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学十讲 / 龙榆生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2025-07-05 13:27 词学十讲

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

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而这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是恰相符合的。律诗例为八句,首尾单行,中间两个对偶,也和另一种流行曲调同其结构。所以这近体诗的组织形式,虽然貌似简单,而在声韵上的调整安排,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经过无数作者的苦心实践,才逐渐臻于完美,不是偶然的。

兹将近体诗的几种定格列举如下:

(一)五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2.仄起顺黏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二)七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仄起顺黏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3.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白居易《对酒》: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在上述八个例子中,五言每句的第一字,七言每句的第一、第三两字,一般是可以自由变化的。但变动过多,就得上下相救,如上句既改为平仄仄平,下句最好得变成仄平平仄之类。五言句的第三、第四两字,七言句的第五、第六两字,也可以平仄互换,如原该用平仄仄,也可以改成仄平仄,这也是另一种救法。至于词的格式,随着各个曲调所表现的感情起伏而相与起伏变化,就更错综复杂了。

一般所谓律诗,也只是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铢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兹更举例如下: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平(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4.仄起正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四)七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三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4.仄起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上面所列举的格式,都是遵循沈约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法则而调整建立起来的。它的平仄安排,虽然有些可以自由出入,但得衡量整体的音节关系,务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与所表达的感情起伏恰相适应,才算合乎规矩,达到谐协美听的程度。

我们如能掌握近体诗关于声韵安排的基本法则,并且予以实际锻炼,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汉语的不同字调来填写各种不同曲调的歌词,使之和谐悦耳,适合配曲者和歌唱者的要求,进而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打破近体律、绝诗的整齐形式,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期与杂曲小令的节拍相应,有如第一讲所曾提到的刘禹锡《忆江南》和《潇湘神》等。此外,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尊前集》)

俨然一首七绝,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韩偓的《浣溪沙》: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深院不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尊前集》)

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两首七绝,各减一句;平仄声韵都和近体律、绝没有多大变化。至于北宋词家一般经常使用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东坡乐府》)

这又是一首七律,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东坡乐府》)

俨然两首完整的失黏格七绝,不过上半阕增一个两言短韵句,下半阕增两个两言短韵句而已。

至于《浪淘沙》一曲,唐人原多沿用七绝形式,加虚声以应节拍,例如刘禹锡所作: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宾客文集》)

后来演化成为长短句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词》)

在四个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两句,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在每句中的平仄安排,仍然和绝句没甚差别,不过上下阕前三句都是句句协韵,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一协,略转和婉,与七绝情调有所不同而已。

再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传为李白作,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这是混合五、七言绝句形式而加以错综变化,组织成功的。前后阕都用两句换韵,平仄互转;开首两个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违反近体诗的惯例,是适宜于表现迫促情绪的。

又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东坡乐府》)

这也是参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组成的,而两句一联中的平仄安排全部违反近体诗的惯例,并且韵部都得用上、去声,所以和婉之中,微带拗怒,适宜表达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调,和《菩萨蛮》显示的声情又有差别。

上面约略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近体诗和曲子词在句式和声韵上的演化关系。这只是就短调小令来讲,至于慢曲长调,那它的变化就更加错综复杂得多了。

谈到慢曲长调,有的原是单独存在的杂曲,有的却从整套大曲中抽出一遍来,配上歌词,独立演唱。王灼就曾说过: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碧鸡漫志》卷三。)例如《水调歌》,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解题: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当时所配歌词,前五叠为七绝四首、五绝一首,后六叠为七绝五首、五绝一首。怎样缀合虚声以应曲拍,以音谱无存,无法考查。至填词所用《水调歌头》,该是摘用《水调歌》前五叠的曲拍,演成下面这种格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东坡乐府》)

这是用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句式混合组成,而以五言为主,副以两个六言偶句。其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它的音节高亢而稍带凄音,殆仍符合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的遗响。

又如《梁州》大曲,据王灼称,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叫作《凉州排遍》。他说: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皆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碧鸡漫志》卷三。)他所见到的《凉州排遍》,大概也就是元稹《琵琶歌》里面所提梁州大遍最豪嘈的《梁州大遍》中的一部分。这《排遍》竟有二十四段之多,而《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载《凉州歌》只存五段,前三段配以七绝二首、五绝一首,后排遍二段,都配上一首七绝。后来有人从其中摘出一两段,演出成为《梁州令叠韵》:

田野闲来惯,睡起初惊晓燕。樵青走挂小帘钩,南园昨夜,细雨红芳遍。平芜一带烟光浅,过尽南归雁。江云渭树俱远,凭阑送目空肠断。好景难常占,过眼韶华如箭。莫教送韶华,多情杨柳,为把长条绊。清尊满酌谁为伴?花下提壶劝。何妨醉卧花底,愁容不上春风面。(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卷一)

这前两段和后两段的句式和声韵安排完全一样,可能是就原有曲拍截取一、二段制为小令,再在填词时重复一次,所以叫作《梁州令叠韵》。把它和《乐府诗集》所传五段歌词来相对照,这种错综变化是无任何迹象可寻了。

又如《霓裳羽衣曲》,据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说:《霓裳》曲十二遍而终。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白氏长庆集》)从这些话里面,可以推测到唐大曲的一般结构;而这《霓裳羽衣曲》的节奏,恰如白氏此歌所形容: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又称: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正可推想到这一套最负重名的大曲的声容态度是怎样动人的。南宋音乐家姜夔曾称: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他所作的《霓裳中序第一》,其词如下: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白石道人歌曲》)

细玩姜词的音节,在韵位和平仄安排上,都使人有秋竹竿裂春冰坼的感觉。这些曲词是紧密结合原有曲调的抑扬抗坠,巧妙运用四声字调而组成,非一般近体诗的格律所能概括得了的。

附录一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宋词的先导

长短句歌词发展到了宋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个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就它的音乐关系来说,原来叫作曲子或杂曲子(例如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柳永《乐章集》后附的《续添曲子》),又叫今曲子或今体慢曲子(并见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五),这都表明,词原是在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就它的文学组织来说,原来叫作曲子词(见《花间集》欧阳炯序)或长短句(见《碧鸡漫志》卷二),这又表明,词是经过严格的音乐陶冶,从五、七言近体诗的形式,错综变化构成的。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载教坊曲名有二百七十八调之多,另附四十六大曲。这些曲调,都是唐明皇(李隆基)开元年间西京(长安)左右教坊诸妓女所常肄习的。其中如《夜半乐》、《清平乐》、《杨柳枝》、《浣溪沙》、《浪淘沙》、《望江南》、《乌夜啼》、《摘得新》、《河渎神》、《二郎神》、《思帝乡》、《归国遥》、《感皇恩》、《定风波》、《木兰花》、《菩萨蛮》、《八拍蛮》、《临江仙》、《虞美人》、《遐方怨》、《凤归云》、《绿头鸭》、《下水船》、《定西蕃》、《荷叶杯》、《长相思》、《西江月》、《拜新月》、《上行杯》、《鹊踏枝》、《曲玉管》、《倾杯乐》、《谒金门》、《巫山一段云》、《相见欢》、《苏幕遮》、《诉衷情》、《洞仙歌》、《梦江南》、《醉公子》、《拂霓裳》、《兰陵王》、《南歌子》、《风流子》、《生查子》、《天仙子》、《酒泉子》、《破阵子》、《摸鱼子》、《南乡子》等,在晚唐、五代、宋人词中,还是不断使用。晚近敦煌发现的唐人写本《琵琶谱》,也保存了《倾杯乐》、《西江月》、《心事子》、《伊州》、《水鼓子》、《胡相问》、《长沙女引》、《撒金砂》等曲。这八个曲调,都是《教坊记》中所有,只《水鼓子》作《水沽子》、《长沙女引》作《长命女》,大概由于传写的讹误。既然这些曲子,在开元时就已产生,为什么依照这些曲子的节拍来填的歌词,很难见到开元诗人的作品,连李白的《菩萨蛮》也多数认为靠不住呢?据《云谣集杂曲子》(《彊村遗书》本)所载三十首词中,共用《凤归云》、《天仙子》、《竹枝子》、《洞仙歌》、《破阵子》、《浣沙溪》、《柳青娘》、《倾杯乐》、《内家娇》、《拜新月》、《抛球乐》、《渔歌子》、《喜秋天》等十三个曲调;除《内家娇》外,也都是《教坊记》中所已有的;只《浣沙溪》作《浣溪沙》、《渔歌子》作《鱼歌子》,小有出入而已。这些无名作家的作品,据我个人二十年前的推测(见1933年《词学季刊》创刊号拙撰《词体之演进》),以及近年任二北先生的考证(详见任著《敦煌曲初探》),认为有很多是出于开元前后的。这些作品,使用同一曲调,而句度长短,常有很大的出入;这证明倚声填词,要文字和曲调配合得非常适当,必须经过长期的多数作家的尝试,才能逐渐做到,而且非文士与乐家合作不可。这种尝试精神,不能寄希望于缺乏群众观念的成名诗家,而且运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安排,变整齐为长短参差的句法,也非经过相当长期诗人和乐家的合作,将每一曲调都搞出一个标准格式来,是很难顺利发展的。由于无名作家的尝试,引起诗人们的好奇心,逐渐改变观念,努力促进长短句歌词的发展,这不得不归功于肯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外集》卷四)的刘禹锡、白居易;而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的温庭筠却因士行尘杂,狂游狭邪,放下了士大夫的架子,来搞这个长短句歌词的创作,奠定了这新兴歌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是值得我们特予赞扬的。

这倚声填词的风气,刚由温庭筠一手打开,接着遭到唐末、五代的乱离,教坊妓乐当然免不了四方逃散。因了南唐、西蜀比较有了相当长期的安定,声色歌舞也就跟着都市的繁荣而昌盛起来。韦庄挟歌词种子以移植于成都,遂开西蜀词风之盛。《花间集》的结集,显示令词的发荣滋长;虽因温氏作风偏于香软(见孙光宪《北梦琐言》),导致多数作家缺乏思想性;而韦氏的白描手法,启发了欧阳炯、李珣二家对南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开了后来作家的另一法门。南唐李氏父子(中主璟、后主煜)保有江南,留心文艺,尤其是李煜,因了皇后周氏善歌舞,尤工琵琶(陆游《南唐书》卷十六),对歌词的创作,特感兴趣。同时宰相冯延巳在这个歌舞升平的小朝廷中,也常是趁着朋僚亲旧在宴会娱乐的时候,随手写些新的歌词,交给歌女们配着管弦去唱(四印斋本《阳春集》陈世修序)。这样朝野上下,相率成风,把短调小词的艺术形式提高,和西蜀的花间词派遥遥相对。这两股洪流,由于赵匡胤先后消灭了西蜀、南唐的分割局面,随着政局的统一而汇合于汴梁(北宋首都开封);复经几许曲折,酿成宋词的不断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伟观。这从开元教坊杂曲开始胎孕的歌词种子,经过几百年的发荣滋长,以及无数诗人与乐家的合作经营,才能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这样一大块光辉灿烂的园地,使得古今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都要驰骋于其中,借以发抒他们的奇情壮采,至今一绝;这一发展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值得吾人追溯一下的。

(二)宋初令词的继续发展和慢曲长调的勃兴

我们了解了短调小令,在晚唐、五代的不断进展中,许多曲调都经过了诗人们的更迭实践而有了定型。作者只须照着它的句度长短、声韵平仄,逐一填上新词,就可能按谱歌唱;因而不必每个作者都得精通乐律,和温庭筠一样逐弦吹之音,这样只把它当作句读不葺的新体律诗去写,只管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而且在晚唐、五代时,由于有些作家给过启示,像这类本来是给歌女们配上管弦借以取乐的玩艺儿,也可以借来发抒个人的抱负和所有身世之感,它的感染力,较之过去各种诗歌形式,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例如唐昭宗(李晔)被逼在华州登上齐云楼,写了两首《菩萨蛮》,一首是: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一首是:飘摇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长如醉。早晚是归期,穹苍知不知?(《碧鸡漫志》卷二引)像这样穷途末路的可怜皇帝的哀鸣,在当时,很多人还是会寄予同情的,所以在敦煌发现的唐人写本杂曲词中,也有这个作品。至于李煜亡国以后,在此间终日以眼泪洗面的俘囚生活中写下了许多以血泪凝成的《浪淘沙》、《虞美人》、《相见欢》等作品,也就是王国维所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卷上);它给作家们的启示,是更加重大的。北宋词家,由于这些启示,感觉到这个出于里巷歌谣的新兴诗体,一样适于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张惠言《词选》目录序)。于是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如寇准、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或多或少地对这个长短句歌词有所染指。这些作家的作品,虽也各有不同风格,一般说来,都是直接南唐系统,从李煜、冯延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江西人。江西原来就是南唐疆域,中主李璟还曾迁都洪州(南昌),必然会把歌词种子散播于江西境内。和欧阳修同时的刘攽早就说过:元献(晏殊)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贡父诗话》)清人刘熙载又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殊)得其俊,欧阳永叔(修)得其深。(《艺概》卷四)这都说明晏殊、欧阳修两大作家的词,都是直接南唐系统,和地域关系有重大影响的。王安石也曾问过黄庭坚: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雪浪斋日记》)李后主的词是言之有物的。这对于有伟大政治抱负的范仲淹、王安石给了很大的启示,因而产生范氏《苏幕遮》、《渔家傲》、王氏《桂枝香》这一类沉雄激壮的好词,开辟了苏、辛豪放派的大路,这一点是应该特别指出的。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词是在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北宋词特别兴盛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南唐影响外,还得注意那时的音乐发展情况。据《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提到燕乐,推本于唐以张文收所制歌名燕乐,而被之管弦,厥后至坐部伎琵琶曲,盛流于时,匪直汉氏上林乐府、缦乐不应经法而已。这说明唐以来音乐界情况,是几乎全部被龟兹人苏祇婆传来的琵琶曲所笼罩;而倚曲填词的发展,也是和这些琵琶曲调的传播分不开的。《乐志》又说: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这来自各方的乐工,都被安排在教坊里面;于是久经离析的唐教坊旧曲又渐渐被整理出来,作为新朝音乐的发展基础。我们且看北宋教坊所奏十八调、四十六曲,其中如《万年欢》、《剑器》、《薄媚》、《伊州》、《清平乐》、《胡渭州》、《绿腰》等,也都是开元教坊流传下来的旧曲。这四十六曲中除龟兹部《宇宙清》、《感皇恩》所用的乐器以觱栗为主外,其余都是以琵琶为主的歌曲。在队舞的女弟子队中,开首就是菩萨蛮队。这一切,都说明北宋时代的音乐,都是从唐开元教坊旧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乐志》也曾提到: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又说:太宗(赵炅)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又说:仁宗(赵祯),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单是这两个皇帝就创作了这许多新曲,加上教坊所保存的旧曲,以及无数乐工因旧曲创新声的歌曲,这数目该是大得惊人的。由于音乐歌曲的繁荣,因之适应这些新兴曲调而创作的歌词,也就应运而起,斗靡争妍。加上赵匡胤在开国之初,自己觉得他的皇位是从孤儿寡妇的手中窃取得来的,怕他的佐命功臣将来也如法炮制,因而借着杯酒解除了那批大将的兵权,而劝他们及时行乐;这样间接鼓舞了满朝文武,留连于声色歌舞的场所;不但淫坊酒肆可以尽情度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一般贵游子弟乃至士大夫家也差不多都要养几个舞鬟,教些歌曲,作为娱宾遣兴的主要条件。还有地方官吏,送往迎来,都有歌伎奉承,几乎成了惯例。由于这种种关系,文人和歌女接触的机会太多了,许多歌曲的节奏也听惯了;而且短调小令,经过无数作家的实践,对句度声韵的安排,也早有了定型,在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不论在风格上、艺术上,令词发展到了北宋前期诸作家,如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等,真可说得上登峰造极。这三人中尤以晏几道为最突出。他是晏殊的第七子。尽管生长在宰相的家庭中,却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们看不顺眼。黄庭坚说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又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六《小山集序》)像他这样充满矛盾的生活,迫使他一意向文学方面发展,用歌词来排遣他那愤世嫉俗的心情,因而影响他的词的风格的提高。连道学先生程颐听人念起他的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也不免要赞叹一声:鬼语也!(《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可见黄庭坚赞美他的词: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又说他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小山集序》)。这些话都是异常中肯的。几道自己也说过: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小山词》自序)他对黄庭坚说:我槃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小山集序》)两相对照一下,他的使酒玩世,是有满肚皮不合时宜的。他又叙述他的填词动机: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云(四个歌女)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小山词》自序)他又把这些作品叫作狂篇醉句,可见其中也是言之有物的。这里面所记悲欢离合之事,我们现在很难给以确切的证明;但在整个《小山词》中,他那高贵的品质,深厚的感情,以及高超的艺术手腕,却使人荡气回肠,挹之无尽。在令词发展史上,李煜和晏几道是两位最杰出的作家;而晏几道把令词推向顶点,尤其是值得读者深入寻味的。

北宋统一中国之后,虽然辽与西夏还常给赵氏朝廷以不断威胁,但一般说来,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仁宗时,社会经济是渐渐繁荣起来了。因了汴京的繁庶,以及教坊新曲的盛行,于是从唐以来就已有了的今体慢曲子,由于普遍社会娱乐的需要,也就渐渐为士大夫所注意,而开始替这些慢曲长调创作新词了。张先、柳永在这方面做了开路先锋。陈师道说:张子野(先)老于杭,多为官伎作词。(《后山诗话》)叶梦得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又说: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避暑录话》卷三)从张、柳两人这些填词经历,我们可以了解,今体慢曲子虽然和小令短调一样,早在开元以来就有了,但必须等到三百年以后的仁宗朝才大大发展起来,是有它的特殊原因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般有了声望的文人,对于流行民间的新兴曲子,是不敢轻易接受的。运用五、七言今体诗的声韵组织,把它解放开来,适应一些新兴曲调,又非得着诗人与乐家的密切合作不可。我们只要仔细想想,柳永尚且把替教坊乐工代作歌辞悔为己累,这长调慢词所以迟迟发展的症结,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由近体律、绝的声韵安排、错综变化,以创立长短句歌词的短调小令,经过温庭筠的大量创作,还得有西蜀、南唐比较长时期安定局面的培养,才能够充分发扬;那变化更多、声韵组织更加复杂的慢曲长调,就更非经过长时期无数无名作家的尝试酝酿,而且有突出的富于文学修养的诗人,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乐工歌女们取得密切合作,是断乎不容易开辟这一广大园地的。恰巧张先、柳永挺身而出,担当了这一重任,为这一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留给天才作家作为发抒奇情壮采的一大广场;张、柳开创的伟绩丰功,是不容湮没的。

(三)柳永、苏轼间的矛盾和北宋词坛的斗争

柳永的辈分,是早于苏轼的。在苏轼横放杰出的词风没有取得广大读者拥护之前,整个的北宋词坛,几乎全为柳永所笼罩。因为他的作品,很多是专为迎合一般小市民心理来写的;而且他所采用的语言也很接近群众,再和教坊时新曲调配合起来,给歌女们随地唱出,就自然会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在《乐章集》中,这一部分作品,有些是近于猥亵,不免低级趣味的;这是被一般文人雅士所共唾弃的一面。至于他那羁旅穷愁之词,虽然是写的个人遭遇,而纵横排荡,天才横溢;抒情写景,开辟了许多独特的境界。连看不起他的苏轼,读到《八声甘州》的警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也不免要点点头,赞一声: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我觉得柳永的特殊贡献,还在他所写的慢词长调,体会了唱曲换气的精神,在许多转折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单字,用来承上转下,作成许多关纽,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般连贯起来,使人感觉它在潜气内转,摇曳生姿。这一套法宝,该是从魏晋间骈文得着启示,把它运用到体势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来,使这个特种诗歌形式,由于音乐的陶冶,赋予了生命力,而筋摇骨转,竟体空灵,曲折宕开,恰与人们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若不是柳永对文学有深厚的修养,和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万万做不到的。我们只要从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里面所用的对、渐、望、叹等字,以及许多错综变化的句法,加以深入的体会,就不难理解他那高超的艺术手腕,是怎样富于音乐性,而长调慢词的发展,对抒情诗是有怎样的重要了。

柳永既然在词的领域内,有了这样的开辟之功,正好供给天才作家以纵横驰骋的广大园地,那么,为什么苏轼在这方面会和他发生矛盾,甚至告诫他的门下,要和柳永展开剧烈的斗争呢?据俞文豹《吹剑录》云: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虽是一个带有滑稽意味的笑话,但这两家的风格,确也是迥然不同的。苏轼还曾对他的得意门生秦观说过: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高斋诗话》)这都表现柳、苏间的重大矛盾和两派的剧烈斗争。这个主要原因,还在当时一般士大夫对这个新兴歌词的看法,可能阻碍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碧鸡漫志》卷二)的豪放词派的发展,所以像他本人那样的浩荡襟怀,还得和柳永的流派展开无情的斗争,因为不这样,是很难在柳派的势力下,把词的内容向前推进一步的。这消息,只要看当时最崇拜苏氏的文人,如陈师道,还要这样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后山诗话》)还有他的门下士晁补之、张耒也和陈师道一样的见解,只把秦观的词当作正宗,因而有少游诗似小词、先生(苏轼)小词似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的说法。这个传统的狭隘思想,认定香弱一格的词才算是当行本色,是在花间派以至柳词盛行的影响下自然产生的。为了打开另一局面,解除这特种诗歌形式上一些不必要的清规戒律,好来为英雄豪杰服务,那么,这个深中人心的要非本色的狭隘成见,就好像一块阻碍前进的绊脚石,非把它首先扳掉不可。苏轼立意要打开这条大路,凭着他那横放杰出的天才,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因而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碧鸡漫志》卷二)。他自己的作品,果如胡寅所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酒边词序》)他索性不顾一切的非议,只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做他那句读不葺的新体律诗。说他以诗为词也好,说他小词似诗也好,他只管大张旗鼓来和拥有群众的柳词划清界线,终于获得知识分子的拥护,跟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向前努力。于是这个所谓诗人之词,不妨脱离音乐的母胎而卓然有以自树。这个别开天地的英雄手段,也就只有苏轼这个天才作家才能做得那么好。

(四)北宋词坛的两个流派

一般说来,在长短句歌词的发展史上,柳永和苏轼,虽然站在敌对矛盾的两方面,但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看,也就各有各的开创之功。后人把它分作豪放、婉约两派,虽不十分恰当,但从大体上看,也是颇有道理的。这两派分流的重要关键,还是在歌唱方面的成分为多。所谓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袅袅婷婷去歌唱的作品,自然以偏于软性的为最适宜。所以在苏门四学士中,只有秦观的《淮海词》,最被当时词坛所推重。叶梦得说: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避暑录话》卷三)又说:苏轼对秦观的词犹以气格为病。这恰恰说明一般适宜入歌的词,是和文人自抒怀抱的词,有着相当距离的。陈师道推秦七、黄九为今代词手,也因两家集子里都有不少运用方言俚语、专为应歌而作的东西。从两家的整个风格来看,秦词有些确是受过柳七影响,偏于软美一路;但在南迁以后的作品,则多凄厉之音,格高韵胜,确实不愧为一个当行出色的大作家,上比柳永,下较周邦彦,不但没有逊色,而且有他的独到之处。《淮海词》一向被读者所推重,不是没有理由的。

黄庭坚的《山谷词》,除掉那些应歌之作以外,大体都是沿着苏轼的道路向前进展。他的风格,也和他的诗一样,以生新瘦硬见长,使读者像吃橄榄一般,细细咀嚼,才会感到舌本回甘的滋味。晁补之和黄庭坚同在苏门,他的词也是沿着苏轼的道路走的。他曾批评过苏、黄两氏的作品,说居士(轼)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鲁直(庭坚)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看他言外之意,好像对苏、黄都不十分满意,实则他直接受了这两位师友的熏染,也可说是苏词的嫡系。把晁氏当作由苏轼过渡到辛弃疾的桥梁,是很合适的。因了北宋后期对于元祐党人的排斥,苏轼一派词风,在南方受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几经曲折,将种子移植于北方,从而产生金词的吴(激)蔡(松年)体。直到南渡以后,这种子又由辛弃疾带回南方,创立一派豪杰之词。这一股巨流,是由苏轼疏浚出来的。

柳七一派,虽经苏轼的剧烈斗争,但因它在广大人民中打下了深厚基础,所以它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不易消灭。如上所说,苏门秦学士且不免有所沾染。据王灼说,还有沈公述、李景元、孔方平、处度叔侄、晁次膺、万俟雅言(咏)、田不伐(为)、曹元宠(组)等,源流皆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这些人的作品,有的在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欢迎,但不登大雅之堂,很快也就湮没了。

柳永以后,只有贺铸、周邦彦两家,在长调慢词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贺氏辈分,约与黄、秦相等。黄庭坚最爱贺作《青玉案》词中梅子黄时雨的警句,尝有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惟有贺方回的表扬。张耒替他作《东山词序》,推崇他的作品,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这些话,也不尽是溢美之辞。依我个人的看法,贺氏在词界的最大贡献,除了小令另有独创,仿佛南朝乐府风味外,他的长调也有很多笔力奇横的作品,可以作为辛弃疾的前导。尤其是他那《六州歌头》和《水调歌头》,句句押韵,平仄互协,增加了这两个曲调的声情激壮之美,打开了金、元北曲的先路,是值得特为指出的。

周邦彦是北宋词坛的殿军,也有人推他为集大成的作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他的词是从柳永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从音乐和艺术的角度来看,他的地位是超过柳永的。他有很深厚的文学基础,兼好音乐,能自度曲(《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在徽宗(赵佶)崇宁年间,仿照汉武帝建立乐府的遗意,设置大晟府,作为整理、创作音乐曲调的最高机关。邦彦作了这大晟府的提举官,和万俟咏、田为一道工作(《碧鸡漫志》卷二)。张炎曾经说起:他们在大晟府时做过讨论古音、审定古调的工作,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词源》卷下)。这个正式音乐机关,虽然没有很长的历史,但由于徽宗皇帝的重视,大晟府所搜集的乐谱资料,必然是异常丰富的。周邦彦和万俟咏、田为等在这里面工作,所看到的隋、唐旧谱一定很多。例如《兰陵王》慢曲本来是北齐高长恭的《兰陵王入阵曲》,而现存《清真集》中有《兰陵王》咏柳词。据王灼说: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此曲声犯正宫,管色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故亦名大犯。(《碧鸡漫志》卷四)周词就是用的这个《越调兰陵王》的遗声。据毛幵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其谱传自赵忠简(鼎)家。忠简于建炎丁未(1127)九日南渡,泊舟仪真江口,遇宣和大晟乐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习之,遂流传于外。(《樵隐笔录》)把这王、毛两人的话联系起来看,可见末段声尤激越的《兰陵王》,确是《入阵曲》的遗声。更进一步去看《清真集》中所有长调慢词,确如王国维所说: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清真先生遗事》)长短句慢词发展到了周邦彦,才算到了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最高艺术形式。从艺术角度去看他的全部作品,确能做到浑化(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的境界。由于它的音乐性特别强烈,一直为歌女们所爱唱;直到宋亡以后,还有杭妓沈梅娇会唱他的《意难忘》、《台城路》两首歌曲(张炎《山中白云》国香词小序)。他在文学上及音乐上的影响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南宋词风的转变和苏辛词派的确立

词在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周邦彦,已是登峰造极。这个高度艺术,恰巧随着北宋皇朝的崩溃而消沉下来。由于金人的南侵,汴京沦陷,所有歌舞人等也都四散奔逃,于是入乐的词,受到环境的影响,渐渐不被作者所重视。所有爱国志士于流离转徙之余,偶然悲从中来,借着填词来发抒身世之感,不期然而趋向苏轼一路。由于各个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激越感情,倾注于这个句读不葺的新体律诗中,把这个高度艺术形式注入了许多新血液,于是这个本来是附属于音乐的特种诗歌形式,不妨脱离音乐而自有其充分的感人力量。有如岳飞的《满江红》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都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激壮苍凉的民族英雄气概。就是许多南渡诗人于作诗之余,也写些长短句,有如陈与义的《无住词》、叶梦得的《石林词》、朱敦儒的《樵歌》、张元幹的《芦川词》、向子的《酒边词》、陆游的《放翁词》,都是倾向于苏轼所指引的道路,在南渡初期自成系统的。只有女词人李清照目空一切,对过去作家除南唐二主及冯延巳外,都表示不满。她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等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晏殊、欧阳修、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她对词别有一种看法,认为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她比较地推重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说这四家是懂得怎样填词的;但一面又指出他们的缺点: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以上皆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她这样严格地要求古人,究竟她自己的成就怎样?我们读了她的《漱玉词》,确实不愧为当行本色(沈谦《填词杂说》)的作家。清照和后起的辛弃疾都是济南人,在词的成就上各有各的特点。清代诗人王士祯谈到词的两大宗派说:婉约以易安(李)为宗,豪放惟幼安(辛)称首。(《花草蒙拾》)清照也曾饱经丧乱流离的苦痛,她却不肯在填词方面破坏她自己所定的约束,故作壮音。她只就寻常言语度入音律,随手拈来,自然超妙。这在南宋初期诸作家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她这种本色语,也曾影响辛弃疾的晚年作品,不过两人的身世环境不同,笔调究难一致罢了。

苏轼横放杰出的作风,恰宜发抒英雄豪杰的热情伟抱。这一启示,由他的门徒黄庭坚、晁补之分途发展,以开南宋初期作家的风气;直到辛弃疾,进一步把局面打开,这样才奠定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刘辰翁说得好: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在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知禅宗棒喝,头头皆是。(《须溪集辛稼轩词序》)由于辛弃疾是一个有肝胆、有魄力而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的爱国男儿,他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一生的言论行动中,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他只把长短句歌词形式作为他发泄不平之鸣的工具,他打破了一切顾虑,只管写他的豪杰之词。这样充满着热力的作品,所以能够做到大声镗鞈,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轩集序》)的境界。苏辛词派的确立,是词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经历长期音乐陶冶而成的词体,到了辛弃疾,才算充分赋予了生命力而放射出异样光芒来。和他同时的陈亮、刘过以及南宋末年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是向往辛氏,作风相近,而才力是万万不相及的。

(六)姜夔的自度曲和南宋后期的词风

南宋偏安局定以后,首都临安拥有湖山之美,声色歌舞,保持了一个相当时期的升平气象。这时除了一部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士,借着长短句来写他们的壮烈抱负外,一般文人仍然特别重视柳、周一派的音乐性和艺术性,想在这一方面作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成就不够大,但也不容一笔抹杀。在这一派里面,最富于创造性的杰出作家,自然要推姜夔。

姜夔是一个精通音乐的诗人兼艺术(书法)家。他不曾做过官,生活圈子是很狭窄的。他的诗继承了江西诗派的传统,而又改变了面目,实践了他的意格欲高,句法欲响(《白石诗说》)的理论。夏承焘教授说他把江西派的内在美(神味)和它的创格铸辞法融入新体文学的词里来,所以能够别开一派,和苏辛、柳周两派鼎足而三(夏承焘《论姜夔词》,见《文学研究》1957年第1期)。这对姜词的评价,是相当正确的。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家,不甘于沿用旧曲填词,从而打开自度曲的一条新路。他曾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白石道人歌曲》卷四《长亭怨慢》小序)像这样的创造精神,确实又把慢词的表现技法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我们只要一读他的《长亭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以及《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就会感到真有一气舒卷、婉转相生的妙境,是姜夔所特有的。传世的《白石道人歌曲》自注工尺旁谱的有十七首,其中《扬州慢》、《长亭怨慢》、《澹黄柳》、《石湖仙》、《暗香》、《疏影》、《惜红衣》、《角招》、《徵招》、《秋宵吟》、《凄凉犯》、《翠楼吟》等十二首都属于自制曲。这十七首词所保留的工尺旁谱,为今日仅存的最宝贵资料。据个人所知,夏承焘、杨荫浏两教授和丘琼荪先生正在向这上面作深入的探讨。这对宋词的唱法和创作民族形式的新体歌曲,都将发生重大的作用,是应该予以特别重视的。

和姜夔并称而作风不同的专业词人有吴文英。张炎曾把清空、质实两种不同境界来评判姜、吴二氏的高低。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卷下)吴文英词确实有凝涩晦昧的毛病。他是接受温庭筠、周邦彦的作风,再加上李商隐作诗的手法,也想自创一格的;可惜没有相当的条件和开拓的襟怀,不觉钻入牛角尖里去了。近代况周颐、朱孝臧诸词人都是推重梦窗的。况说: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璚蹙绣,毫无生气也。(《蕙风词话》卷二)我们如果专从艺术方面去看吴词,有些技法似乎也是值得参考的。

南宋末期作家,除前面提到的刘克庄、刘辰翁等是辛派的后劲外,其余如王沂孙、周密、张炎等,都是跟着姜夔走的;虽然也各有不同程度的若干成就,但都是一些亡国哀思之音,有如草际虫吟,使人听了难受而已!

(七)结论

赵宋一朝,是长短句歌词发展到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个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是从开元以来教坊乐曲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无名作者和晚唐、五代以来许多专业作家辛勤积累经验逐渐发展起来的。北宋初期作家在令词方面接受南唐系统,提高了它的风格,晏几道要算是达到了顶点的代表作家。由于汴京的经济繁荣,随着教坊杂曲的不断发展,而长调慢词勃然以兴;柳永适应这个时代需要,把这特种诗歌形式的园地大大地拓展开来了。接着苏轼以横放杰出的天才,感于柳词的骫骳从俗,风格不高,反过来,利用这个新辟的园地来发挥作者的诗人怀抱,在内容上打开了以诗为词的新局,于是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说),为南宋爱国词人作了先驱。他的门徒,有的跟着他走,如黄、晁等;有的还免不了柳永的影响,例如秦观趋向婉约一派。由于北宋后期的设立大晟府,周邦彦得着这个讨论古音、审定古调的机会,他又把这个特种艺术在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完成了这个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最高艺术形式。由于南宋初期民族矛盾的特别尖锐,所有爱国人士发出抗敌救亡的呼声,往往借着这个新兴文学形式来抒写悲愤热烈的情感;于是豪放一路有苏词,给了他们以启示,进一步发展到辛弃疾,把这个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写出了许多豪杰之词,确定了苏辛词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李清照和姜夔都想独树一帜,自成其为词人之词;单就艺术角度去看,也是各有其特点的;姜夔的自度曲,尤其值得研究音乐文学者的探究。南宋辛、姜二派,各自分流,直到宋亡,北曲代兴,才见衰歇。

历来评论家都把宋词归纳为豪放、婉约二派,而对各大作家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清初朱彝尊特别提出姜夔、张炎来创立所谓浙西词派。中叶以后,又有张惠言倡比兴之说,选了一部《词选》来标示他的宗旨;接着周济又从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拈出四家,作为学词的准则,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宋四家词选》)。依据这个标准,建立了所谓常州词派;它的影响,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灭的。

现在要从宋词这个丰富遗产内吸取精华来丰富我们的创作,我觉得从周、姜一派深入探求它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从苏、辛一派深入研究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这里面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载《新建设》1957年8月号)

词学概论。龙榆生遗作。本书对词学的各种基本问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许多唐宋词名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分十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著者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词的创作和欣赏。认为词不称“作”而称“填”,是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合,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强调填词时,必须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注意选调和选韵以及四声阴阳的适当处理;指出由于填词时句度的长短、韵位的疏密、平仄的转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欣赏和创作又不可分割,所以对于词的欣赏,必须在“声”“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轻重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著者还认为,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都要注意对偶、结构、比兴诸法在词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反映了著者在词学若干方面的最终见解和心得,对词学研究者和唐宋词爱好者都有参考价值。书后有三篇附录: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 唐人诗短论

    一、初唐五言古作五古比作七古难。宋人对五古已不会作。宋人苏轼、黄庭坚对唐人革命,而苏、黄之五古甚幼稚。余对古人之作少所许可,而亦多所原谅。因自己写作,知写作不易,但对宋人五古,尤其是苏、黄,特别不原谅..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第十讲 论欣赏和创作

    欣赏和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对任何艺术,想要得到较深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做到推陈出新,首先必得钻了进去,逐一了解它的所有窍门,才能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彻底明白它的利病所在..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九讲 论比兴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见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方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八讲 论四声阴阳

    倚曲填词,首先要顾到歌者转喉发音的自然规律,把每一个字都安排得十分适当,才不致拗嗓或改变字音,使听者莫名其妙。我们学习填写或创作歌词,所以必须对四声阴阳予以特别注意,甘受这些清规戒律的束缚,也只是为了..

    6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七讲 论结构

    不论要想写好什么样式的文章,都得讲究结构。歌词是一种最为简练而又富于音乐性的文学形式,所以它更得讲究结构精密。这原是古人共同重视的所谓章句之学。要想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把它的艺术性提高到顶点,是需要..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六讲 论对偶

    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每一曲调的抑扬抗坠的音节,参之以曲中所表感情的起伏动荡而给以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吸收《诗经》、《楚辞》以至汉魏六..

    3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作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

    4 词学十讲 2025-07-05
  • 第一讲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

    词不称作而称填,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会,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每一..

    4 词学十讲 2025-07-05
  • 附録 序跋

    傅共注坡詞序東坡□□□□天下,其爲長短句數百章,世以其名尚□□□□閨窗孺弱,亦知愛玩。然其寄意幽渺,指事深遠,片詞隻字,皆有根柢。是以世之玩者,未易識其佳處。譬猶瓌奇珍怪之寶,來於異域,光彩眩耀,人人..

    13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三不編年

    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柳隄葦岸連雲際。煙村瀟灑,人間一鬨,漁樵早市。永晝端居,寸陰虚度,了成何事。但絲蓴玉藕,珠秔錦鯉,相留戀,又經歲。因念浮丘舊侣,慣瑶池、羽觴沉醉。青鸞歌舞,銖衣摇曳,壺中天地。飄墮..

    9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二

    壬戌 《年譜》: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臨臯亭,就東坡築雪堂,自號東坡居士。三月,以事至蘄水。秋七月,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十月,又遊之。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黄州,作棲霞樓,爲郡..

    8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樂府箋卷一

    壬子 《年譜》: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先生年三十七,在杭州通判任。浪淘沙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暗如傾。檻内羣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綺陌歛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校..

    11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詞評

    龍榆生輯録宋陳師道後山詩話退之以文爲詩,子瞻以詩爲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黄九爾,唐諸人不迨也。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詩話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无咎..

    10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東坡先生墓誌銘

    蘇轍予兄子瞻謫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澤及鳥獸。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歸。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於毘陵。吴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弔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

    8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序論

    我們祖國的詩歌,自《詩經》以來,綿歷二千數百年之久,不斷産生着豐富多彩的新形式。這些新形式的産生,最初都是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創作,和音樂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發展到了相當時期,它就會脱離母體而獨立生..

    8 东坡乐府笺 2025-07-03
  • 夢窗詞

    四明吴文英君特著 萬載龍沐勛箋釋瑣窗寒無射商,俗名越調,犯中吕宫,又犯正宫玉蘭紺縷堆雲,清顋潤玉,氾人初見。蠻腥未洗,海谷一懷悽惋。渺征槎去乘閬風,占香上國幽心展。□遺芳掩色,真姿凝澹。返魂騷畹。一盼..

    10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夢窗詞選箋 引論

    詞有疎密二派,蘇辛、周吴,分庭抗禮。夢窗詞爲世推重,蓋始於尹梅津(尹焕字惟曉,山陰人,嘉定十年進士,有《梅津集》,事見《绝妙好詞箋》)。梅津之言曰:求詞於吾宋,前有清真,後有夢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

    6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文芸閣先生詞話

    萬載龍沐勛輯予因重校《雲起軒詞》,遂就行篋所攜近人撰述之論及芸閣先生詞者,彙鈔成帙,附刊集後,藉爲學者參究之資。他日續有所得,當爲補入焉。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一月,沐勛附記於金陵寓廬之荒雞警夢室。歸安朱彊..

    8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