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要略译注 / 张仲景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025-08-07 18:17 金匮要略译注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

【按语】

本篇是外科病的专论,论述疮痈、肠痈、金疮及浸淫疮四种病。

[0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

【注释】

〔1〕痈:中医外科病名,由于热毒引起的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的一种化脓性疾患。《说文解字》:痈,肿也。痈有内外之分。内痈发于脏腑,外痈发于肌肤。本条论述痈肿初起的脉证。

【译文】

凡见浮数的脉象,当有发热之症,又有像冷水洒在身上那样怕冷。如果局部感到疼痛(且有红、肿、热的证象),这是将要发生痈肿。

[0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1〕

【注释】

〔1〕本条论述痈肿辨脓的方法。

【译文】

老师说:各种痈肿,要知道是否会化脓,只要用手轻按肿处,感到局部热的会壅脓,不热的不会化脓。

[03]肠痈〔1〕之为病,其身甲错〔2〕,腹皮急〔3〕,按之濡,如肿状〔4〕,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5〕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6〕主之。〔7〕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8〕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9〕当下。

【注释】

〔1〕肠痈:中医外科病名,即肠内痈脓,为内痈的一种,以小腹疼痛、按之压痛、腹壁拘急、发热、恶寒为主症。亦有医家泛指腹痈。《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肠痈,即痈肿生于腹内之统称。盖以腹为大小肠部位,故称之肠痈。现代之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皆属于肠痈范围。

〔2〕其身甲错:指全身皮肤干燥粗糙,犹如鳞甲错出。《脉经》身下有体字。

〔3〕腹皮急:少腹部皮肤紧张拘急。即今称之肌紧张。《脉经》皮下有小字一作支。

〔4〕按之濡,如肿状:重按感到腹中有濡软的肿块,此是肠内已有脓肿形成。

〔5〕腹内:俞本、徐本作肠内。

〔6〕薏苡附子败酱散:本方有解毒排脓、破瘀散结的作用。

〔7〕本条论述肠痈病脓肿已成的证治。

〔8〕败酱:全名为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的带根全草。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的功效。

〔9〕小便:当是大便。

【译文】

肠痈这种病,表现的症状是全身皮肤(干燥)如鳞甲错出。轻按少腹部皮肤感到紧张拘急,重按则摸到腹中有濡软的肿块形状,但腹中并无症瘕积聚,虽然身无发热,但按其脉数,这是腹中有痈脓形成。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取方寸匕,用二升水,煎到减去一半水。一次服下有脓当从大便而下。

[0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1〕,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2〕,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3〕。大黄牡丹汤〔4〕主之。〔5〕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6〕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注释】

〔1〕肠痈者按之即痛如淋:肠痈初起的局部症状。少腹部肿胀隆起,重按痞块处,且有压痛,好像淋病那样少腹弦急,痛引脐中。肠痈,徐本误作肿痈。少腹,俞本作小腹。痞,指痞块。《玉篇》:痞,腹内结病。《脉经》无痞字。如淋,《脉经》作小便数如淋。

〔2〕脓未成,可下之:肠痈病脓肿尚未形成时,可用下法,当用大黄牡丹汤下其热毒。文句倒装,大黄牡丹汤当在可下之之后。

〔3〕脉洪数者不可下也:指出脓肿已形成,此时禁用下法。《金匮要略今释》:下之真有穿孔之祸。故不宜用大黄牡丹汤下之。可用上条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排脓。

〔4〕大黄牡丹汤:本方有泻热逐瘀、散结消痈的作用。方中以大黄、丹皮为主药泻火解毒、凉血散瘀。《金匮要略论注》:此方虽为下药,实内消药也。本方为近代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常用方。

〔5〕本条论述肠痈病脓肿未形成的证治。

〔6〕瓜子:即瓜瓣。参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豚证治第七》篇附方千金苇苤汤。

【译文】

肠痈病初起,(右)少腹肿胀隆起,按之有痞块,并且有压痛,像淋病那样(少腹皮肤紧张拘急、疼痛牵引至脐中),但小便正常(没有淋沥不爽的症状),同时有发热、汗出,又有怕冷。按其脉迟紧,这时脓肿尚未形成,可用下(热毒)的方法,大黄牡丹汤治疗。药后当见下血症状。如果脉洪数的病人,脓肿已形成,就不可用下法(大黄牡丹汤)治疗。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煎前四味药,煮到一升,去掉药渣,放入芒硝,再煮沸一下。一次性服完。药后有脓当下脓,无脓当下血。

[05]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1〕。设不汗者云何〔2〕?答曰:若身有疮〔3〕,被刀斧〔4〕所伤,亡血故也。〔5〕

【注释】

〔1〕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脉经》无浮字。浮微脉为气虚,涩脉为血虚,气血不足,按法当出现于大出血或大汗出之后。然,俞本、徐本作法。若,或也。

〔2〕设不汗者云何:《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不汗者一句,宜云设不亡血若汗出者,今特举不汗,而不云不亡血者,盖省文也。

〔3〕疮:通创,指创伤。

〔4〕斧:《脉经》作器。

〔5〕本条论述金疮出血的脉证。

【译文】

问道:寸口豚浮微而涩,按理当见于出血或汗出的病人。如果没有(出血或)汗出,那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这是身体上受到刀斧等创伤引起出血的缘故。

[06]病金疮〔1〕,王不留行散〔2〕主之。〔3〕

王不留行散方〔4〕:

王不留行〔5〕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6〕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7〕,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8〕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9〕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注释】

〔1〕金疮:中医外科病名,指身体受到金属利器砍戳击打的创伤。

〔2〕王不留行散:本方有活血止痛、续伤止血的作用。方中以王不留行止血逐痛为主。

〔3〕本条论述金疮的治法。

〔4〕王不留行散方:底本缺,据俞本、徐本加。

〔5〕王不留行:又名留行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有止血逐痛的功效。

〔6〕蒴藋细叶:又名木蒴藋、接骨木、扦扦活。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带叶茎枝。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7〕桑东南根白皮:又称桑根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8〕十八分:俞本作十分。

〔9〕汗:俞本、徐本作去汗

【译文】

身体患有金刃引起创伤,可用王不留行散治疗。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以上九味药,桑根皮前三味药,烧灰存性,勿使烧得太过,分别研细,再混合成散剂。每次服方寸匕。创面小的,可外用(将药末撒在创面);创面大的,只要内服就可以。妇人产后的疾病也可应用本方。若遇风寒之日,则不要用桑东根白皮。前三味药都要阴干一百天才可用(不可暴晒及火炙)。

[07]排脓散〔1〕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注释】

〔1〕排脓散:本方即《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5]条枳实芍药散加桔梗一味而成。有行气排脓、和血养正的作用。方中以桔梗排脓为主。《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排脓散一方,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

【译文】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用鸡蛋黄一个,取同等量的药末,搅拌均匀,使相混合。用水调和服下,每日服一次。

[08]排脓汤〔1〕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2〕

【注释】

〔1〕排脓汤:本方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2]条桔梗汤加生姜、大枣而成,有解毒排脓的功用。方中以桔梗排脓为主。

〔2〕以上两方均为排脓方,皆以桔梗为主,可知桔梗为排脓之要药,不论内痈、外痈皆可应用。《金匮要略编注》:此两方耑治躯壳之内,肠胃之痈而设。

【译文】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以上四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每次温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09]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不可治。〔1〕

【注释】

〔1〕本条论述浸淫疮的预后。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12]条。

【译文】

浸淫疮,从心口逐渐蔓延到四肢的,病情轻,为易治;从四肢蔓延到心口的,病情重,为难治。

[10]浸淫疮,黄连粉〔1〕主之。〔2〕方未见。

【注释】

〔1〕黄连粉:方未见,可能是黄连一味为粉,黄连粉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金匮要略心典》: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2〕本条论述浸淫疮的治法。

【译文】

患浸淫疮,可用黄连粉治疗。方未见。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猜你喜欢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趺,俞本误作跌。证治,俞本作证并治。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01]..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注释】〔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病证。消渴,是口渴引饮、饮水即消的意思,既是病名,又是证名;小便利,按内容当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不论外感热病或内..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按语】本篇论述痰饮病。痰饮是病名,咳嗽是痰饮病的一个证候。篇中所论并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故本篇是以病、证相合为篇名。痰饮,《脉经》称淡饮。淡,通澹。《说文解字》:澹..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按语】本篇论述五脏风寒病、积聚病及五脏死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云:本篇所谓中风、中寒,与伤寒中之中风、中寒不同,亦与半身不遂之中风自异。外感风寒病是风寒中经络之证。本篇五脏..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按语】本篇专论胸痹病。胸痹是病名。心痛、短气是胸痹病的证候。《金匮要略衬注》:胸痹者,病名也。此举其一病中之大证,以之为名而统其余证者也。心痛、短气皆其中之曲证也,不足为病名也。..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 方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奔(t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因病变都在上焦肺,都有咳嗽、唾痰、气喘的证候,今皆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故合篇论述。徐本作方十五首。[01]问曰:热在上焦者〔1〕,因咳..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按语】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两种病。血痹是因体虚而复感风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引起的病证。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凡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慢性衰弱性、进行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性疾病,皆属于..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中风及历节两种病。中风是以突然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甚至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历节是以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风病,中风发病急骤;历节..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云:疟,寒热休作(时休止时发作)病。又《释名》曰:疟,酷疟也。疟病是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因寒热凌疟于人而得名。本篇在《内经素问疟论》的基础..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按语】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病,其病名奇特。《金匮要略浅注》: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篇者,皆为奇恒病。由于这三种病都与热病有关,且在证候上有某些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都有..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篇名中的痓当为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读书杂志战国..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按语】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

    1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