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同下

2025-04-19 17:27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必治。而得下之情的关键是要能够以尚同一义为政,文章进而以历史经验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了了解天下百姓的实情,古代圣王设立了天子、三公、诸侯、卿宰、乡长、家君等各级行政长官,以他们为耳目,就能全面掌握天下百姓的所做所为,并及时奖赏行善事的百姓,惩罚做恶事的百姓。这样,从下而上,家君能够同一家中的是非标准,国君才能够同一国中的是非标准,天子最终能够同一全天下的是非标准。整篇文章由小至大,层层推进,思路明晰,说服力强。

13.1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1],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2]。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注释】

[1] 知:通智。

[2] 众:当为家(于省吾说)。

【译文】

墨子说:智慧之人做事,一定会优先考虑去做那些能够让国家百姓得到安定的事情,一定会首先考虑去避免那些让国家百姓发生混乱的事情。然而国家百姓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上级处理政务,了解下面的实情就能治理好,不了解下面的实情就会出现混乱。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上级处理政务,了解下面的实情,就是了解百姓的善恶是非。只要明白百姓的善恶是非,就能发现行善的人而给予奖赏,就能发现暴虐的人而给予惩罚。行善的人得到奖赏、做恶的人受到惩罚,国家就一定能得到治理。上级处理政务,不了解下面的实情,那么就是不了解百姓的善恶是非。只要不明白百姓的善恶是非,就不能发现行善的人而给予奖赏,就不能发现暴虐的人而给予惩罚。行善的人得不到奖赏、做恶的人得不到惩罚,处理政务都像这样,国家一定会出现混乱。所以说如果奖赏而不了解下面的实情,就不能不加以明察。

13.2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1]?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2]?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3]。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4],是以分国建诸侯[5]。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6]。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7]。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8],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9],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10]。

【注释】

[1] 可而:犹可以(孙诒让说)。

[2] 治:当为始(俞樾说)。

[3] 人:疑当为主,意即各为其主(王焕镳说)。

[4] 左右:辅助(尹桐阳说)。

[5] 分国:指分封诸侯国。

[6] 之:犹与(孙诒让说)。

[7] 家君:大夫封地的总管称为家君。

[8] 择:当为措(孙诒让说)。

[9] 说:通悦,高兴。

[10] 天明:当为天民(高亨说)。

【译文】

然而怎样做才能得到下面的实情呢?所以墨子说:只有用尚同的方法为政,然后才能做到。怎么知道用尚同的方法可以来处理天下政务呢?然则为何不考察古代为政的方法呢?古时候,刚开始有黎民百姓,没有行政长官,百姓人人各自为主。只要百姓人人各自为主,那么一个人就有一种道理,十个人就有十种道理,百个人就有百种道理,千个人就有千种道理。等到人多得数不清楚了,那么他们所说的道理也就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非难别人的道理,所以分歧大的就会有争斗,分歧小的也有争论。所以天下人都希望能够同一天下的道理,所以选择贤能的人,让他做天子。天子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选择次于天子的贤人,让他做三公。三公又认为凭借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辅佐天子,所以分封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知道凭借他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治理国家全境,所以选择次于自己的贤人,让他们做卿宰。卿宰知道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不足以辅佐他们的主上,于是选择再次的贤人,让他们做乡长和家君。所以古代天子设立三公、诸侯、卿宰、乡长和家君,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富贵安逸游乐而选择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帮助处理政务和刑法。所以古代设立国家都城,然后设立天子王公,设立卿士师长,这不是要取悦他们,只是分授职责,让他们帮助上天治理百姓。

13.3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赏[1],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2],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故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注释】

[1] 唯:通虽(孙诒让说)。

[2] 怀:(人心)归向。

【译文】

如今为什么身处人上却不能治理下面?为什么位处人下却不能侍奉上面?那是因为上下相互贼害啊。为何会是这样呢?那是因为道义不同。如果道义不同而各有偏袒,上级认为此人行善要奖赏他,此人虽然得到上级的奖赏,却无法避免百姓的诋毁。所以行善的人,未必会使善行得到劝勉,尽管看到了善行受赏。上级认为此人为恶,将要惩罚他,此人虽然得到上级的惩罚,却受到百姓的赞誉,所以行恶的人,虽然受到惩罚,也未必会使恶行得到遏止,尽管看到了为恶受罚。所以上级的赞誉和奖赏,不足以劝勉善行;个人受的诋毁和惩罚,不足以遏止恶行。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道义不同啊。

13.4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1],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注释】

[1] 赏:当为尝(王念孙说),尝试。

【译文】

虽然如此,那么要统一天下的道义,该怎么办呢?所以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用家君发布政令来命令他的家人,说:如果看到爱家利家的人,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贼家害家的人,也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爱家利家的人来报告,也像爱家利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奖赏他,众人听说了就会赞扬他;如果看到贼家害家的人而不报告,也像贼家害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了就会非议他。所以全家的人,都想要得到家君的奖赏和赞誉,避免非议和惩罚。所以善事要报告,不善的事也要报告。家君发现善人要奖赏,发现恶人要惩罚。善人得到奖赏,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家里一定会得到治理。然而家里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尚同一义的方法去处理政务罢了。

13.5 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译文】

家已经得到治理,那么治国的方法穷尽了吗?还不尽然。国中的家很多,都认可自己的家,而非难别人的家,所以严重的就会发生混乱,轻微的也会有争论。所以又让家君统一全家的道义,向上同一于国君。国君也发布政令对国中民众说:如果看到爱国利国的人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贼害国家的人也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爱国利国的人来报告,也像爱国利国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奖赏他,众人听说了就会赞扬他;如果看到贼害国家的人而不报告,也像贼害国家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了就会非议他。所以全国的人,都想要得到国君的奖赏和赞誉,避免非议和惩罚。所以百姓看到善事要报告,看到不善的事也要报告。国君发现善人要奖赏,发现恶人要惩罚。善人得到奖赏,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国家一定会得到治理。然而国家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尚同一义的方法去处理政务罢了。

13.6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1],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2]。

【注释】

[1] 选:据上文此处当为总。

[2] 而:据上文此处当为能。

【译文】

国家已经得到治理,那么治理天下的方法穷尽了吗?还不尽然。天下的国家很多,都认可自己的国家,而非议别人的国家,所以严重的就会发生混乱,轻微的也会有争论。所以又让国君统一全国的道义,向上同一于天子。天子也发布政令对天下的民众说:如果看到爱天下利天下的人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贼害天下的人也一定要报告上来。如果看到爱天下利天下的人来报告,也像爱天下利天下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奖赏他,众人听说了就会赞扬他;如果看到贼害天下的人而不报告,也像贼害天下的人一样,上面发现了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了就会非议他。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想要得到天子的奖赏和赞誉,避免非议和惩罚。所以看到善事和不善的事都要报告。天子发现善人要奖赏,发现恶人要惩罚,善人得到奖赏,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天下一定会得到治理。然而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用尚同一义的方法去处理政务罢了。

13.7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1],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2],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3],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4],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5],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注释】

[1] 说:学说,主张。

[2] 不窕:不满(王念孙说)。窕,《尔雅》:窕,间也。即间隙。

[3] 横:充塞。

[4] 意:通抑,表示选择,或者。

[5] 《大誓》:即《泰誓》,《尚书》中的一篇。

【译文】

天下已经得到治理,天子又统一天下的道义,向上同一于天。所以说尚同的思想学说,上用于天子,可以治理好天下;中用于诸侯,可以治理好国家;下用于家君,可以治理好家庭。所以广泛地运用于治理天下不嫌其小,小范围运用于治理一国一家不会嫌其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治理天下之国就像治理国之一家,指挥天下万民就像指挥一个人。抑或只有墨子有这种主张,而先王没有这种主张吗?先王也是如此。圣王都用尚同去处理政务,所以天下得到治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先王之书《泰誓》中这样说道:小人看到奸佞巧诈的人却不说,与奸佞巧诈的人罪过相当。这就是说看到淫邪的人而不报告,他的罪恶和淫邪的人相当。

13.8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1],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2],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3],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4],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5]。

【注释】

[1] 差论:两字都是选择的意思(王念孙说)。

[2] 光:通广(俞樾说)。令:善,美好。

[3] 内:据上文当为外(陶鸿庆说)。

[4] 重:重叠,重复。

[5] 善:当作故(蒋礼鸿说)。

【译文】

因此古时圣王治理天下,他们选择到身边来辅佐自己的人都是贤良之人,在外围做事的官员,帮他观察和探听的人也很多。所以与人谋划事情,总是先于别人知道;与人办事,总是先于别人成功;荣誉和美名,总是先于别人传扬。只因为他们立身于诚信而后去做事,才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古语有话说得好:一只眼睛看东西,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清楚;一只耳朵听声音,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晰;一只手拿东西,不如两只手的力气大。只有立身于诚信而后去做事,才能获得这样的利益。所以古时的圣王治理天下,千里之外有贤能的人,贤人乡里的人还没有全部听到或看到,圣王已经知道并奖赏了他。千里之外有行恶的人,恶人乡里的人还没有全部听到或看到,圣王已经知道并惩罚了他。所以就认为圣王是耳聪目明的吗?哪能一眼就看到千里之外呢?哪能一听就听到千里之外呢?圣王不亲临就能看到,不靠近就能听到。然而却让天下那些做贼寇乱臣盗贼的人,走遍天下也没有立足之地,这是为何?这是因为他用尚同的方法来处理政务的结果啊!

13.9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1],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2],富贵以道其前[3],明罚以率其后[4]。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注释】

[1] 疾:快,急速。

[2] 致:传达,表达。持:掌握,控制。

[3] 道:同导,引导。

[4] 率:读为律,规范,督促。

【译文】

因此墨子说:凡是想要百姓同一于上面,爱民之心如果不急迫,百姓就无法驱使。又说道:一定要迫切地去爱民才能驱使他们,表达自己的诚心才能拥有他们,用富贵在前面引导,用严明的惩罚在后面督促。如此处理政务,想要人民不和我同一,也是不可能的。

13.10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1],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注释】

[1] 情:同诚(王念孙说)。

【译文】

所以墨子说:如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和士人君子,心中的确想要奉行仁义,追求做高尚的贤士,对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对下希望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所以对尚同的主张不能不明察,尚同是为政的根本和治国的要领。

【评析】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真正的乱世,礼崩乐坏已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天下乱象。在这样一个天下混乱、统一无方、和平渺茫的艰难时世里,但凡有识之士,皆以平天下之乱、救百姓之困、一天下之舆图为己任。墨子作为急天下公义之所急的才士,自不会无动于衷。其所提出的尚同思想,从同一天下之义的角度出发(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渐次达到统一天下人心和版图的目的。从墨子的论述来看,这个标准至少包含了思想动机、道德评价、行政赏罚等几个理论层面的要求。墨子的尚同理论与孔子的正名思想一样,看似大而无当,实则删繁就简,直指问题的根本,不但可以摆脱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的不可控局面,还能收到凝聚人心、吸引贤才、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实际效果。

在墨子的尚同理论中,重点设计是必须依靠正长的力量,从天子、三公、诸侯至乡长家君的一整套行政系统建立起来之后,才能达到儒家所谓垂拱而治的理想治理状态,墨子称之为: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只是在这一套理论设计中,墨子强调了尚贤的重要性,完全摆脱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统治模式,对儒家思想而言,这种理论设计是颠覆性的,因而遭到了儒家学者的严厉批评,孟子甚至骂墨子是无君无父的禽兽。

就客观效果而言,墨子尚同理论体系与儒家家天下的模式也有相似之处,即他们的设计对上位者的确更为有利。在墨子的理论体系中,正长与百姓都要依据同一个标准各自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上位者发布政令、赏善罚恶,下位者提供信息和合理化建议,同时引导舆论,掌控民情,以达到上下通情的良好效果。墨子以为,这样的治理模式足以令天子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公正的赏罚,却没有预料到,天子集权之后整个体系的标准会向统治者一方严重倾斜,天长日久,必然会出现集权甚至独裁的流弊,纵有天鬼的制约,终究因虚幻而缺乏约束力。后代学者多批评墨子尚同学说独裁专制,其目的是在为统治者画治安策(郭沫若《墨子的思想》),这实在有失公允。

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初衷以及他后来的社会实践都说明,墨子不能接受这样的指责。这是因为:首先,尚同的目的在于治乱,为混乱而毫无希望的社会开出济世良方,动机和出发点无可挑剔;其次,墨子在自己的学派内部积极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以自苦为极,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再次,墨子的尚贤学说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尚同思想是相辅相成是,如果得到严格执行,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弊病。当然,墨子的尚同之法并非完美无瑕,仍然残留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譬如作为尚同理论前提的尚贤思想和作为重要保障的天鬼思想,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都存在着巨大的理论隐患;而尚同的同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求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遵循,但这个作为唯一标准的同是什么?该由谁制定?能不能得到全天下人的认可?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个举世公认的同的标准,墨子辛辛苦苦的理论设计岂不是要付诸东流了吗?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2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54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2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30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1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2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29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2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3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