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东美文集 / 方东美

易之逻辑问题

2025-09-06 13:16 方东美文集

在目前学术界中有两种东西,颇能引起普遍的注意。这两种东西既同样的有趣,又同样的困难,一是《易经》,二是甲骨文。甲骨文以现在出土的而论,我们无法全认识它,就是能认识了一些单字,可是那单字所代表的物类,所缀成的文例,也不易完全知晓;《易经》和甲骨文的情形一样,目前所遗留给吾人者符号而已矣。许多人都在那儿推敲他的意义,所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一种方法不能通,再用别种方法,有些人便把许多人的方法聚在一起求通,于是矛盾互见,徒劳无功。

余知其难,目前不愿且不能便对《易经》问题作一个总答覆,想第一步先把范围缩小,专从逻辑问题作一个报告。

目前我们把《易经》注疏的是非,《系辞传》、《说卦传》的真伪等等问题撇开,专从上下篇经文去求解,觉得某卦何以应系某辞,某爻何以应系某辞,愈看愈不知其所以然。善哉焦氏循有言曰:学《易》者必先知伏羲未作八卦之前是何世界。(王船山亦说,画前有易,非无易也画前有易,故画生焉,画者画其画前之易也)就是说学《易》的人应知道,作《易》者在未画卦以前,他的思想寄托于何种意象世界。余意易卦好比是马将牌,若是我们只有个别的牌名而无系统的牌谱,那末,马将牌无法玩味。譬如下象棋,若是我们不知道车马炮兵如何走法,各人随心之所欲,胡乱布阵,则无胜负可言,如何能引起人的兴趣呢?如此便也失去了娱乐的价值。向来易学家多把六十四卦认作既成事实,但是我们稍一思量,应问这六十四卦究竟根据怎样的步骤重出来的呢?现在若是另辟途径,自己重演出来,未始不可能,但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有几种尝试的工作,此地不妨分析一番,看其结果如何。就六十四卦看来,可以作为演绎系统,也可以作为归纳系统。清人俞樾尝把六十四卦演成归纳系统,他对于卦象的连贯说来颇有理据,但卦辞的会通却未有明证。想把六十四卦演成演绎的系统,汉儒中颇不乏人,像京房、荀爽、虞翻诸家都值得重视。

京房的著作流传到现在的颇少,就其《易传》而言,京氏于重卦问题,言之较有系统,其立意原属京氏所特创,未必即是《周易》本意,所以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上说:诸家易说唯京氏为异党。借京氏《易传》想了解《周易》,似属未可,但京氏对于《易》之逻辑问题这方面的贡献,却不可抹煞。荀爽想以升降的原理,解说重卦的问题,就现在荀氏所留下片断易注看来,所能说明者十数卦而已。其间亦往往自紊其例。虞翻易学之逻辑系统,气魄博大,但其间有许多问题纠缠不清,许多条例驳杂不纯。对于重卦问题,不能统六十四卦于简洁的条例之下,以说明其产生之次第,关于卦与卦间之逻辑关系,往往根据《说卦传》以方便其说,其真理价值究竟如何尚待估定。

以今日所传之《周易》全文而论,号为十二篇,即统经上、下及《十翼》而言,十翼者即《彖》、《象》、《系传》各二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各一篇,共十篇也。其间思想驳杂,疑非出于一代或一人之手。据《史记》,《易》于田何以前,实为单传。即由孔子至田何实六传耳。如据两汉书及《三国志》,则《易》之流派甚杂。《十翼》之说古无定论,除《彖象传》之外,其他六篇考之司马迁、班固、扬雄、房宏、王充诸人之画以及《隋书经籍志》,颇滋疑惑。后儒欧阳修、叶适、程回、俞琰、朱彝尊、戴东原、皮锡瑞、康有为言之详矣。就中尤以《说卦传》一篇来历含混,更似晚出。以思想之内容考之,或系东西汉产物,用以傅会《周易》者。而汉儒多据《说卦传》及《易纬》以解释经意,故以汉易为周易似有未当也。

汉儒说《易》指义纷繁,就中最重要者厥为旁通一说。按旁通之理,应当从卦象去求,不应当从易辞去求,因为旁通在卦已产生之后才能发生,换言之,即由象以立卦,列卦而后见旁通也。像虞氏和焦氏就易辞去求卦象的旁通,这便犯本末倒置先后失次的错误。所以现在我们要求通《易》,应当由《易》之取象演卦着手,然后再从卦与卦间的逻辑关系,试求通辞,不能根据汉儒的《说卦传》及逸象,方便其辞,曲予解说。

我们如果要想创立一个演绎的思想系统,第一要件应把我们的心意寄托于理智的清明境界,然后标义立说,才能顾虑周详,首尾通贯,不致自陷于矛盾的地位。我们最好把思想的发展从简单的基础引申到复杂的过程上去,其初决定若干必具的充分的原始观念为出发点,这些观念我们叫做原始的,因为他们在某一思想系统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不能再从其他的观念推演而出,而同时从这些观念上却能绎许多重要的理论效果出来。当采取这种观念的时候,应汰其繁复,存其精华,然后始能辗转发舒,创造新义。这些观念数量太少,则推理之步骤不能尽其变,过多则思想之条贯又易滋迷惑,原始观念确定以后,再行立例。正如下象棋一般,车马炮等确立以后,还要规定进行的步骤,这样玩起来方觉有趣。我们现在不妨根据这种态度来衡量京氏、荀氏、虞氏各学的学说:

(一)京房八宫卦次说

据《汉书》我们知道京房是被称为易学之异党,可是对于六十四卦如何产生的逻辑问题,分析得颇有条理。在京氏的系统中,开始即以八纯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为起点,对于单卦,及八卦之产生等问题,不加以讨论,就是把《易》逻辑前段问题撇开,而从后段着手。在京氏系统中八纯卦便是八个原始观念,有了乾坤等八卦做之基础然后再立些条例,据以推演其他的五十六卦。《京房易传》第三卷所陈述的重卦条例,可分为两项:(1)四易说大多数汉儒统称一卦的初、二爻为地易,三、四两爻为人易,五、六两爻为天易,京氏为完成他的学说,便捏造谓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他的应用,在下面再详说。(2)八宫卦次说所谓八宫就是八宫卦,在每一宫中见其阴阳相荡,生生不停道理。这方法便是世变,换言之即爻变。现在我们把他的逻辑前段问题,添补上去,一一列在下面(见图一(2))。

图一 八宫卦次图

凡八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京氏易传》陆绩注)。

八卦,阳荡阴。阴荡阳。二气相感而成体(见《易传》丰卦辞)。

八卦复位,六爻迁次,周而始,上下不停,生生之义,易通祖也(见同人卦辞)。

依同理于坎、艮两宫,得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备卦,共得阳卦三十二,其宫为乾、震、坎、艮,名之为阳宫。坤宫得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巽宫得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离宫得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兑宫得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是为阴卦三十二,其宫亦属阴宫(见图二)。

图二

据京房宫八卦次的推演,我们感到两个缺点,第一是各卦推演的步骤并不一律。譬如在乾宫里面,五世变以前都是以阴荡阳,坤宫里面,在五世变以前都是以阳荡阴。可是在震宫里面,一世变以阴消阳,二世变以阳入阴,三世变又以阳通阴,四世变又以阴入阳,五世变又以阳入阴,这步骤便不整齐。坎、艮、巽、离、兑各宫的推演步骤不但没有乾坤两宫那样划一,且视震宫世变之阴阳交错更为紊乱。此种缺点便连京房自己也深深地感到,所以他在《易传》卷中之末节说:阴阳运动适当何爻或阴或阳,或柔或刚,升降六位,非取一也。第二,世变的时候,在一宫之中,手续便不一致,要杜撰游魂归魂的方法,来方便其说。至于京氏在卦辞方面的解释,所采取的原理又很驳杂,因为他不能把卦辞和卦象连贯起来。总之,京氏在学术上是富有逻辑头脑,但缺乏玄学创造力。若是把《京氏易传》作为通《易》的门径是不可能,但他在重卦的逻辑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二)荀爽的逻辑系统

荀氏以阴阳升降的道理应用起来不特自紊其例,并且不能完满的说明六十四卦的产生。荀氏根据《乾凿度》故六画而成卦,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阳动而进,阴动而退的道理,从乾坤两卦产生坎、离、震、巽、艮、兑,如图三所示:

图三

荀氏进一步想用升降的道理来说明其他的诸卦,这种尝试并没有若何成功。如图四所示:

图四

从以上各卦看起来,对于上面所根据的原则动于地之上,应乎天之上,动于地之中,应乎天之中,动于地之下,应乎天之下不符合,而谦、解又可来自乾、坤两卦,这便是不能一贯遵守已定的原则;并且在乾、坤两卦谓乾当上升而不降,坤当下降而不升,可是在六子则又谓乾、坤可以同时升降。凡此都犯了逻辑的错误。

(三)虞仲翔易学的逻辑系统

在这方面,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张惠言、胡祥麟、李锐、曾钊诸人之书,知道虞氏的理论非常复杂,现在的讨论只限于重卦问题。

虞氏逻辑系统中的原始观念究有几种,颇难断定。综观虞氏易注及张氏诸书,可以说是十二辟卦(即十二消息卦),可以说是乾坤(见虞氏《系辞传》注),又可以说是太极(《系传》虞注云:太极,太一也。又云:一谓乾元)。如以太极为原始观念,则卦之形成由于乾元之发用,其义固甚精确,但太极之所以变作三才与三才之所以重为六画,虞氏尝言之而未尽其故。张惠言虽援引《乾凿度》之文曲为说解,终觉凿虚踏空,未足征信。卦始于乾坤之说,义本《彖传》。汉儒承之,遂为定论。但细玩虞氏《系辞》及《说卦传》注,其于乾坤立本、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说,更持之甚力。但一误于日月为易之说之牵合(日月为易之说本诸《易纬》,参看《乾坤凿度》、《乾凿度》及《稽览图》),其在天文及气象学上只是适然的应用,殊非逻辑上必然的基义;二误于《系辞》及《说卦传》文之曲解(参考《系辞》刚柔相应,八卦相荡注,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注,两仪生四象注及《说卦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注),终究对于乾坤生六子八卦而小成的道理尚未豁然贯通。

震坎艮与巽离兑之成卦,显由于乾坤刚柔之相推,决非出自乾坤二五之摩荡,六爻三变之说义无所取,三六十八之文尤为无据。乾坤相并俱生,初与初、四与四、二与二、五与五、三与三、上与上对索,共为变仅有十二,何来十八(十八变而成卦余别有说,详后)?关于此层,荀爽之说颇中肯綮。张惠言笃守家法,称二五谓其中气尔,非必二五爻,沿袭错误而不知改,如非疏忽,即是护短。三若以十二辟卦为原始观念,而此十二卦中之乾坤似一乎又是推理的结果。虞氏以复遘为始终,推证乾坤二卦,是乾坤为归纳的结果。如此立说,其失有三:其一,以归纳推理搀入演绎推理,破坏演绎系统的单纯性;其二,违背《周易》首乾坤之根本义;其三,减十二辟卦为十辟,动摇消息以成六十四卦之基础。再就虞氏推演的步骤及遵守原则的讨论,亦互相矛盾,义例亦乖误。今先以十二辟论之,其推演步骤既可谓之为归纳系统,亦可名之为演绎系统。如图五所示:

图五

根据上图,从复至夬,从遘至剥,其间的步骤,似乎是演绎的,可是由乾而复,由坤而遘,这两个步骤便不类于演绎。于是张氏惠言便造为以下说法:

阳出震为复,息兑为临,盈乾为泰,泰反否,括囊成观,终于剥而入坤,复反于震,阳亏于巽为姤,消艮为遁,虚坤为否,否反泰,复成大壮决于夹,而就乾复入于巽,是为十二消息。

名此为以乾原始,以坤要终,而傅会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信如所言,这十二消息的系统,究是演绎,抑是归纳,颇难分辨。假如把乾坤作为消息的演绎的始基,则依乾起卦者,不能谓之消,盖乾为至阳,坤为至阴,不能再为消息,否则卦必须有七爻八爻是为虞氏消息卦之第一缺点。又于消息的演绎系统中加入反对说如泰反否,临反观,此自乱其例,缺点二也。按图复、临、泰三卦于阳息中两度重生,演绎系统中而有此重复推理步骤,缺点三也。

现在再进一步就虞氏对于六十四卦产生的说法,细加考按,便知重卦之法可得四例:本于乾坤;本于消息卦;本于消息所生之卦;本于六子(震、巽、坎、离、坤、兑)。计其方法据张氏惠言分析所得则有:爻之(应不在消息系统之中,但有时亦参入);旁通(考旁通非生卦之法,不能与消息之说并行,因旁通必须于诸卦既生之后方能见之);消息(所指者十二辟卦也,此实不能成例,因既为十二消息卦能生出其他诸卦,则不能同时以之为例矣);消息所生之卦(即爻例也)。

消息卦前已言之矣。所谓爻之之法,就是说某卦之生由乾坤之合,或卦体坎离,直接或间接为乾坤之交。其方式不外旁行及升降两者。至于屯()、鼎()两卦谓之出于爻之则于例不合,因不符平行相索、升降相之之理也。而于坎,则又谓本于辟卦观,于离则又谓本于辟卦遁,于谦则又谓本于辟卦剥;于履则又谓本于夹,于师则又谓本于谦,而谦又本于剥(本于爻例),于此则又谓本于爻例所生之卦师;于屯既谓本于乾坤,又谓来自六子中坎卦,于鼎既谓本于乾坤,又谓来自辟卦大壮;凡此都不遵守逻辑秩序而犯重复降升之病也。如图六所示。

图六

再论其爻例,即由消息卦所生之卦也。复卦原为阳微之卦,依例微则不生,但注又称复初之四可以为豫,此从两象易之例。又遘为阴微之卦,依例微则不生,但遘二之初则为同人,自乱其例则一也。且复为一阳五阴之卦,谦、师、比,何以不依爻例,谓其产生于复?其逻辑推论之繁复紊乱具见图七:

图七

最上列为消息正卦,为爻例,下为爻例所生之卦,见图八。

图八

就临卦言,震、蒙、颐各卦来源重复,而屯、坎两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临,因同为二阳四阴卦也。

就遁卦言,睽原生于大壮,而亦系无妄;中孚于虞氏系统中无产生之理,强将爻例所生归之于讼。鼎、大过两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遁,因同为二阴四阳卦也。至于巽、离,则又来源重复,如图九所示。

图九

就泰卦言,丰卦既本于辟卦又本于爻例,为噬瞌上之三。

就否卦言,旅卦既本于辟卦,而又本于爻例,为贲初之四,如图十所示。

图十

就大壮言,革、离两卦都为二阴四阳之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大壮。而大过、睽、兑诸卦来源重复;尤以大过一卦既生于辟卦之大壮,又生于辟卦四象之卦之兑,有紊乱秩序者也。

就观言,小过原无由以生,今强归诸晋。而颐卦既本于辟卦之临、观,又本于观卦所生之晋卦。他如坎、艮来源重复,而屯、蒙两卦原为二阳四阴之卦,虽各有来处,但亦可归诸观(见图十一)。

图十一

就夬言,由夬卦所生之履、大有,来源都重复。

就剥言,由剥所生之谦卦,由谦所生之师卦,由师所生之比卦,其来源亦颇复杂。

综上所列之卦,惟中孚()、小过()两卦,无所自生,但中孚为二阴四阳之卦,则不从大壮来,必须从遁来,又小过为二阳四阴之卦,则不从临来即应从观来。于是虞氏为之解说谓:中孚为遁阴未及三,大壮阳已至四,小过为临阳未至三,面观四已消。其立论之含混,实不足以自圆其说。

综观虞易,颇多舛误,其于重卦问题之说明,欲依爻之而不尽依爻之,欲依旁通而不尽依旁通,欲依消息而不尽依消息,欲据爻例而又不能尽从爻例,结果虞氏遂不能统一其例而错乱秩序;张氏惠言依傍虞氏家法,对于六十四卦之衍变不能尽得其纲纪统理,其所立论往往以误传误,徒滋惑乱耳。

后来焦氏循依据旁通求通易辞,义据精深,颇可采取,但他解说旁通,又证以辞之所之,未免自陷于逻辑上之循环论证也(从大体上着想,焦氏易学之成就,超越前古,只因其义例太繁,此处暂存而不论)。

鄙人不揣冒昧,关于六十四卦之产生,欲以现代逻辑之手续一一说明之。

重卦之义例:

甲.原始意象(见图十二)

图十二

乙.示例(见图十三)

图十三

丙.假定(见图十四)

图十四(1)

图十四(2)

图十四(3)

1.天下之动贞夫一。

2.生生之谓易(太极生爻,爻生单卦,单卦生重卦)。

3.四营而成易。

3.1 兼三才而两之(唐石经才作材)。

3.2 乾坤并列,阴阳相索。(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3.3 触类而长之(乾坤二类,或在上,或在下)。

3.4 引而申之(六子相并递生)。

4.十有八变而成卦。

4.1 太极生两仪,不在十有八变之列,因九六两仪所以示乾元坤元非卦也。

4.2 二名而一实谓之重同,卦由重同而生者不列。

4.3 八卦相荡,积而成五十六,合之成六十四卦。

5.成卦之后比而观之,凡两卦并列,刚柔两两相孚者谓之旁通。

依假定5可得六十四卦旁通图如图十五如示:

图十五

(1) 是文为方东美研究《周易》之结果,成于1939年;194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易学讨论集》。此后,又先后被收入方东美之文集《哲学三慧》与《生生之德》。本书收入是文,所据为《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4月版。

(2) 原书图片并无编号,在此编号以利于排版,后文亦如此,且只有图一有名称编者。

《方东美文集》由方东美所著,本书以方东美先生《生生之德》一书中所收入的十篇文献为主体,再兼收方东美先生有关西方哲学、儒家、道家、佛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十篇,以二十篇的篇幅构成文集的基本内容。通过这部文集,读者大体上可以了解方东美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

猜你喜欢

  • 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

    我在第二讲(1)里面,已经说明了中国宇宙论的精义,在第三讲里面,则提到了中国人性论的要旨,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世界如舞台,人生如戏剧,这不只是门面话而已,《剧场艺术》一书的作者柯戈登(Gordon ..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举这两句话看来,不论是American-philosophy is dead(美国哲学死了)或者是Philosophy in Oxford is dead(牛津哲学死了),当然是仿造德国哲学家尼采(F.Nietzsche)的说法,因为尼采曾经说过Gad is dead(上帝死..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1)宇宙,在中国哲学家看来,绝不是物质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大生机,在这个宇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旁通统贯的生命。它的意义是精神的,它的价值是向善的。惟其是精神的,所以生命本身自有创造才能,不致为他力胁..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确,当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时,便发现原有的世界是如此的狭小。美国人也常以这段话来表示心境的层次不同,我有一位美国学生曾告诉我:美国人在完成了西部拓荒运动之后,便自..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1964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本文中我所要谈到的中国形上学,其含义迥异乎一般所谓超自然形上学(Praerernatural Metaphysics)。根据后者的说法,人,以及其所居处的宇宙,均各自为两种极不相容之力势..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

    1969年第五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1)一在讨论正题以前,我愿意先作几点说明。人的疏离这一概念原是西方人的发明,细按其历史根源,应归咎于两极对立原理所隐含的二分法。这一点在西方的任何学术研究或实际事务的领..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生命悲剧之二重奏

    Every philosophy also conceals a philosophy;every opinion is also a lurking-place;every word is also a mask.(F.Nietzsche:Beyond Good and Evil,Ch.9,289)每种哲学蕴蓄一种哲理;每种意想含藏一种..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人的艺术理想

    今天我打算讨论中国艺术的理想,重点有三:无言之美、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特色。一宇宙,从中国哲学看来,乃是一种价值的境界,其中包藏了无限的善性和美景,中国民族生在这完善和纯美的宇宙中,处处要启发道德人格..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诗与生命

    借着创造的幻想,发为灿溢的美感,以表现人生的,就是诗。作为一个诗之定义而言,假若我们仅只是个唯名论者或素朴的唯实论者,上面所述尚不失为妥帖与恰当,然而,却由于其中每一个重要的关键字眼都含有多重指谓,转..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生命情调与美感

    一谚有之曰:乾坤一场戏。(The world is a stage)如此妙喻,颇具神理。俞曲园尝于苏州留园乐楼上题楹云:一部二十四史衍成古今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奚止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大千世界之形色景..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从历史透视看阳明哲学精义

    一、王学综要若干年前余尝以机体主义一词,解说中国哲学之主流与特色,视其为一切思想形态之核心。此思想(1)形态,就其发挥为种种旁通统贯之整体,或表现为种种完整立体式之结构统一而言,恒深蕴于中国各派第一流哲..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新儒家哲学绪论

    第一讲一、宋儒之自居正统与排斥异端诸位同学:今天我们开始来谈宋明清哲学,这一门课,我又称之为新儒家哲学研究。我采用这一个名词,并不是因为我好新奇,事实上,在这个题目下所谈到的,大部分是宋儒,另一部分是..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儒家哲学体系

    第二章 原始儒家第一期 从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学综览前述中国哲学之主要通性与特点之后,吾人兹可进而循序讨论其四大形上学传统。通常虽以老子(约公元前561前467年)约年长于孔子十岁,然吾人实另有理由,可先论儒家哲..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精神

    一、讲述本课程之缘起首先我应当声明:我不懂国语,我说的话是淮河平原的普通语言,诸位能够听得懂吗?其次,现在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在本人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有些曲折。我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

    0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著者于上文献辞中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激发创造生命之诗艺灵感相结合,旨在揭示:兹二者乃熔融浃化,一体俱融,于以凝合中国哲学成为一大完整体系,透过悠久之历史演进而呈现律动式之发展。..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

    借题发挥,论系统建立与黑格尔系统哲学,暂使我国数十年来科学与玄学,实征论与唯心论之论争告一结束。处在现在时代,要谈论黑格尔哲学,却极端困难。这种困难绝非寥寥数语所能交代清楚,且留待下面详细分解。本论文..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哲学的缘起与意义

    自古以来,有有法之天下,有有情之天下。何自有情因色有,何缘造色为情生。如环情色成千古,艳艳荧荧画不成!(转华夫人语,见《西青散记》卷四)哲学思想缘何而起?人们提出这个简单有趣的问题,约有三种不同的动机..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哲学三慧

    此篇原为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当时座客尽系哲学专业者,心源略同,我方宣趣,彼已会心,故篇中只揭简要义例,事证不待繁举。原稿写就,迟未发表,拟俟拙著《生命情调与美感》成书后弁诸简端,作为长序。嗣因《..

    1 方东美文集 2025-09-06
  • 五、怎样研究逻辑

    你若看见任何一个挺胸昂头健步,举动活泼而敏捷的青年,你知道他大概是一个曾经受过近代体育训练的人。反之,你若看见一个弯着腰曲着背,面容黄瘦,行路蠕缓,举动温文而迂迟的人,你知道他大概没有受过体育训练。同..

    90 近代唯心论简释 2025-05-31
  • 附  录

    附录一 召开联邦制宪会议国会决议1787年2月21日鉴于邦联和永久联盟条款载有经合众国国会及各州州议会同意进行修订之规定;又鉴于经验表明现存之邦联制度确有缺陷,若干州,特别是纽约州,为了加以补救,指令其出席国..

    59 联邦党人文集 2025-05-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