寒战之症。

[10]病人胸满,唇痿舌青〔1〕,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2〕,腹不满,其人言我满〔3〕,为有瘀血。〔4〕

【注释】

〔1〕唇痿舌青:为瘀血特征之一。指口舌青紫而不荣。

〔2〕脉微大来迟:即涩脉,来去不流利,是瘀血内阻之脉象。

〔3〕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主诉腹胀满,但外形无胀满体征。

〔4〕瘀血:《脉经》下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也为瘀血句。本条论述瘀血的脉证。

【译文】

病人胸闷,口唇及舌质青紫而干燥,口干欲饮水,但不能下咽,身体无寒热,自觉腹满,但外表却看不出腹满,这些都是瘀血的征象。

[1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1〕,此为阴状〔2〕,是瘀血也。当下之。〔3〕

【注释】

〔1〕病者如热状其脉反无热:如热状,即指下文所述之症。《金匮要略释义》:病者如有热状,谓病者烦满、口干燥而渴,俨如热证所呈之证状,然其脉无浮滑数促之象,故曰,反无热,足证其非热证。

〔2〕阴状:俞本、徐本、《脉经》作阴伏。《金匮要略心典》:阴伏者,阴邪结而伏于内。此阴邪即瘀血。

〔3〕本条论述瘀血病的脉证及治则。

【译文】

病人好像有内热的症状,烦闷、口中干燥而渴,但脉无热象,这是阴伏,是瘀血伏结于内,治疗当用下(瘀血)法。

[12]火邪〔1〕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主之。〔3〕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4〕,去皮 甘草二两〔5〕,炙 生姜三两〔6〕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释】

〔1〕火邪:指误用火攻发汗后,损伤心阳,促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又《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便血),名为火邪。《金匮发微》:此条大旨,与火劫发汗同,火劫发汗,或为惊狂,或圊血(即便血),吐血,要以惊狂为最剧。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本方为桂枝汤加减方。有解表逐邪、回阳镇惊的作用。

〔3〕本条论述火邪致惊的治法。

〔4〕三两:俞本作二两。

〔5〕二两:俞本作三两。

〔6〕三两:俞本作六两。

【译文】

(误)用火攻发汗后病情加重(导致寒热未退、惊狂不安等症),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以上药物研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减少二升,放入其余药物,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

[13]心下悸〔1〕者,半夏麻黄丸〔2〕主之。〔3〕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4〕。

【注释】

〔1〕心下悸:指心下悸动之症。由于心下有停饮、中阳不运所致,即《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11]条水停心下,甚者则悸之症。

〔2〕半夏麻黄丸:本方有化饮利水的功效。方中以半夏化其饮为主,合麻黄发其阳,使饮邪去,阳气通利,则心下悸自止,《金匮要略心典》:此治饮气抑其阳气者之法。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

〔3〕本条论述水饮致悸的治法。

〔4〕日三服:俞本无服字。

【译文】

(水饮引起的)心下悸动的病人,可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末,加入熬过的白蜜中,混合制成丸药,像赤豆大小。每次用水吞服三丸,每日服三次。

[14]吐血不止〔1〕者,柏叶汤〔2〕主之。〔3〕

柏叶汤方:

柏叶〔4〕 干姜各三两 艾〔5〕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6〕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释】

〔1〕吐血不止:在此指咯血不止。

〔2〕柏叶汤:本方有温中止血的作用。方中以柏叶、马通汁止血为主,干姜、艾叶温中。

〔3〕本方论述虚寒吐血的治法。

〔4〕柏叶:又名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及叶。有止血镇咳的功效。

〔5〕艾:又名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有温经止血的作用。

〔6〕马通汁:为马科动物马的粪汁。即用马粪以水混合,用布滤其汁,澄清即成。古人认为有止血作用,今已不用。

【译文】

吐血日久不止,可用柏叶汤治疗。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以上三味药,用五升水,一升马通汁同煮,煮到一升。分两次温服。

[15]下血,先便后血〔1〕,此远血〔2〕也,黄土汤〔3〕主之。〔4〕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5〕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注释】

〔1〕先便后血:《脉经》作先见便后见血。

〔2〕远血:中医病名,便血之一。其症先大便,后见血。因出血部位离肛门远,故名。徐本误作近血。《医宗金鉴》:谓血在胃也。

〔3〕黄土汤:本方有温脾止血的功效。方中以灶中黄土、白术、附子温中健脾为主,被历代视为止血的圣方。《血证论》: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证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证可去黄芩,再加温药。

〔4〕本方论述虚寒便血的治法。

〔5〕灶中黄土:又称灶心土、伏龙干,为多年烧杂草而结成的灶内黄土。有温中止血的作用。

【译文】

便血,先大便,后见血,这叫做远血,可用黄土汤治疗。

黄土汤方本方也可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以上七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两次温服。

[16]下血,先血后便〔1〕,此近血〔2〕也,赤小豆当归散〔3〕主之。〔4〕方见狐惑中。

【注释】

〔1〕先血后便:《脉经》作先见血后见便。

〔2〕近血:中医病名,便血之一。其症先出血后大便,因出血部位离肛门近,故名。《医宗金鉴》: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藏毒肠风下血也。

〔3〕赤小豆当归散:功用及组成。参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13]条。

〔4〕本条论述湿热便血的治法。

【译文】

便血,先出血后大便,这叫做近血。可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方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3]。

[17]心气不足〔1〕,吐血、衄血,泻心汤〔2〕主之。〔3〕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4〕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注释】

〔1〕心气不足:此指吐血、衄血的原因。由于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导致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2〕泻心汤:本方有泻火止血的作用。方中以大黄、黄连苦寒直折心火,火降则血止。《血证论》: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药神书》: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大黄之多,以行瘀也。当今报道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即取源于此。

〔3〕本条论述热盛吐血的治法。

〔4〕黄芩:底本误为黄苓,据赵本等改。

【译文】

心气不足,(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吐血、衄血,可用泻心汤治疗。

泻心汤方亦可治霍乱吐泻: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到一升。一次服完。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2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2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1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2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2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60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5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3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2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3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3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3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4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