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经 / 老子

老子第二十三章

2025-08-11 16:51 道德经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注释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飘风:大风、强风。

3、骤雨:大雨、暴雨。

4、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引语

这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变。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话,本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这几个“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内含的意思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幺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统治者,***将不会持久。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幺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幺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幺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猜你喜欢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幺可以算是妥..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幺东西比水更..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幺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幺,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

    6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八掌

    原文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

    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

    6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译文古代..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

    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

    6 道德经 2025-08-1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