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禁火寒食 追悼子推
[原文]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蛇之龙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乃魏武《明罚令》、陆[岁羽]《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
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
按;《周书司[火亘]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
陆[岁羽]《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扌寿]杏仁,著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云:黍饭一盘,醴酪二孟。是其事也。
[译文]
冬至节过后的一百零五天,就有大风大雨,叫做寒食节。寒食要禁火三天,做些饴糖大麦粥之类的食物(备食用)。
根根据沥法推算,寒食节应当是在清明节前两天,也有定在冬至节过后一百零六天的。
《琴操》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绥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介子绥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只有介子绥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绥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绥,子绥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绥隐居处)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绥出来),子绥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另外,周举在介子推庙前帖的文告里、魏武帝在《明罚令》里、陆[岁羽]在《邺中记》里都说:寒食节禁火这个习俗,是为纪念子推才开始有的。《琴操》上说的子绥,就是子推。还有,(禁火的日期)《琴操》上说的是五月初五,与现在也不同,这是风俗流传所致。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都没有介子推被焚烧这件事。
按语:《周书司[火亘]氏》说:二月,官吏摇着木铎巡行国中,宣令国人禁止烟火。注书的人说:禁火是因为三月份将是起火最多的时候。现在寒食节的准确时间是二月末,清明节又是三月初。这样看来,禁火大概是周朝的老规矩了。
陆[岁羽]《邺中记》说: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又把粳稻米和大麦煮成乳酪,舂碎杏仁煮成粥。《玉烛宝典》说:现在,人们都是做成大麦粥。把杏仁研碎做成浆。加些糖水。孙楚祭介子推的文章说:黍饭一盘,醴酪二孟,说的就是断火寒食、纪念子推这件事了。
南朝梁宗懔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三》、《四部备要 ·史部》及《旧小说 ·甲集》等均有收录。今存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译注出版。宗懔字元懔,江陵 (今属湖北)人。先仕萧梁,后入北周,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集20卷。《荆楚岁时记》为其代表作。它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凡37条。在每一条目之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达68部计80多处。体例以时为序 (即从元旦至除夕)。就其反映的内容来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七大类:(1)事件与人物。(2) 农事、生产。(3) 防病、治病及卫生。(4)祭祀祖神。(5)爱情、婚姻和家庭。(6)文娱、体育及旅游活动。(7)迎新去恶。文字清新、流畅,有些记述还引用了不少诗人骚客的名言精语,诵读起来文学性甚浓。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以及古代的医药和文体活动等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