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侄孙元老
2025-09-19 13:27
苏轼文集
侄孙元老秀才。久不闻问[1],不识即日体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讯。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来多病瘦瘁,不复如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循、惠不得书久矣[2]。旅况牢落[3],不言可知。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4],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所要志文,但数年不死便作,不食言也。侄孙既是东坡骨肉,人所觑看[5]。住京,凡百加关防,切祝切祝!今有一书与许下诸子[6],又恐陈浩秀才不过许,只令付与侄孙,切速为求便寄达。余惟万万自重。不一一。
【注释】
[1]闻问:通音讯。
[2]循、惠:循指循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东。时苏辙贬居循州,苏轼的家属留在惠州。
[3]牢落:孤寂零落。
[4]泉、广:泉指泉州(今福建泉州),广指广州(今广东广州),均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城市。
[5]觑看:细看、关注。
[6]许下诸子:当时苏轼兄弟两家分住惠州、筠州、许州和常州四处。许下指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
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