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五章 内乱之平定

2025-04-16 12:49 中国近百年史

太平军之形势 天国诸王内讧之年,胡林翼克复武昌,次第收复湖北沿江要城,文宗授为巡抚,总督与之合作,乃能整理税收,剿平盗贼,湖北地位日渐巩固,曾国藩时方困于南昌,军饷艰难,会父病死,告假回籍。湘军归李续宾统率,顿于九江城下,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地雷坏城墙而入,尽杀城中守兵。于是湘军顺流而下,进至安徽,其固定之策略,则自上流进攻下流也。其在江苏,江南大营兵溃后,朝命提督和春为主帅,利用诸王内斗,连战皆捷,咸丰七年攻下镇江。江北大营亦陷瓜州。太平天国颇处不利地位,幸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善于用兵,清兵又以英、法联军之牵制,捻匪之为害,不能全力进攻也。

李秀成之战绩 于此现状之下,太平军之敌,一为江南大营,一为江北大营,一为进攻皖北之湘军。就战斗而言,江北大营最弱,湘军人数无几,每陷一城,分兵守之,势力单薄。江南大营兵数最多,筑有坚固之营垒,围攻南京。李秀成作战之计划,先攻弱兵,然后合力进攻能战之兵,遂于咸丰八年秋,力扑江北大营,败之,占据扬州,更聚兵西上,联合捻匪围攻李续宾所部于三河,先以马队进攻,大军继之,李续宾战死,湘军几尽覆没,余兵闻风退至湖北。而江南大营尚围攻南京,时人以为大功可成,日望捷音,但大营未有水师,不能断绝城中运粮,所称功绩,多为浮夸之辞。咸丰十年(一八六○),李秀成统兵侵扰浙江,以分大营兵力,及其往援,即回南京猛扑大营,于是江南大营溃散。

大营溃散之影响 江南大营之兵士属于绿营,全国兵额六七十万,而大营较有战绩者,一则绿营旧制,战兵月饷一两五钱,而大营兵士时为五两四钱,往往得其死力。一则张国梁善于战斗,负有时望。大营兵饷出自江、浙,及江北大营溃散,防地益广。其失败者,一则饷糈困难,一则暮气深重,一则主帅非李秀成之敌也。太平军乘势进攻,席卷东南富庶之区,进逼上海,后更攻取浙江,兵势张旺,所得之货财甚多。时人益以时局难于收拾,亦有认为始有转机者。其原因有二:一、清廷初倚大营平乱。曾国藩自统湘军以来,未有督吏之权,强民捐输,备受地方官绅之侮辱与非难,因以父丧回籍,及其再出,仍无督吏之权,至是,朝旨授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曾氏始能展其才能。一、太平军逼近上海,上海时为重要商港,中外人士成立会防局,道台吴煦雇用美人华尔(Ward)创立常胜军。湘军常胜军均为太平军之劲敌。当更附言天国与列强之关系。

天国与列强之关系 洪秀全原不明了国际间之形势,其封东王则欲其统管东方各国,西王则统西方各国,南王则统南方各国,北王则统北方各国。英、美、法国以鸦片战后,朝臣疆吏仍昏然排外,英国商业时最发达,采用高压政策,解决争执,而误会困难仍时发生。洪秀全自广西出发,攻扰五省,列强以为清廷腐败,汉人起而创立政府,将改变对外政策。上帝会初亦引起外国牧师之同意。及太平军攻下南京,英使亲往调查,时传英将保护太平天国,虽不足信,而固愿与其领袖接近,访问结果,主张严守中立。美使、法使亦曾往宁,美国主张承认其为事实政府,法国不理使臣严守中立之建议,援助清军攻击困守上海县城之小刀会,说者谓与宗教有关。及江南大营第二溃散,英、法方与朝廷搆衅,英遣员商于天国领袖,勿扰上海附近之地,为其所拒,乃驻兵保卫。江苏巡抚薛焕雇用外员助战,常受英官干涉。及《北京条约》成立,始大改变态度,常胜军借用其大炮攻城,英将遣军队助战,肃清驻守上海附近之太平军。

曾国藩作战之计划 咸丰十年,曾国藩奉旨为两江总督,朝廷欲其往援苏、常,曾氏则谓湘军已薄安庆城下;安庆关系重大,不宜撤退,商请湖北出兵,并遣员入湘募勇,其弟曾国荃于安庆督战,国藩自将湘勇进驻徽州祁门。李秀成时已攻下常州、无锡、苏州,以上流势急,率兵西上,攻陷皖南大城,先后两次围攻祁门。湘军文报饷路不通,形势岌岌。会左宗棠等来援,始能出险。左氏家贫,读书勤劳,负有才略。初太平军进攻长沙,左氏原拟入山避难,而巡抚张亮基厚礼聘之,入城佐理军事。张氏去湘,其继为巡抚者,仍聘为幕友,湘南田赋之整理,境内治安之维持,颇赖其调处,会为人构陷,退居家中,忽又奉旨佐理湘军,乃召勇五千,严格训练,时间虽或甚短,而固能战之兵也。李秀成围攻祁门。冀解安庆之围,而曾国荃进攻益力,陈玉成往援,亦不能胜。

陈玉成之败死 陈玉成久在皖北,往援安庆不胜,乃西扰湖北,进至德安,冀湘军往援,而胡林翼御之,安庆围师仍未撤退。陈玉成再至安庆,猛扑湘军,亦不能胜。湘军用地雷坏城,攻入城中,搜杀甚惨,时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一八六一年九月五日)也。安庆既下,陈玉成部下气沮,退于集贤关。湘军主将恐其盘据皖北,势将复振,分兵追击,并另遣兵收复其部将占领之城邑。其时天国朝中无人主持大计,陈玉成与诸将书称其不公。至是,兵败,不敢回京,部下又不服从命令,于是逃往庐州,清兵踵至,而城中粮尽,率其亲信出逃,往依练总苗沛霖,为其所缚,献于清军,朝命将其磔死,楚、皖一带,湘军少一劲敌。

浙、沪之战 李秀成于祁门战不能胜,部兵一部分进攻江西,咸丰十一年冬,侵扰江西之兵奉命入浙。李亦统兵往攻杭州,浙江官长乞援,曾国藩无以应之,朝命左宗棠往援,业已无济于事。浙江大部分归于太平军统治,李秀成自浙入苏,逼近上海。其地人心惶惶,绅商往谒英员,说其调兵助战。初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成立,法使、俄使均称愿代平乱。朝臣鉴于古事,多所疑虑。英国参赞又进谗言,统兵之将帅亦言不可,遂作罢论。至是,江、浙绅士忽持借兵之议,江苏巡抚为之代奏,朝旨许之。英、法时有军舰兵士在沪,英国久已决定不许太平军进扰上海,法已表示援助清廷。及太平军自浦东吴淞进犯上海,为外兵击退,常胜军亦于松江附近,立有功绩。

常胜军 先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散,上海绅商设立会防局,雇用外兵协同防守,其饷银出自海关,上海国际贸易时颇发达,税银年有增加。勇于冒险之外人,多在其地。商人杨坊介绍华尔于关道吴煦议定攻取松江给银三万两,商人丁吉昌为其向导。华尔召聚水兵百人往攻,不胜,另召人往,乘其不备,攻下松江,此咸丰十年五月事也。英国方与清廷搆衅,其在上海官长干涉沪官雇用外人,据薛焕奏称无约国人亦常为其唤回,乃控华尔引诱英兵之罪于美领事。华尔囚于舰中,泅水逃出,召募农民为兵,而以美人为官。其兵月饷优厚,操练颇严,军中购有枪炮,所向多能有功。薛焕称为常胜军,因以为名。穆宗(同治)得报,诏授华尔为副将。方事危急之际,上海官绅乞援于曾国藩。曾命属员李鸿章召练淮勇往援,太平军又多一敌。

天国末年之情状 太平军西援安庆,东攻上海,皆不能胜,然自江南大营溃后,新得江、浙富庶之区,南京又无围师,固其极盛时代也。且时与外人接触之机会较多,军中购得洋枪,亦有外国人助之,战斗力视前较强。其困难则自诸王残杀以来,天王不信大臣,深居宫中,其兄洪仁发等管理朝政,洪氏兄弟实无才能,诛求货财,纲纪日坏。其时战争日久,民多逃亡,田地荒芜,粮食缺乏。南京于江南大营围攻之际,江面仍可自由往来,据英记者报告,守城兵士有与攻城之兵以银换买粮食者,此可证明城中军粮之不足。至是,太平军攻陷东南城邑,所获甚多,李秀成以前事为戒,主张奖励商人运粟入城,而洪氏兄弟反而征收重税,城中仍少存粮。其人好货无异自杀,遑论其他,及后兵败地蹙,天王始授李秀成为军师,时已迟矣。

军队 就军队而言,统兵之诸将多为王爵,天国之初成立,封王者六七人而已,至是,数大增加。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曾国藩奏称城中酋受封至九十余王之多,城中盖指南京而言,受封者实不止此,或言其为四千,此系最多之估计,确数今不可考。其滥封王者,一则视为羁縻之政策,一则将士纳贿求封。其弊则官爵太滥,各争雄长,各自为政,军权不能统一也。太平军初起,鲜闻统兵将士投降之事例,及其季年,禀请投降者,例不胜举,要其涣散衰亡之征。其兵多为胁从,凡新至一地,被俘之男子,留在军中,或作苦工,或编之为兵,十四五岁之青年,则收为养子。领袖患新附者逃去,防之甚严,甚者面上刺字,文曰太平天国。顾此乌合之众,未有训练,固不能抗劲敌,且其军中洋枪多为劣货,而官军亦有购买。外***队及常胜军所用之炮,则无法购得,限于环境,无可奈何也。

外人报告 外人入宁报告,如英人米嘉(Michie)之纪载,颇足以见天国末年之情状。米嘉称其除欲军火轮船而外,未有奖进商业之意,事实上则以劫掠为主,天国奠都南京为时八年,一无建设,田税重于清官治理之地三倍。美教士名洛波士(Roberts)者先于广州传教,洪秀全识之,至是,应召至宁,天王从未许其一见,后书告其友,称天国领袖不知政府为何物,唯尚严刑屠杀,因言其在宁之经验。南京尝禁发短者入城,愚民不知禁令,门兵捕获十余人而尽杀之。缮书诏令之***二人,各写错一字,天王即令杀之。洛波士生长法治之国,以为犯人未受审判,即行斩首,为专制之淫威。实则此为天国之常刑,无足深怪。据张佩忍言,(见《国闻周报》十一卷四九期)庖人煮熊掌不熟,献于忠王李秀成,忠王即命斩之,赖其一言,始得免死。其部下攻陷一城,勒索财物,自由杀人,已为常例矣。

湘军进逼南京 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荃回湘募勇,同治元年春(一八六二),统之东下,以为太平军之粮米出自巢湖等县,遣兵往攻,将其收复,乃攻芜湖。其地为南京屏障,以东西梁山为锁钥,尤以金柱关为关键。湘军先下江北西梁山,决定从金柱关入手,截断芜湖南京交通,遣军往攻,潜行分队袭据太平府,次第占据,会攻芜湖,守兵本欲投降,湘军忽而失信,诛杀甚惨。此役也,颇赖水师之力,顺流而下,未遇强烈之抵抗,陆军进驻南京南门外之雨花台附近,人数约有二万。皖南仍有激战,死亡无人掩埋,时值夏季,气候酷热,乃成疫病,死亡相继,秋犹未息。曾国藩奏称鲍超一军,病者六千余人,死者数千,全军人数不过一万余人,而疾病死亡者如此之多。信如曾氏言曰,甚至一棚之内,无人炊爨。其他军队悲惨情状,亦与之同,人民死亡者更多。

雨花台之激战 南京城外久无清兵,及湘军进逼雨花台,天王诏李秀成入援,李秀成方于上海附近作战。初淮军以轮船之运载,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春,抵于上海,李鸿章奉旨署理江苏巡抚。外兵会同常胜军攻取嘉定、青浦,会李秀成督大军至,外兵战不能胜,放弃青浦,退守上海,值奉天王回援天京之诏,上海始免战祸。秋间,李秀成统率大军猛攻湘军营垒,曾国荃督军死守,形势岌岌,相持四十余日,为湘军出境以来未有之恶战。会李秀成改变战略,渡江而北,冬季严寒,所过城邑,多为荒墟,野无所掠,死亡众多。明年夏,雨花台失守,奉诏回京,江水值涨,运输船只为湘军所邀击,损失奇重,李秀成所部之精兵几尽。湘军乘势攻下沿江要塞,而上海一带之军报,亦不利于太平军。

常胜军之战绩 初外兵退守上海,太平军西上,华尔欲得南京财货,迭请往攻,曾国藩不可,李鸿章命其往援宁波,华尔于慈溪受伤而死。秋间,英将主张肃清上海附近之太平军,统率英兵常胜军作战,无不胜利,收复城邑,交淮军驻守,由是淞、沪解严。其时湘军力战李秀成兵,危险万状。李鸿章调常胜军赴援,而其主将竟不服从命令,明年(同治二年)一月,改归英人戈登(Gordon)统带。戈登奉命往攻常熟,陷之,回援太仓,亦败敌兵。其时淮军人数增加,李鸿章深悉外国枪炮之威力,颇有购买,淮军战斗力视前为强,亦能独当一面。四月,淮军以常胜军之援助,收复昆山,戈登断截交通之路,守兵惧而出逃也。夏间,戈登统常胜军西行,攻陷吴江,复败苏州来援之敌,逼近苏州。李秀成方在南京,乃亲往援,战亦不胜。诸将斩主将献城,李鸿章患其人数过多,杀其首领,戈登认为违反人道,几致酿成严重之事变,明年(一八六四),方始改变态度,再统常胜军出发。其先无锡守将请降,李鸿章杀之,常州守将乃死守城,淮军久攻不下。常胜军于收复宜兴、溧阳、金坛之后,助攻常州,四月城陷,戈登辞职,常胜军解散。

太平军之余党 太平天国兵败地蹙,其在外侵扰者,亦不能胜。石达开自内讧后,扰于西南诸省,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侵入四川金沙江,深入土司境内,欲逃不得,被杀。陈玉成死后,其部将陈得才滋扰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清廷命将御之,颇有斩获,势力渐衰。太平军之在浙江者,一部分回援南京,会左宗棠自浙江攻入,宁波守兵又为外兵所败,常胜军及法将训练之洋枪队,各有功绩。太平军迫而次第放弃城邑,退于江、浙边境。就上形势而言,天国之将灭亡,殆为大势所趋,将帅多欲乞降。南京守将请英官作保,保全生命,即开门献城,不果。及李鸿章计杀苏锡降将,太平军始乃固守常州、杭州。嘉兴守将请率众献城出降,左宗棠竟不之许,城亦先后失守。

南京之失守 太平军败于东南,李秀成再回南京,仍欲固守,令部将入援,而援军终不能至。攻城之湘军人数增加,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春,攻下紫金山要垒天保城,派兵截断入城孔道,城中粮食缺乏。天王诏食甜露,甜露固不足以充饥,乃以大篮放出妇孺万人,城中粮仍不足,渐入于混乱情状。会淮军攻下常州,李鸿章迭奉诏旨,会攻南京,然知湘军不愿他军分功,乃托辞延宕。曾国荃督军攻城,并用地雷毁坏城墙,初仍不得闯入,城中固已惊惶。天王服毒自杀,子洪福瑱(原名洪天福贵)嗣位,六月城陷,其领袖有逃出者。曾国藩奏言南京情状曰: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主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人,死于乱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者居其半,三日夜火光不息,可谓惨矣!

余党之败没 南京下后,李秀成于城外被捕,力劝诏降余众,而疆吏多欲立功邀宠。太平诸将欲降不得,奉年幼无知之洪福填为主,掠食于江西。清廷聚兵会攻,太平军退逃,窜入广东,转至福建。洪福瑱被捕,磔于南昌。福建山多民强,政治腐败,无赖地痞,聚则为匪,散则为民,抢劫滋扰,所在皆是。及太平军窜入,人数大增,势力转强,先后攻取汀州、漳州。左宗棠督师往攻,淮军、粤军奉命会剿。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太平军内部分化,战不能胜,清军次第恢复闽南诸城,进攻漳州,守将惧而出逃,统率余众,侵入广东,占据嘉应州,粤军战不能胜。左宗棠将兵入粤,召降胁从,许免死罪,余党乃多散去。明年春,太平军之在南方者,始平。其在长江以北或逃往江北者,多投入捻匪。洪秀全于一八五○年起兵,余党于一八六六年平定,首尾凡十七年。天国平定,国内滋扰者,尚有捻、苗、回之乱。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13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14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18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19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第五章 勇毅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而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当举..

    13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2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1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1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20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我以为,..

    10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五章 代名詞

    二十七,爲要避掉屢稱名詞底原故,就用些字來替代;那所用底字,就叫做代名詞。代名詞可分爲人稱,指事,諮詢,聯接和無定五種。甲 人稱代名詞二十八,用來代替人名底,叫做人稱代名詞。人稱代名詞有身,數,和性底..

    22 语体文法大纲 2025-08-29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8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7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2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