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龙与洋鬼子 / 安特生

第十六章 春天的预兆

2025-11-03 17:36 龙与洋鬼子

军阀之间相互争斗、背叛、斡旋,农村遭到破坏,城市惨遭掠夺,农业人口锐减,而此时人民意识中的精神力量正在凝聚,一个人们期盼已久的新领域正在形成,尽管现在还未有明显迹象。

宗教、社会和文学的复兴,预示着精神上的春天即将到来,尽管内部分歧依然存在,也没有阻挠新时代的降临。

困难时期让强者走上了一线。忧强大深爱之祖国,愁古老文化之将倾,诸多文人志士放弃了日常工作,发起文学改革、宗教觉醒和社会实验,为人民做准备。特别值得注意,年轻人也在期盼着这场复兴。

必须做些什么的想法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回荡,中国的动荡时局和松散体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强烈冲动。

尽管争议声不断,其中一些声音还非常刺耳,但人们的思想已然觉醒,旧式文体已不复存在,科举考试也已废除,年轻人站在新时代的大门口,寻找新的旗帜。

宗教信仰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和许多西方人想象的不同,并非一个毫无法度的异教徒国度,它已经遗忘了那些古老的偶像,一群受过启发和敢于自我牺牲的传教士在这里照亮了人们的精神黑暗。

一群女孩儿

当今中国在拼命寻求精神支持,不仅在基督教传教士那里。

孔教先贤孔子有着两千年历史的道德教义,就处于争论旋涡的中心。许多近代思想家认为,孔子以其对祖先的崇拜和其权威的无限奉献以及对个人主动性的束缚,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化过时的主要原因。然而,其他人也在尝试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成立的最初几年曾想宣布孔教为中国国教,但没有成功。但是,新儒家的学者们并非毫无作为。北京的孔庙,计划开办孔子大学,军队中设置儒学导师,甚至阎锡山将军还在太原府设了自省堂,这位都督在他与世隔绝的理想环境中,亲自带头崇拜孔子这些都证明了儒学这门中国古代学问的生命力。

一处孔庙的前院1

孔庙

讲到这里,我们再看看新佛教,新佛教的领袖是来自浙江省天童寺的大和尚太虚。他努力使佛教与现代社会运动相结合。新的佛学宗派在浙江和江西等省份立足。在许多城市,旧庙宇重建,新庙宇兴建,佛教经文翻新,还有些杂志阐述了新运动的意义。

1922年夏天,在太虚法师的主持下,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庐山牯岭召开了佛教领袖会议世界佛教联合会。会上,挪威传教士艾香德(K. L. Reichelt,18771952)就基督教与佛教的关系发表讲话。

在三大宗教中,地位最低也是最富迷信色彩的道教甚至也显示出了新的精神力量。道教的道院运动得到了发展。这是儒释道三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结合。

除了这些大众信仰外,中国还有许多小教派,通常是为某些特殊目的而形成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社会思想,保护国家免遭腐朽的政府或充满敌意的外国人侵害,以及预防疾病,饥荒和洪水。许多优秀的基督教教徒都来自这些圈子,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激进主义与宗教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学生圈子中,激进主义正在迅速传播。

易卜生和尼采以及后来的其他西方作家的著作广受欢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观点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各种教义得到了讨论,所有传统真理都受到了质疑、讨论,重新评价。各种各样的反联合活动大行其道:反资本主义、反宗教、反家庭传统等都在其中。

为了让学生与西方最先进的思想保持联系,北京成立了一个协会讲学社,邀请各国最重要的学者来华讲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约翰杜威在中国待了两年,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演讲,吸引了很多听众。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北京住了一年,传播他关于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激进思想。罗素研究会也随之成立,以罗素的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德国心理学家汉斯德里施是第三位被邀请的人。但最富诗意的还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来华,每场讲学无不深受欢迎,高朋满座。他的演讲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他们都侧耳倾听,直到泰戈尔身体过度劳累不得不中断演讲方才罢休。

1919年的时候,渴望获得国外知识的年轻学生,同时又唤起了民族自我意识,第一次有机会将祖国大地从外国篡夺者手中解放出来。

今年春天,从欧洲传来消息,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当时在北京有一个亲日派,隶属于所谓的安福党,成员通过接受日本的国家贷款获得了好处,并将许多中国最宝贵的国家资源拿去担保作为回报。

当巴黎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传到北京时,人民愤慨的情绪爆发了。5月4日上午,代表33家机构的一万五千名学生游行穿过街道,首先前往使馆区请愿,遭到拒绝后,队伍转头前往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被认为是安福系日本人的走狗。曹汝霖此时正与另外两名叛徒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和东京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坐在一起。曹、陆二人成功地通过后门遁逃,三个人中罪责最轻的章宗祥却被严厉地处理了。曹家府邸赵家楼也被烧。

政府试图惩罚学生,但随后在校长和教师的支持下,各校宣布了总罢课。学生的下一步是一系列的街头演讲,每百米街道分配一个学生,抗议日本人和安福系。这一运动迅速蔓延到整个国家,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学生们也开始了类似的示威。事已至此,政府决定逮捕参与者,一千人被软禁在大学宿舍里,由警察看管。但是到了第二天,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宿舍,要求警方告知被捕同学的命运。警察试图将他们赶走,但到了傍晚,上百名学生背上了睡衣,准备睡在宿舍前面的空旷的广场上。警察对学生的行为不知所措,在与政府进行了电话沟通后,最终释放了被软禁的学生。这次示威游行后,被认为责任最大的三位安福系部长被迫辞职。

学生运动的首要目标得以完成,随后继续展开,商人阶层也加入其中。尽管损失惨重,商贩还是参加了抵制日货的活动。这一运动迅速蔓延,威胁到了日本在华贸易,导致日方认为有必要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抵制日货还具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抵制对象的并非所有日本商品,而是劣质商品。

中国民众的声音使得他们在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得到了必要的道义支持,从而拒绝签署使日本获得德国原先在山东的特权的和平条约。中国代表的拒绝也促使了1921年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同意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1919年,中国学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的作用。从那以后,学生运动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一旦有针对中国的行动发生,全国学生圈子就会立即做出反应。外国人也终于有机会了解到这一切了。这从本书《上海的五卅惨案》一章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当然,学生运动绝非无可指责。近年来,学生常常对他们的校长或一些不受欢迎的教授发动罢课,但我却认为作为学生最好的方式还是安静地学习,同时,这些学生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与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貌究竟是否契合也值得考量。很容易理解,这些学生血气方刚,对国家之不幸感到绝望,但是中国人的天性温和中庸,似乎能找到其他解决自己民族问题的办法。

在他们的所有行动中,学生已成为中国争取国家统一的强大力量。尽管学生运动不成熟、缺乏大局观,但其理想主义的动机,与督察长的专断和职业政客的阴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中国,现代学生运动的趋势主要是政治性的,其目的是反对外国的侵略和被认为是叛徒的国家领导人的卖国行为。但是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也为中国精神生活中的这一新现象打下了烙印。自1917年以来,出现了广泛而多样的期刊文学,部分创作于特殊社团或其他协会的组织。这些期刊的形式现代,涉猎广泛,尤其专注文学、社会和科学。

学生们迫切希望在面对特殊诱惑时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抵抗力,他们将精力转向大众启蒙运动,尤其是向社会底层的文盲们传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在简化字书写过程中,人们做了各种实验,比如开设千字文等课程。学生和教师在业余时间为工人、人力车夫和其他渴望学习书面语基础的人免费授课。

学生间的这种多样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如果不了解自1917年开始的文学***及其对近代中国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就很难理解个中缘由。

直到最近,中国官方在特殊的情况下仍在使用我们如今已经鲜有使用的文言文书写官方文件、学术论文、文学作品,以及官员与其他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往复书简。公元前120年,汉朝名相公孙弘在表达对皇帝的悼念中抱怨称:国家法令和法律无论表达得多么优雅、富有智慧,这些是教育程度较低的官员无法理解的,更无法向人民做解释。2

因此,两千多年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文学瑰宝,文人阶层一直对其严加保护,将其用于科举考试,让学习经典和使用传统语言成为晋升的唯一渠道。

1905年9月,科举被废除,普及写作的第一个主要障碍被打破,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但是,文言文仍然保留并成为书写和印刷的官方媒介。值得注意的是,我的论文《中华远古之文化》描述了对史前中国的第一次调查这是一部有关考古学的现代作品但它的汉语译文却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是一篇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两千年前的文体,这种语言简洁、清晰、优雅,却是一种死语言。因此,尽管中国复兴晚于欧洲,却在这点上和欧洲处于相同的情况,广大人民无法理解和使用官方和文人的矫揉造作之语言。唯一的本质区别是,欧洲使用的是死去的拉丁语,是大多数国家借来的语言,而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则直接属于本国文化。

除了这种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的官方文体之外,数百年来,广大中国民众使用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通俗文学对此影响最大,主要是叙事文学。也许有人会说,通俗文学是在文学语言的流畅和优雅的冰层下流淌而出的。

如今,为数不多的思想家和诗人已大胆地在冬天的冰层上切开了一个大洞,为中国精神生活的暖流涌动开辟了道路。

这场文学***的领袖是胡适博士,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他的文学开创性,以及他令人灵感迸发的个性让他成为新青年中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我对北京最美好的回忆与胡适息息相关。有时候在我家,有时候在他安静的小书房里,我们和几位朋友就时下的热门话题或流行的科学问题展开讨论。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地质学家丁文江博士带着他毫不掩饰的怀疑主义,对当时的政坛人物进行辛辣的刻画,而胡适总能巧妙地为这样的描述再添上思想上的注解。

胡适发表了两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论》,率先对语言进行了改革,后者发表在北京大学的《新青年》上。他表示,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眼中,通用于各种文学形式的真正国话应该是广大民众所用的语言。

胡适

胡适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诀,一方面是他具有出色的风格,另一方面,他的论点大胆而可靠,令人折服。

下面的文字摘自胡适为外国民众所撰写的《中国的国语》(China's National Language),下面的场景阐释了他和朋友们开始改革运动时中国的语言状况:

想象一下,近代欧洲刚刚走出中世纪,融入了一个统一的、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的大帝国。这套语言体系一直持续了两千年,政治解体却只花了短短的两三个时期。更进一步,统一的公开考试要求考生掌握阅读和撰写恺撒、西塞罗和维吉尔讲话的能力,而且这套系统已经用了两千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民族语言(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和德语)还有机会发展,终究也只能被当作当地方言,而拉丁语到今天则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他接着描述了欧洲民族语言如何从拉丁语的统治中的解放:托斯卡纳方言在意大利如何通过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杰作成为民族文学语言;在英国,英格兰中部方言之所以能成为标准语言,部分原因是因为乔叟和威克里夫用这种方言进行了创作,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巴黎的宫廷演说最后发展成了法语的文学语言。

在简单回顾了众多汉语方言之后,他表示北方官话,也就是北京话,应该成为中国新的文学语言。

北京作为几个世纪以来的政治中心,其方言北京话自然是北方方言中最杰出的代表。在所有方言中,北京话吸收了最多的蒙古语元素,迅速成为一门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语言,其发展方式与中国东南部保守的方言截然不同。

我不知道像高本汉教授这样的语言学家对胡适的论断有什么意见,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为实现胡适提出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宣传。

胡适继续描述通俗文学的发展史。公元最初6个世纪的佚名歌曲和民谣如此美丽,甚至被文学界接受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乐府诗集》(Old Song Collections)而闻名。

通俗散文是由禅宗的佛教僧侣在9世纪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学形式发展之迅速,在10世纪和11世纪,已经有很多长篇文献和信件都由通俗散文写成。这种风格非常适合对哲学作阐释,以至于宋代及以后的新儒家哲学家用它来保存重要的言论,并以此作为哲学讨论的媒介。这有助于赋予通俗散文形成良好的风格,成为散文文学建设中的重要一步。

12世纪,女真鞑靼人统治了中国北方,后来蒙古人于1279年又统治了整个中国。当时,古典教育的中心已转移到中国西南地区,北方的统治不利于古代经典学习。在蒙古人统治下,科举考试中断了将近八十年的时间(12371313年),打破了两千多年来不变的传统。经典学习的重要性降低,为通俗文学自由和迅速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元杂剧应运而生,专门为人民而写,有些作家甚至来自社会底层。

需要指导那些粗俗的中国人了解该国的伟大传统,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散文文学,称为演义,即通俗史。演义很快发展成历史小说,然后发展成各种小说。到了16世纪,四大奇书都已问世,3作者都是些不知名的作家,有些故事流传甚久,经过了很多集体和个人的修订。戏剧的兴起,特别是伟大小说作品的发展,让通俗文学在文学界地位有了显著提高。17世纪4中叶的一位伟大评论家宣称,没有文学作品可与《水浒传》相提并论。

这些小说还规范了民族语言。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北部或中原方言写的,有趣的是,很多还是南方人写的,他们还是通过研究小说对当时的民族语言有了了解。

胡适的作品颇具争议,掀起了一场短暂而热烈的争论。旧派文人认为他在破坏古老的文化瑰宝。年轻的学生、老师和作家们对这一新运动表示热切的欢迎。当时各种材料都需要合适的形式书写,以通俗白话为媒介的文学流派兴起了。因此,据说仅在1919年创刊的杂志就达到了四百多种。第二年,教育部规定白话文应从小学就开始教授,当局对此给予了部分认可。

文言文仍在政府圈子中使用,但胡适所谓的通俗语言或国语已成为在旧知识分子阶层之外传播知识的媒介。毫无疑问,19191920年的文学***对中国人的精神发展意义远大于1911年的政治***。

学生运动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相互作用。1919年及以后,学生运动需要一种媒介来传播给广大人民,而原有的语言对此毫无用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恰好推出了白话,它非常适合学生用于宣传。1919年,学生们在与安福系和日本的角力中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白话文也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国语为中国的民族事业做出了贡献,新语言的地位也因此在中国的文化资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路边指路的苦力

中国仍然处于危险之中。于外,外国列强的帝国主义势力威胁尚在,于内,内战仍在继续,对于希望为挽救祖国于水火之中而尽自己一份力量的年轻学生来说,前路漫漫,困难重重。

如今,我们瑞典的学生都身着优雅的服装,却很少有机会想起自己国家的风风雨雨,准备考试、欣赏爵士乐,优哉游哉,每到这时,我的思绪就又回到了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中国学生们身上。我认为,中国学生在精神上更加富裕,因为他们生活在布满风暴和压力的时代,当麦秆被风吹倒,当扎根不深的树木倒下之时,只有强壮的飞鸟才敢努力振翅高翔。

* * *

注释

1.此图应为北京西北郊寿安山南麓卧佛寺的琉璃牌坊。译者注

2.此语出自《史记儒林列传》,原文为: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编者注

3.原文里此处是6世纪,应该是有误的。此处四部书约指《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按当前较为通行的说法,其中较晚的《金瓶梅》大概成书于16世纪末。译者注

4.同上注,原文有误。17世纪评论《水浒传》的评论家可能指的是金圣叹。译者注

《龙与洋鬼子》一书是民国初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亲历记。作者于1914—1925年受聘于北洋政府,作为地质学家帮助中国寻找矿藏,亲身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完成北伐的巨变,也与胡适、傅斯年、丁文江、袁世凯等重要人物有直接的交往,对于袁世凯的统治,张勋复辟,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的争斗,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都有细密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与思考。除此之外,作为“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者,安特生对于中国史前考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既包含作者对中国大历史的梳理,也有他作为亲历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记录与反思,对于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

  • 第二十二章 国民革命

    (1928年1月)瑞典人反抗外国入侵的历史长达500多年,这不由地让人联想起当今中国人反抗外辱的斗争。中世纪早期在瑞典的比尔卡(Birka),外国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明眼的观察家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比尔卡不像是一个..

    2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二十一章 民族主义

    (1927年3月)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个反常现象即将得以终结。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如何终结这种现象?是采用和平手段,还是暴力血腥?义和团运动发生在一个腐朽没落的中国,西方国家对此完全不了解。..

    4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二十章 未来

    在1925年春天一个温暖、安静的傍晚,我和几个中国人、几个外国人一起,坐在隐藏在北京城墙后面的一个古老的花园里。黄色的玫瑰在日暮余晖中依稀可见;里面盛开着夹竹桃的巨大的花罐就像哨兵一样站立在我们周围;紫藤..

    2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九章 上海的五卅惨案

    美国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拉斐尔庞佩利(Raphael Pumpelly,18371923)在他的自传《我的回忆》1中曾经讲述过1863年他在上海的一次亲身经历:一艘刚修好的汽船,载着许多像我一样在上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外国人在吴淞江..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八章 白祸

    我的朋友丁文江博士曾对我说,洋鬼子(foreign devil)不应理解为辱骂,而是动物学里的定义。人类有黑眼睛和黑头发;魔鬼有红头发和绿眼睛。因此,外国人属于后者。这简单明了、无可争议,就像卡尔冯林奈(Carl Von ..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七章 传教士

    1917年春,我横穿河南省西部,做了一次地理勘察。从陕西省边界上的潼关出发,我沿着黄河一直向东,前往陕州。勘察途中,经过洛阳时,大家(我、我的助理徐先生还有我的仆人)留宿了一晚,以便等待第二天一大早的火车..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五章 军阀

    1917年7月张勋发动丁巳复辟到今天,政权日益松散在中国已成定局,无论事件本身还是个人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都相对较小。中国各方势力分崩离析,难以团结一致,没有谁会有力量和机会赢得统一整个国家的地位。革命后..

    5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四章 曹哥小传

    漆黑而厚重的山峦环抱着小小的谷地平原。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古代发生的泥石流造成了一座耸立的峭壁。仲夏之夜,四面八方的闪电划过天空,雨水冲下山坡,又一片石灰石山体被冲进河里,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4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三章 重归龙旗下的北京

    (1917年7月10日)去年6月6日至7日,在袁世凯死去后的第二天晚上,我匆匆对导致他倒台和消亡的一系列事件做了一个总结。显然,他是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人。我现在回顾那时写下的文字,发现结束语中写道:明日,军阀混..

    5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二章 专制“君主”的倒台

    (1916年6月6日)这一夜温暖无风,一弯新月细得不真实,仿佛是昏暗天穹上裂开的一道缝隙。整座城市都没有入眠,在不安中等待着。警察沿街巡逻,骑兵的分遣队从马上下来,小心翼翼地部署在隐蔽的地方。政府大楼上的五..

    5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一章 宜昌之龙

    以中国而有跂行海栖之动物,示人以硕大无朋之遗蜕,其事已足异矣。乃出现之期,又适在此政海波澜异常汹涌之日,则为味尤浓郁也。至就中国民俗而言,则祯异休祲之说,深入于人心。帝王与龙关系至密,方今国体更始,而..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十章 满人与革命

    皇朝最后的继承者是满人。1644年,满人举兵入关,攻下明朝都城北京,登上了龙椅。在过去数年间,国立北京大学国学门(the Sinological Institute)一直在努力整理、汇编内阁大库中海量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是北大历..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九章 寺庙之国

    这里记录的中国寺庙,并非那些香火鼎盛的大寺庙,也不包括天坛(Heaven Altar,另一种不太准确的译法为Heaven Temple[祭天之寺])的精美壮丽、孔庙的安宁幽静、隔壁雍和宫的驱魔舞蹈及其繁复华丽的建筑装饰,更不会..

    4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八章 活的中世纪

    三一主日这天,马拉尔(Malar)地区的人们会用树叶为古老的圣井做顶;沃普尔吉斯之夜(Wapurgis Night,基督教界日,也是北欧传统的春季庆祝活动),郊区的人们会在自家花园中点燃灌木堆。无论庆祝何种节日,我们都..

    5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七章 旅途中的老妇人

    清晨时分,因为种种小事我有些心情不佳。夜里很冷,床铺很硬,进进出出的警察总是在我刚要睡着的时候又叽叽喳喳开始交谈。但真正令我不平的原因要追溯到更久之前,也更复杂。起因是闻喜县县长。他圆滑世故,很不靠谱..

    4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六章 红山插曲

    地里干活的男人,围坐在一起八卦家长里短的妇女,和在打谷子的敞坝上玩耍的孩子,都能望见山上一群苦力正在给一个外国人干活,这些苦力是从其他村庄来的。外国人起初想在红山当地招募苦力,但没招到。不过因为这位外..

    4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五章 苦力

    这是所有种姓中最卑微、最被鄙视的一个。我记得,这是罗斯在老派地理学著作中、在我幼稚的想象中所固定下来的印度苦力的形象。但现在,自从我真正了解了这些印度苦力在中国的同类人之后,我学会了珍惜他们的诚实、冷..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四章 中国经济

    一天晚上,我们在河南和陕西旅行时,沿着从河南府向西通往陕西的大路,走进了硖石村1一个朴素的小客栈。天黑了,我在院子里踱着步,等着我们迟到的仆人和驮着行李的牲口。突然,一个苦力悄悄地从大门溜了进来,他扛..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三章 中国农民

    在日本、朝鲜和中国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研究之后,威斯康星大学农业教授、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所所长金博士(F. H. King)于1911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四千年农夫》1,对于任何一个对远东集约化农业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

    5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 第二章 北方与南方

    2月的一天,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途中遭遇了一场强沙尘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小风暴,北京的街道和周围的田野到处都是黑色的灰尘,这是一场真正强而不寻常的风暴,其中有来自戈壁沙漠的美丽而干净的黄白色沙尘,这..

    3 龙与洋鬼子 2025-11-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