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1]
2025-09-20 16:09
韩愈文集
右[2]。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3],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4]。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弘,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5],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6]。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7],无任恳款惭惧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注释】
[1]御史:谏官,唐代设置的一种官职名称。台:与阁、府、寺等相似的一种机关。
[2]右:古时写文章是从右往左的竖行写法,因此右代指右边的文章标题。
[3]京畿:都城及其周边一带。亢旱:大旱。
[4]蠲免:免除。
[5]腹内:唐朝时的一种俗语,公文中也常常用到,相当于后来的名下。
[6]少有存立:能够勉强生活下去。少:稍微。
[7]辄:就。
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