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明理学概述 / 钱穆

四九 王时槐

2025-06-04 12:02 宋明理学概述

江右王门之再传,却别有一番新意见,我们在此将略述王时槐。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学者称塘南先生。弱冠,师刘文敏。出仕后,求质于四方学者,终不以为自得。五十罢官,屏绝外务,反躬密体。如是三年,有见于空寂之体。又十年,渐悟生生真机,遂自创己说。年八十四而卒。高攀龙称之,谓:

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

他也曾究心禅学,于当时儒家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处,更能有深挚的剖判。他很有些像罗钦顺,但钦顺专守程朱,严斥陆王。而他则承统陆王,想来融会程朱。他曾说:

孔门以求仁为宗,而姚江特揭致知。盖当其时,皆以博闻广见求知于外为学,故先生以其根于性而本良者救之。观其言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既云未发之中,仁知岂有二哉?今末学往往以分别照了为良知,昧其本矣。

他又说:

致良知一语,惜阳明发此于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先生没后,学者大率以情识为良知,是以见诸行事,殊不得力。罗念庵乃举未发以究其弊,然似未免于头上安头。夫所谓良知者,即本心不虑之真明,原自寂然,不属分别,此外岂更有未发邪?

他指出同时言良知者,只是情识,只是分别照了,因此要在良知之外再来求未发。他认为:

知者,先天之发窍也。谓之发窍,则已属后天矣。虽属后天,而形气不足以干之。故知之一字,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气,此孔门之所谓中也。末世学者,往往以堕于形气之灵识为知,此圣学所以晦。

如何说有一个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气的知呢?他说:

澄然无念,是谓一念。非无念也,乃念之至微至微者也。此正所谓生生之真机,所谓动之微,吉之先见者。此几更无一息之停,正所谓发也。若至于念头断续,转换不一,则又是发之标未矣。譬之澄潭之水,非不流也,乃流之至平至细者。若至于急滩迅波,则又是流之奔放者矣。澄潭之水固发也,山下源泉亦发也。水之性乃未发也。离水而求水性曰支,即水以为性曰混,以水与性为二物曰歧。

这里他主张心无有不发,正如水无有不流。又提出性与生机两观点。心之发,正是心之生机,而此生机中却有一性,性则永如是,故称曰未发。

心之发,便见事。所以他说:

事之体,强名曰心。心之用,强名曰事。其实只是一件,无内外彼此之分。故未有有心而无事,未有有事而无心。故曰:必有事焉。又曰:万物皆备于我。故充塞宇宙皆心也,事也,物也。吾心之大,包罗天地,贯彻古今,故但言尽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学者误认区区之心,渺焉在胸膈之内,而纷纷之事,杂焉在形骸之外。故逐外专内,两不相入,终不足以入道。

守仁说知行合一,此刻则改成心事合一。其实还是一义。所以他说:

舍发而求未发,恐无是理。既曰戒慎恐惧,非发而何?但今人将发字看得粗了,故以澄然无念时为未发,不知澄然无念正是发也。

我们若说知行合一,应该说除却行,更无知。若说心事合一,应该说除却事,更无心。这即是除却已发,更不见未发。所以他又说:

未发之中固是性,然天下无性外之物,则视听言动百行万事皆性矣,皆中矣。若谓中只是性,性无过不及,则此性反为枯寂之物,只可谓之偏,不可谓之中。如佛、老自谓悟性,而遗弃伦理,正是不知性。

若知心事合一,便知视听言动百行万事中皆见性。除却视听言动百行万事,亦更无性可见。于是他来发挥守仁的致知格物说:

问:致知焉尽矣,何必格物?曰:知无体,不可执也。物者,知之显迹也。舍物则何以达此知之用?如窒水之流,非所以尽水之性也。故致知必在格物。阳明以意之所在为物,此意最精。盖一念未萌,则万境俱寂,念之所涉,境则随生。且如念不注于目前,则虽泰山觌面而不睹。念苟注于世外,则虽蓬壶遥隔而成象。故意之所在为物,此物非内非外,是本心之影也。

又曰:

盈天地间皆物也,何以格之?惟以意之所在为物,则格物之性,非逐物,亦非离物也。至博而至约矣。

此处所谓格物之性,其实还是不离于人之心意,与朱熹《格物补传》之心物两分说其实相似。

他又分别知与意,说:

知包罗宇宙,以统体言,故曰大。意裁成万务,以应用言,故曰广。

他又分别意与念,说:

断续可以言念,不可以言意。生机可以言意,不可以言心。虚明可以言心,不可以言性。至于性则不容言矣。

此处分别念、意、心、性四字,甚为恰当。王门言良心极少能如此分别者。他又说:

意不可以动静言,动静者念也,非意也。意者,生生之密机。有性则常生而为意,有意则渐著而为念。未有性而不意者,性而不意则为顽空。亦未有意而不念者,意而不念则为滞机。

生几者,天地万物所从出,不属有无,不分体用。若谓生几以前,更有无生之本体,便落二见。阳明曰:《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知者意之体,非意之外有知也。物者意之用,非意之外有物也。但举意之一字,则寂感体用悉具。意非念虑起灭之谓也,是生几之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独即意之入微,非有二也。意本生生,惟造化之机不充则不能生,故学贵收敛入。收敛即为慎独,此凝道之枢要也。

于是他本此试作程朱与陆王之调和。他说:

朱子格物之说,本于程子。程子以穷至物理为格物。性即理也。性无内外,理无内外,即我之知识念虑与天地日月山河草木鸟兽皆物也,皆理也。天下无性外之物,无理外之物,故穷此理至于物物皆一理之贯彻,则充塞宇宙,绵亘古今,总之一理而已矣。此之谓穷理尽性之学,与阳明致良知之旨又何异乎?盖自此理之昭明而言,谓之良知,良知非情识之谓,即程门所谓理也,性也。良知贯彻于天地万物,不可以内外言也。通乎此,则朱子之格物非逐外,而阳明之良知非专内,明矣。但朱子之说,欲人究彻弥宇宙亘古今之一理,在初学遽难下手。教以姑从读书而入,即事察理,以渐而融会之。后学不悟,遂不免寻枝摘叶,零碎支离,则是徒逐物而不达理,其失程朱之本旨远矣。阳明以学为求诸心而救正之,大有功于后学。而后学复以心为在内,物为在外。且谓理在心,不在物。殊不知心无内外,物无内外。徒执内而遗外,又失阳明之本旨也。

如此调和朱、王,则朱、王后学流弊皆可免。他又说:

禅家之学,与孔门正脉绝不相侔。今人谓孔、释之见性本同,但其作用始异,非也。心迹犹形影,影分曲直,则形之欹正可知。孔门真见盈天地间只一生生之理,是之谓性。学者默识而敬存之,则亲亲仁民爱物,自不容已。何也?此性原是生生,由本之末,万古生生,孰能遏之?故明物察伦,非强为也,以尽性也。释氏以空寂为性,以生生为幻妄,则自其萌芽处,便已斩断,安得不弃君亲、离事物哉?

这是他所剖别的儒、释疆界。他以此理之昭明释良知,以生生之理释性,皆极切实,极剀明。因此他说:

本心,常生者也。自其生生而言,即谓之事。故心无一刻不生,即无一刻无事。事即本心,故视听言动,子臣弟友,辞受取予,皆心也。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学者终日乾乾,只是默识此心之生理而已。时时默识,内不落空,外不逐物,一了百了,无有零碎本领之分。

他又说:

此理至大而至约,惟虚而生三字尽之。其虚也,包六合以无外,而无虚之相。其生也,彻万古以不息,而无生之迹。只此谓之本心,时时刻刻还他本来,即谓之学。

会合上两条,时槐仍主心即理之说。若无人心,岂更无天地自然乎?他又说:

圣学失传,自紫阳以后,为学者往往守定一个天理在方寸间。阳明特揭无善无恶,提出心体,令人知本心善亦著不得。第宗其说者致有流弊,不若说无声无臭字样,直捷稳当。

无声无臭,岂如说天理二字更为妥帖乎?他又说:

本性中涵生理曰仁,本性中涵灵通曰知。仁、知皆无声臭,故曰性之德。若恻隐是非,乃仁、知之端倪,发用于外者是情,所谓性之用也。后儒以爱言仁,以照言知,遂执此以为学,是徒认情之流行,不达性之蕴奥。

这些处,他又分析得很细密。他又于当时伪良知流弊,指出许多件,如云:

学者以任情为率性,以媚世为与物同体,以破戒为不好名,以不事检束为孔、颜乐地,以虚见为超悟,以无所用耻为不动心,以放其心者不求为未尝致纤毫之力者,多矣,可叹哉!

以上略述了时槐论学大旨。盖是深有会于程朱,而未脱陆王之牢笼者。下面再提及他的不朽论。

问:人之死也,形即朽灭,神亦飘散,故舜、跖同归于必朽,所仅存者,惟留善恶之名于后世耳。予曰:不然。又问:君子之修身力学,义当然也,非为生死而为也。傥为生死而为善,则是有所为而为矣。予亦曰:不然。夫学以全生全归为准的。既云全归,安得谓与形而俱朽乎?全归者,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至诚之所以悠久而无疆也。孰谓舜、跖之同朽乎?以全归为学,安得谓有为而为乎?曰: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悠久无疆,特言其理耳!岂真有精神灵爽长存而不泯乎?是反为沉滞不化之物矣。予曰:理果有乎?有即沉滞矣。理果无乎?无即断灭矣。沉滞则非德,非明,非至诚也。断灭则无合,无悠久也。此等见解,一切透过,乃可以语知生之学。

若我们再把时槐自己说法来加以阐明。人之生,俱带此有生理灵通之性而生。全生全归,便该全此生理之仁与灵通之知。而此仁与知,即所谓性之德,形气不足以干。虽属无声无臭,而可悠久不息。仁道与知理之不朽,即是人生之不朽。圣人仁知兼尽,故圣人虽死而不朽。其性之德,则常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而常在。他又说:

古人有所谓不朽者。夫身外之物固必朽,文章、勋业、名誉皆必朽也,精气、体魄、灵识亦必朽也。然则不朽者何事,非深于道者孰能知之?

至此他乃不得不反对守仁之无善无恶说。

因看大乘《止观》,谓性空如镜,妍来妍见,媸来媸见。因省曰:然则性亦空寂,随物善恶乎?此说大害道。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向使性中本无仁义,则恻隐羞恶从何处来?吾人应事处人,如此则安,不如此则不安,此非善而何?

然则时槐立说之精卓处,正为其于心外又言性。性则有善无恶。因又说:

善由性生,恶由外染。程子所谓性固善,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者,犹言清固水,浊亦不可不谓之水耳。然水之本性岂有浊乎?其流之浊,乃染于外物耳。

故全生全归而不朽,正为全得此至善。他又说:

彻古今,弥宇宙,皆后天也。先天无体,舍后天亦无所谓先天。故必修于后天,正所以完先天之性。

这一个先天之性,正是无声无臭的至善。正当于生理之仁灵通之知上认。这始是彻古今,弥宇宙而不朽之所在。陆王讲心学皆少言性,时槐直从性体上透悟,因此补充了陆王许多未说到的话。

成书于1953年。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1953年初版,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修订出版。该书在材料上多取自《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内容包括宋学之兴起、宋初诸儒、中期宋学、南渡宋学、金元诸儒、初期明儒、中期明学、晚期明学、明末诸遗老等,扼要地叙述了宋元明七百年间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

猜你喜欢

  • 五六 明末诸遗老

    思想史上划时期的大转变,这不是件易于出现的事。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与王守仁,可谓已攀登上相反方面之两极峰,把宋明理学家所要窥探的全领域,早已豁露无遗了。再循着两路线前进的,自然会逐渐转成下坡路。但只要继..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五 刘宗周

    黄宗羲曾说:今日知学者,大概以高攀龙刘两先生,并称为大儒,可以无疑矣。然当高子遗书初出,羲侍先师指宗周于舟中,自禾水至省下,尽日翻阅,先师时摘其阑入释氏者以示羲。后读先师《论学书》有云:古之有朱子,今..

    5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四 孙慎行、钱一本

    孙慎行字闻斯,武进人,学者称淇澳先生。曾力争福王之国事,后以红丸案论戍宁夏。崇祯改元,方大用而卒。刘宗周尝谓: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至先生而另辟一见解。慎行初为学,由宗门入,与天宁寺僧静峰..

    31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三 高攀龙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学者称景逸先生。以疏弹执政谪揭阳,半载而归,遂与宪成复兴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每月三日,远近集者数百人。以为纪纲世界,全要是非明白,小人闻而恶之。在林下二十八年而复出,坐移宫案,削..

    30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二 顾宪成、允成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学者称泾阳先生。幼擅殊慧。年十五六,从学于张原洛。原洛曰:举子业不足以竟子学,盍问道于方山薛先生!薛方山名应旗,武进人,尝从学于欧阳德。然为考功时,尝置王畿于察典,以是一时学者不..

    22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一 晚期明学

    若我们把中期宋学,认为宋、明学里的正统,则程颢该是中期宋学之正统。由他转出程颐,再由程颐转进到朱熹,那是一条路,却由中期会合到初期。其次由颢到陆九渊,再到王守仁,转出泰州学派而至罗汝芳,那另是一条路。..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五〇 罗汝芳、赵贞吉

    罗汝芳字惟德,南城人,学者称近溪先生。少时读薛瑄书,谓: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决去,以全吾湛然之体。决志行之。闭关临田寺,置水镜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无二。久之,病心火。偶过僧寺,见有..

    26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4
  • 四八 罗洪先、聂豹、邹守益、欧阳德、刘文敏

    王学流衍,最盛大有力量者,除浙中与泰州外,还有江西一派,当时称江右王门,却与浙中、泰州显然有不同。这是在士大夫阶层的,读书闲居人中的王学。黄宗羲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邹守益念庵罗洪先两峰刘..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七 王艮

    王艮字汝止,泰州人,学者称心斋先生。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从父商于山东。常在衣袖中带《孝经》《论语》《大学》,逢人质难。有一天,他父亲寒天起床,冷水盥洗。他见了,痛哭说:为子令亲如此,尚得为人乎?..

    23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六 钱德洪、王畿

    王门弟子,普遍到全国,但浙江是王守仁本乡,故从游者亦最先。徐爱早死,于是钱德洪、王畿,遂于王门最称大弟子。守仁平宸濠归,四方来者甚众,往往由两人先疏通其大旨,而后卒业于守仁,一时称教授师。及守仁征思田..

    2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五 王门诸流

    我们既把王守仁作为明学中期之代表,我们将把王门诸儒,尽归入这一期,以见王学之流极。南宋有了一朱熹,以下诸儒,或述朱,或诤朱,总之不离以熹为中心之论点。明代亦然,有了一王守仁,此下无论是述王,是诤王,要..

    29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四 罗钦顺

    王、湛两家讲学,虽各立宗旨,但大体路径意趣则甚相似,罗钦顺便不同了。钦顺字允升,江西泰和人,学者称整庵先生。他官至吏部尚书,年八十三而卒。他家居,平旦,正衣冠,升学古楼。群从入,叙揖毕,危坐观书,虽独..

    29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三 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学者称甘泉先生。他从学于陈献章,与王守仁讲学相倡和,而各立宗旨。从游者遍天下。年九十五而卒。守仁讲学主致良知,若水则主随处体认天理,亦并不尽守其师说。尝谓:古之论学,未有以静..

    31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二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浙之余姚人。父华,是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自小就豪迈不羁。十二岁就师,问:何为第一等事?师曰:读书登第。他说:恐未是,该是读书作圣人吧!十五岁闲行出居庸关,逐胡人..

    28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一 中期明学

    初期明学,南方如吴与弼、陈献章,都是隐退人,偏于田野山林。北方如薛瑄,亦仅持守,于义理少发挥。明学要到王守仁,始是光采毕露。我们姑定守仁时代为明学之中期。与守仁同时,尚有湛若水、罗钦顺。守仁问学于娄谅..

    26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四〇 薛瑄

    上述诸儒皆南籍。薛瑄,山西河津人,号敬轩,他可代表明代初期之北学。其为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镬。尝手钞《性理大全》,通宵不寐。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瑄以乡人召用,大臣欲瑄诣振谢,拒不可,曰:..

    24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九 胡居仁、娄谅、陈献章

    与弼从学有胡居仁、娄谅、陈献章。居仁字叔心,饶之余干人。弱冠,即奋志圣贤之学。往游与弼门,遂绝意科举,筑室梅溪山中,事亲讲学,不干人事。久之,欲广闻见,适闽历浙,入金陵,从彭蠡而返。与乡人娄谅等为会于..

    25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八 吴与弼

    明学开端,首先当数到吴与弼。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人。父溥,国子司业。他十九岁到京师觐亲,从学于杨溥,获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遂弃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不下..

    25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七 初期明学

    明代学术,大体沿袭宋。关于学术上之中心问题及最高目标,均未能摆脱宋人,别自创辟。而且明代学术,较之宋代,远为单纯。初期宋学之博大开展,以及南渡后浙东史学之精密细致,明人都没有。他们只沿袭着正统宋学的一..

    25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 三六 吴澄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学者称草庐先生。年轻时曾应过南宋的乡试,后入仕元。在这一点上,他似乎还不如许衡。他当国子监司业,告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

    27 宋明理学概述 2025-06-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