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鼠赋
2025-09-19 12:57
苏轼文集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1]。拊床而止之[2],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3],嘐嘐聱聱[4],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5]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6],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7],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8]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9]: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注释】
[1]啮:咬。
[2]拊:拍。
[3]橐:箱状的盛衣食的家具。
[4]嘐嘐聱聱:形容鼠啮咬的声音。
[5]黠:狡猾。
[6]君之:做它们的主宰。
[7]假寐:闭着眼睛打盹。
[8]识:通志,记。
[9]蜂虿:蝎类毒虫。
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