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沈祖荣文集 / 沈祖荣

今后二年之推进图书馆教育

2025-09-18 16:30 沈祖荣文集

(一)图书馆教育的目的

图书馆事业,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是比较别的事业更具体化,更有永久性和独立性的一种社会教育。它是以文字、图画等为工具,去化育人民的。并不要同什么强迫的办法而人人往往乐于自动地去接受这种教育。所以各国都普遍设立图书馆,来教育人民,收效也最大。我国设立图书馆的目的,也与此相同。不过在现在和今后二年内的图书馆教育,除开一般的目的而外,还要与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一致,而时时利用其本身可有的材料及方法,达到辅助此种教育政策的成功。换言之,即是要于化育人民的过程中,兼能增强抗战建国的力量。根据这个原则,现将我们对于今后二年中,推进图书馆教育的几点意思,述之于下:

(二)我们所能利用的材料

假定今后二年的情形,与我们现在相差不远,仍然在艰苦的继续抗战之中,我们所能利用的材料,馆舍和图书都不能和战前一样。拿馆舍来说吧,自然没有力量来建造宏伟壮丽的房屋,也无须乎那样的建筑;只要是清洁的,宽敞的,朴素的,在任何房屋都行,只不过在防止书籍的损坏上,要多多加以注意。至于阅读材料的图书,我们应注意的是:

(1)图书的量的方面,今后二年中:

① 对于各处带到后方来的图书,无论公有的和私有的;后方原有的图书,无论公有的和私有的,我们都要加以实际调查和统计。哪些是可以公开的,哪些是可以特约利用的,制定一种利用的规程。如果我们知道现实在印刷书籍是怎样的困难,就可以了解我们原有图书馆之如何宝贵。

② 对于新书印刷事业,政府要有一种实际的办法,加以提倡鼓励,并且予以相当便利。如令其将新出版之书呈报,再通令各文化机关购买。我们要调查在我们统制下的印刷事业,有多少人才,有多少机器,各别的或总和的在一定时间内,能有多大产量,价目产地如何,能不能改良增加出产。他们购买新机器的时候,政府可在经济上予以相当补助。买外来纸张,政府要在运输上、汇兑上、分销上、分用上,加以辅助和限制。

③ 新出版的书,我们并不希望他们对每个图书馆送上十本八本。我们只希望他们早早的买完,不要像废物一样老是存在书铺里头。各图书馆都能在最早期间就得到这种的印刷物。要这样我们必须编出一个图书馆的名称表,让书铺能自由的向我们送上广告。书业方面也须要有集中的刊物,如周刊半月刊之类的东西,来公表他们的出产,使我们得以按时选择。而各出版社出版的书单,若能由政府,或中央图书馆,或书业界把他们编印在一起,更是可以帮助图书馆和读书的人们。

④ 有些材料中国现时没有,必须向国外购买或征募。购买要有一个统一的和集中的机关来办理,选择、运输等种种手续都较省便,征募则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各学术团体联合会同在积极进行。我们希望第一能征得书籍免费运华;第二各学术团体及大学的出版物能尽量的送给我们;第三能将有名的杂志送给我们一全份;第四不能赠送的,可以给我们一个优待折扣,由我们去买。

(2)图书的质的方面,从前我们所注重的,不过是涵养性情,增进知识的图书。今后二年中,我们对于图书质的方面,除开道德的知识的材料而外,还要特别注重选取:

① 科学的、建设的及实际生产知识的书报。以期改进战时及战后的生产方法,增加我们需用的产量。

② 政治书报,使人民对于国家民族有深切的认识和了解,引起他爱国家、爱民族的心理,因而牺牲小我,保卫国家,增强抗战的力量。

③ 模范人物的传记,使人民读了之后,奋发兴起,改除一切偷堕狡诈的习惯和心理,以勇往迈进、忍苦耐劳的精神,去克制当前的一切困难。

④ 团体集会行动的书报,使我这向不注意组织的人民,而了解和景仰一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

(3)图书的形式方面,从前重视的在书籍,但今后二年的对象,是以一般民众为主,不一定通过认识文字,即便认识其程度也不一定高深,所以于书籍之外,凡属杂志报章、地图歌本、照片画片、幻灯影片、抗战标语、小册子等,都可以分别利用。其传播知识,触动感情的效力,在一般群众之中,也许较方册的书本还更有用。

(三)我们所需用的人才

在今后二年中,既然推进图书馆教育,那么,必须要训练人才,来供给我们应用。否则,再有怎样良好的计划,是不容易达到美满的境界的。对于人才方面,以为:

(1)原在图书馆服务的人员,未经受过专门训练者,须加以短期训练。办法可由教育部社会司,或各省教育厅与某大图书馆或图书馆学校合作,将各处人员轮流调训,时间三月或半年,予以基本的图书馆技术训练及最近图书馆教育的政策和目的。

(2)从战区转到后方来的图书馆人才,一时没有工作的,我们应当设法登记,尽先引用。因为他们是受过训练或已用丰富经验,比任意引用的人员或短期训练的人,要来得经济而有效果。

(3)原在图书馆服务的人才现在因种种关系而改别业者,我们要用一种有效的鼓励吸引的办法,将他们重新拉回图书馆界来。本来在图书馆工作,而能在别职业上获得地位的人,其人必是很能干的,失掉了很是可惜。

(4)今后二年中,推进图书馆教育,原有人才定不足用,尚须训练新的人才。训练时可以分高级的人才和初级的人才两种,使其对于图书馆教育领导方面和辅助方面的人都不致缺乏。办法或由政府自办,或令某某较大的图书馆附办,或请某种适宜的学校特办亦可。大学毕业生,有志于图书馆事业者,若能加以短期训练应用,一定是经济而有效的。

我们最后还要训练一种图书馆员,后方的中学数量加多了,学生加多了,教职员也跟着加多了。在这种奋发、紧张、烦闷的情境当中,人人都需要精神的粮食。至于教员之需要参考,学生之需要印证,那是不消说的了。但是一向,中学对于图书馆设备不大完全,并不是教育当局没有看到这其间重要,实在也是由于没有相当的人才。听说四川省政府教育厅,此后要特别重视学校图书馆的设备,所以急需要为这事养成一批可用的人才。而且要办到学校图书馆公开阅览的,中学图书馆的可能性最大,也最适宜于公开给予一般社会阅览的条件。大学图书馆的书太专门、太深邃,小学图书馆的书太些微、太浅俗。

(四)服务的对象和方法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他国内的一般人民,这是无容讨论说明的。但今后二年中,我们要特别注意:

(1)公务人员的参考

在抗战时期中的公务人员,就可以说是运筹帷幄的人。他需要各种材料作计划的参考。我们提供给他的一个字,一句话,或一个数目,就等于一颗炮弹的重要。我们能服务于公务人员的方法甚多,在最近至少要作:

① 各大图书馆联合目录

我们迁到后方来的图书及原来在后方的图书,究竟有些什么,在哪里,是作参考的人急于要知道的。如果有一个联合目录,就可以按图索骥了。图书馆内全部书籍,一时虽难编就,至少有用的参考书,要有一个联合目录。方法可指定某几个较大的图书馆组织一个委员会,采定办法,先由各馆分编一目,送归某处和编印行,送各机关参考。

② 设参考材料咨询处

联合目录一时不易编成,新的材料又不易随时放入,而参考工作,又有很精微奥妙的地方,有时单靠几条书目,也难收效的。所以政府或某大图书馆最好能设一个参考材料咨询处。其中不一定要收集很多的参考图书,而要能聘请几个精通参考业务的人员来主持。他们能够活用一切材料,对付一切的问题;他们能知某种材料在某处,某处有某种材料;最低限度能告诉你某处有某种材料,使你不至于枉费精力。

(2)学校教职员学生的参考

学校图书馆之重要,前面已经说过。在最近,以为至少应作一桩事情,就是要设法编制一个中学图书馆标准图书目录,其中包含教职员及学生实用的图书杂志及必备的参考书。否则中学有钱了,有人了,不知道究竟要买哪些书才有用。随便开一个单子,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几个通晓目录学的人,来加以合宜的调查。被调查的人应该是各种中学的教职员和学生,各科的教员和各级的学生。由教育当局拟定一种表格,发到选定的几个较大的中学而有图书馆的去,令各校再行印发给员生填具。不一定要他们指明某一种书,能够说出他们希望图书馆有哪一类的书也行。这个调查的结果,只是供编制这书目的人的强而有力的参考,不定规可以限制编目人必然采入。编目人还可以加入其他的种种图书,如经费、地域、人数等来作选择的标准。

(3)城市及乡村的一般民众

普通对于民众的宣传,是偏于暂时的,只有图书馆教育,是永久的。尤其对民众识字运动,非要图书馆帮忙不可。而图书馆对城市和乡村的民众的服务,照向来的系统,有中央的国立图书馆,各省市的省立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各县的县立图书馆,及各省市县立的民众教育馆中图书部。今后二年中,我们对于民众要特别的注重。尤其是乡村及各边远县的民众,因为他们在抗战力量中有极重要位置。所以要将各机关所举办的各巡回图书馆,组织扩大,内容充实,方法改良,使随处均有巡回图书馆的足迹。他不但可以引导民众,并且他的异样的姿态,强烈的热忱,可以引起当地文化机关的效法,和民众特别的认识,交通方便的地方固然要去,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也要去。时间和路程,都要有精密的计划。

(4)军队伤兵、难民和难童

伤兵、难民、难童等,我们应该在他们的所在地设立永久巡回的图书馆。今后的时期中要特别注重随营图书馆。其组织应该以军师旅等可以单独作战的建制单位为主。而层层管辖隶于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将士们自己在争斗中,有时反而不知自己争斗的情形和重要;在长期劳顿之下,没有一点精神慰藉或消遣,是如何苦闷和烦躁;有时又应该有相当的东西刺激他们强烈的感情。现在的战争是科学的战争,兵法炮火等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在长期抗战当中,也是必不可少,而应时时增进的。

(五)行政的系统和经费

凡要推进一桩事业,须要有详密的组织。原来图书馆的系统,很为散漫,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国立图书馆属于教育部,省立图书馆属于教育厅,县立图书馆属于教育局,各自为政,不相闻问。要一下改过来,成立一种另外的系统,自不容易。经费的来源,与行政的系统也有相当关系。关于这以为:

(1)就原有的行政组织,为抗战的便利,彼此间应当多多加强友好的关系。买书、用人、阅览等,都可以就近互相商量。

(2)原有各馆的经费,除周密的计划、审核,务必用得其当而外,政府应酌量其工作之缓急范围,增加其经费。

(3)有一个建议,想由中央、省、县立教育机关,筹出一笔经费,名为图书馆教育推行费。其比例,譬如中央每出一元,则省各出四元,每省之各县共出十六元。将此经费纯粹作为补助各馆每月充实购书之费,其款交由中央图书馆。各县立图书馆,拟具详细计划,向省立图书馆请领报销,各省图书馆向中央图书馆请领报销。这意思是想于原有行政系统之外,各图书馆间也有一种密切的关系。而此种关系,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更是以经济关系为其枢纽。

(六)结论

在生死攸关的抗战当中,真是万端待举。图书馆教育,自当努力推行。以上所说,挂一漏万,不完不备,其意不外要求我们图书馆界,尽我们能尽的责任,来帮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自己真是努力,我们的国家、政府、人民,未有不共同来帮助我们的。

(见1939年《建国教育》第一卷第二期)

本书搜集了沈祖荣先生于1916—194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共46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国内图书馆教育工作的思想概况、图书馆学教育和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开创与推进的史实,也介绍了一些欧美和日本图书馆的概况,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文献。

猜你喜欢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互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1],傅说为列星[2],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1],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2],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1],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唐代李昭道画迹

    此图出自〔明〕顾炳辑《顾氏画谱》。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示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1]。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教战守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决壅蔽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1],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知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者当以..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1],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

    0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

    倭寇犯顺以来,我国各地图书馆迭遭惨炸。其全部或局部被毁的,难以数计。兹值胜利在望,我们亟应作一种和平建设的准备,而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之促进,民智之启迪,与夫民众道德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均占有重要地..

    0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学大辞典》序

    图书浩瀚,观者望洋。使无适宜之方法分析整理,则其功用莫由彰显,是无异于沉珠于渊,埋于玉山也。欧美各国,教育发达,科学迈进,推其奏效之原,则以图书之贡献极为伟大,故图书馆之建设,宛若星罗棋布。各级学校有..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