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 吕思勉

有明诸儒

明代理学,当以阳明为中心。前乎阳明者,如白沙,则阳明之先河;与阳明并时者,如甘泉,则与阳明相出入;后乎阳明者,如蕺山,如见罗,则与阳明小异其趣者也。故阳明之学,是非然否且弗论,其为明代理学之中心,则好之者、恶之者,皆不能有异辞也。

白沙之学,主静中养出端倪。其初求之简册,累年无所得。一朝以静坐得之。然后见此心之体,广大高明,不离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其言曰: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又曰: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任他本来,何用脚劳手攘?

白沙之学,吃紧工夫,全在涵养。以虚为本,以静为门户,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或訾其近禅。或谓有明之学,至白沙而后精,至阳明而后大云。或问龙溪:白沙与阳明同异?龙溪曰:白沙缘世人精神撒泼,向外驰求,欲返其性情而无从入,只得假静中一段行持,窥见本来面目,以为安身立命根基,所谓权法也。若致知宗旨,不论语默动静,从人情事变,彻底练习,以归于元。譬之真金为铜铅所杂,不遇烈火烹熬,则不可得而精。师门有三种教法: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动,愈凝寂,始为彻悟。龙溪教人,向偏于事上磨炼。此说亦不离此旨。然白沙与姚江之大小,则于此可见矣。

与阳明同时并称者,厥惟甘泉(湛若水,字元照,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甘泉为白沙弟子。阳明尝溺于二氏,与甘泉交,乃一意圣学。阳明主致良知,而甘泉标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两家各立门户。湛氏门人,不如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其后名湛氏之学者亦多,湛氏亦有明一大师也。

甘泉之说,有与阳明极相似者。其说天理曰:天理二字,人人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初学与圣人同此心,同此一个天理。虽欲强无之不得。见孺子入井,见饿殍,过宗庙,到墟墓,见君子,不知不觉,萌动出来,遏他又遏不得。有时志不立,习心蔽障,忽不见了,盖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时,自然见前。此犹阳明之言良知也。又曰:心存得中正时,便见天理。又曰:心中无事,天理自见。亦以天理为在心。又曰:后世儒者,认行字别了。皆以施为班布者为行。殊不知行在一念之间耳。自一念之存,以至于事为之施布,皆行也。且事为施布,岂非一念为之乎?所谓存心,即行也。此亦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也。所异者,阳明以为心即理,甘泉则虽谓理在吾心,终不免体认于外以足之耳。

甘泉之说曰:格,至也。物,天理也,即道。格即造诣之义。格物,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恩、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此纯似程子穷理亦多端之说。然甘泉又不甘居于务外,乃曰: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又曰:尧舜允执厥中,非独以事言,乃心事合一。允执之者,吻合于心,与心为一,非执之于外也。若能于事物上察见天理,平时涵养,由中正出,却由仁义行之学。平时无存养工夫,事到面前,才寻讨道理,即是行仁义,即是义外,即是义袭而取之者也。既曰天理为人人所固有,初学与圣人无异,又必待事物上察见,未免自相矛盾。若曰心与事应而后天理见,则心岂有不感时邪?甘泉盖恐人堕入见成良知一路,故欲加之以学、问、思、辨、行之功。(或问:先生尝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便是良知,亦便是天理。依着自己是非之心,存养扩充将去,便是致良知;亦便是随处体认天理也。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学者言良知,岂虑其体察未到,将误认于理欲之间,遂以为真知也邪?曰:如此看得好。良知二字,自孟子发之,岂不欲学者言之?但学者往往徒以为言。皆说心知是非皆良知,知得是便行到底,知得非便去到底,如是是致。恐师心自用。还须学、问、思、辨、行,乃为善致。)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以为规矩准绳,而施之于事为,与体认于事物之上,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见,然后持之以为应事之具,其简直迂曲,则大有别矣。若谓离事物无从精吾心之理,则又有说。甘泉之言曰: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所谓心,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所谓心,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之于外。)梨洲评之曰: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为成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体认者,亦惟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毋乃体认于感?其言终有病也。

或问聂双江:随处体认天理何如?曰:此甘泉揭以教人之学,甘泉得之罗豫章。豫章曰:为学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天理,则人欲自退听。由此持守,庶几有功。案双江之说,殊能得其来历。甘泉之说,实与豫章之说,息息相通。但豫章之说,少偏于静。甘泉不以为然。乃改默坐澄心为随处体认,欲合静而存养,动而省察为一耳。然欲合此二语为一,随处体认天理,实远不如致良知之简捷而深入也。(阳明与毛古庵书:致良知之说,与体认天理之说,本亦无大相远。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譬之种植:致良知者,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体认天理者,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复之根本者也。)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虽曰理在吾心,实仍即物求理之变相。其失易堕于支离。故其后学,咸欲以直截救之。湛门如吕巾石(名怀,字汝德,广信永丰人),则以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如洪觉山(名垣,字峻之,徽州婺源人),则谓体认天理,是不离根之体认,工夫全在几上用。如唐一庵(名枢,字惟中,归安人),则标讨真心三字为的,谓随处体认,或失于反身寻讨;致良知,或失于误认灵明。如许敬庵(名孚远,字孟仲,德清人。学于唐一庵),则谓学以克己为要,谓人有血气心知,便有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常在;必在根上看到方寸地不挂一尘,方是格物。皆鞭辟入里,浸浸近于王学矣。其初学于许敬庵,后倾向王学,而又能救正王学之失者,厥惟刘蕺山。

蕺山标慎独为宗旨。其说曰:知善知恶之知,即好善恶恶之意,亦即无善无恶之体。意者,心之所存(心之主宰),非所以发也;心之体,非心之用也(流行为用),与起念之好恶不同(念有起灭,意则常存常发)。人心无思无不思,无思虑未起时。必物感相乘,思为物化,乃憧憧往来耳。阳明以诚意为主意,致良知为工夫。谓诚意无工夫,工夫皆在致知。殊不知好善恶恶,即知善知恶;非知善后好,知恶后恶,故更无知善知恶之可言。然则知即意也。好必善,恶必恶,故心善。意者,心之所存。好善恶恶之心,即好善恶恶之意,故意有善而无恶。(恶恶即恶不善,恶不善即好善。)此所谓独知也。良知不虑而知,诚者不思而得,故诚即知。致也者,诚之者也。离却意根一步,即无致知可言。故诚意慎独非二事。宋儒不从慎独认取,故不得不提敬于格物之前。阳明云:有善有恶者意之动。是以念为意。善恶杂糅,何处得觅归宿?专提致良知三字,遂致以流行心体承当。今知诚意即慎独,离意根一步,即妄而不诚,则愈收敛,是愈推致;而动而省察可废。何也?存养不专属静,省察正存养之得力处也。案蕺山之说,盖宗江右,而尤于塘南为近。

初为阳明之学,而后变焉者,又有李见罗(名材,字孟城,丰城人。学于邹东廓)。见罗提止修二字,以止为主意,修为工夫。谓人生而静以上是至善。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有善便有不善。知是流动之物,都已向发边去。以此为致,远于人生而静以上之体。故主摄知归止。刻刻能止,则视听言动,各当其则,不言修而修在其中。稍有出入,不过点检提撕修之工夫,使当归于止而已。见罗辟阳明之说曰:释氏以知觉运动为性。吾儒本天,故于性上只道得一个善字。就于发用之际,见其善之条理。恻隐名仁,羞恶名义,辞让名礼,是非名智。未尝云有善无不善也。后儒曰:无善无恶者心之体。以其就知上看体,知固有良有不良故也。玉本无瑕,只合道个白,不可云有白无黑。水本无污,只合道个清,不可云有清无浊。无善无恶既均,作善作恶亦等。何也?总之非吾性所有也。见性一差,弊至于此。则知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之学,断须本天。程朱之论,固自有其独到之处也。案见罗此辩,殊失阳明本意,参观前两篇自明。见罗又谓致知二字,并列于八目之中。知本知止,特揭于八目之外。略知本而揭致知,五尺之童,知其不可。自古之欲明明德,至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详数事物,而归本于修身。本在此,止在此。知本者,知修身为本而本之。知止者,知修身为本而止之。知修身为本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也。合此谓知本之本,与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本为一,亦未必其遂安耳。

东林之学,与阳明有异同者,为顾径阳(名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及高景逸(名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泾阳提出性字,谓性是心之根底。舍性言心,必堕情识。善即心之本色,说恁著不著?明目之本色,聪耳之本色,说得个不著否?何云无善乃不著于善耶?景逸主格物,谓不穷其理,物是外物。穷其理,物即吾心。学者无穷工夫,心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有无穷工夫,敬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无一事为敬。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敬。人心如何能无适?须先穷理,识其本体。圣人只从矩,不从心所欲。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而已。阳明曰: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各得其理。是格物在致知。又曰:格,正也。格去心之不正,以归于正。是格物在正心诚意。吾人日用,何尝离格物。开眼便是,开口便是,动念便是。善格物者,时时知本。善知本者,时时格物。格透一分,则本地透一分,知地透一分。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知远矣。案高、顾所辟,皆王学末流之弊。若阳明本说,则实不如是也。(景逸又曰:阳明曰:有善有恶意之动。善谓善念,无善则无念。吾以善为性,彼以善为念也。此说亦非。参看上篇钱绪山之说自明。)

吕思勉著,十五篇。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读本。

猜你喜欢

  • 五六 明末诸遗老

    思想史上划时期的大转变,这不是件易于出现的事。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与王守仁,可谓已攀登上相反方面之两极峰,把宋明理学家所要窥探的全领域,早已豁露无遗了。再循着两路线前进的,自然会逐渐转成下坡路。但只要继..

    22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五 刘宗周

    黄宗羲曾说:今日知学者,大概以高攀龙刘两先生,并称为大儒,可以无疑矣。然当高子遗书初出,羲侍先师指宗周于舟中,自禾水至省下,尽日翻阅,先师时摘其阑入释氏者以示羲。后读先师《论学书》有云:古之有朱子,今..

    47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四 孙慎行、钱一本

    孙慎行字闻斯,武进人,学者称淇澳先生。曾力争福王之国事,后以红丸案论戍宁夏。崇祯改元,方大用而卒。刘宗周尝谓: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至先生而另辟一见解。慎行初为学,由宗门入,与天宁寺僧静峰..

    31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三 高攀龙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学者称景逸先生。以疏弹执政谪揭阳,半载而归,遂与宪成复兴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每月三日,远近集者数百人。以为纪纲世界,全要是非明白,小人闻而恶之。在林下二十八年而复出,坐移宫案,削..

    29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二 顾宪成、允成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学者称泾阳先生。幼擅殊慧。年十五六,从学于张原洛。原洛曰:举子业不足以竟子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薛方山名应旗,武进人,尝从学于欧阳德。然为考功时,尝置王畿于察典,以是一时学者不..

    22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一 晚期明学

    若我们把中期宋学,认为宋、明学里的正统,则程颢该是中期宋学之正统。由他转出程颐,再由程颐转进到朱熹,那是一条路,却由中期会合到初期。其次由颢到陆九渊,再到王守仁,转出泰州学派而至罗汝芳,那另是一条路。..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〇 罗汝芳、赵贞吉

    罗汝芳字惟德,南城人,学者称近溪先生。少时读薛瑄书,谓: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决去,以全吾湛然之体。决志行之。闭关临田寺,置水镜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无二。久之,病心火。偶过僧寺,见有..

    26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四九 王时槐

    江右王门之再传,却别有一番新意见,我们在此将略述王时槐。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学者称塘南先生。弱冠,师刘文敏。出仕后,求质于四方学者,终不以为自得。五十罢官,屏绝外务,反躬密体。如是三年,有见于空寂之体..

    30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四八 罗洪先、聂豹、邹守益、欧阳德、刘文敏

    王学流衍,最盛大有力量者,除浙中与泰州外,还有江西一派,当时称江右王门,却与浙中、泰州显然有不同。这是在士大夫阶层的,读书闲居人中的王学。黄宗羲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邹守益念庵罗洪先两峰刘..

    22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七 王艮

    王艮字汝止,泰州人,学者称心斋先生。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从父商于山东。常在衣袖中带《孝经》《论语》《大学》,逢人质难。有一天,他父亲寒天起床,冷水盥洗。他见了,痛哭说:为子令亲如此,尚得为人乎?..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六 钱德洪、王畿

    王门弟子,普遍到全国,但浙江是王守仁本乡,故从游者亦最先。徐爱早死,于是钱德洪、王畿,遂于王门最称大弟子。守仁平宸濠归,四方来者甚众,往往由两人先疏通其大旨,而后卒业于守仁,一时称教授师。及守仁征思田..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五 王门诸流

    我们既把王守仁作为明学中期之代表,我们将把王门诸儒,尽归入这一期,以见王学之流极。南宋有了一朱熹,以下诸儒,或述朱,或诤朱,总之不离以熹为中心之论点。明代亦然,有了一王守仁,此下无论是述王,是诤王,要..

    28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四 罗钦顺

    王、湛两家讲学,虽各立宗旨,但大体路径意趣则甚相似,罗钦顺便不同了。钦顺字允升,江西泰和人,学者称整庵先生。他官至吏部尚书,年八十三而卒。他家居,平旦,正衣冠,升学古楼。群从入,叙揖毕,危坐观书,虽独..

    28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三 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学者称甘泉先生。他从学于陈献章,与王守仁讲学相倡和,而各立宗旨。从游者遍天下。年九十五而卒。守仁讲学主致良知,若水则主随处体认天理,亦并不尽守其师说。尝谓:古之论学,未有以静..

    27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二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浙之余姚人。父华,是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自小就豪迈不羁。十二岁就师,问: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他说:恐未是,该是读书作圣人吧!十五岁闲行出居庸关,逐胡人..

    27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一 中期明学

    初期明学,南方如吴与弼、陈献章,都是隐退人,偏于田野山林。北方如薛瑄,亦仅持守,于义理少发挥。明学要到王守仁,始是光采毕露。我们姑定守仁时代为明学之中期。与守仁同时,尚有湛若水、罗钦顺。守仁问学于娄谅..

    2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〇 薛瑄

    上述诸儒皆南籍。薛瑄,山西河津人,号敬轩,他可代表明代初期之北学。其为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镬。尝手钞《性理大全》,通宵不寐。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瑄以乡人召用,大臣欲瑄诣振谢,拒不可,曰:..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九 胡居仁、娄谅、陈献章

    与弼从学有胡居仁、娄谅、陈献章。居仁字叔心,饶之余干人。弱冠,即奋志圣贤之学。往游与弼门,遂绝意科举,筑室梅溪山中,事亲讲学,不干人事。久之,欲广闻见,适闽历浙,入金陵,从彭蠡而返。与乡人娄谅等为会于..

    2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八 吴与弼

    明学开端,首先当数到吴与弼。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人。父溥,国子司业。他十九岁到京师觐亲,从学于杨溥,获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遂弃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不下..

    2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七 初期明学

    明代学术,大体沿袭宋。关于学术上之中心问题及最高目标,均未能摆脱宋人,别自创辟。而且明代学术,较之宋代,远为单纯。初期宋学之博大开展,以及南渡后浙东史学之精密细致,明人都没有。他们只沿袭着正统宋学的一..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