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孝经译注 / 佚名

丧亲章第十八

2025-04-20 15:25 孝经译注

本篇导读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所以儒家的孝道注重赡养父母之余,也重视对父母死后的行孝细节。本章分三部分,其一是说明父母过世,子女应该有的言谈举止、衣着服饰和日用饮食的态度。同时,也说明节哀的限制和原因。其二说明子女处理丧事,立庙祭祀的规范和原因。其三是全书的总结,指出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全在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八字。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1] ,礼无容[2] ,言不文[3] ,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4] ,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5]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6] ;擗踊哭泣[7] ,哀以送之;卜其宅兆[8] ,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1 不偯(yǐ):是指哭的时候,哭声随气息用尽而自然停止,不能有拖腔拖调,使得尾声曲折、绵长。偯,哭的尾声迤逦委曲。

2 礼无容:这是说丧亲时,孝子的行为举止不讲究仪容姿态。

3 言不文:这是说丧亲时,孝子说话不应辞藻华美,文饰其辞。

4 毁不灭性:因悲哀而损坏身体健康。毁,哀毁。

5 棺、椁(ɡuǒ):古代棺木有两重,里面的一套叫棺,外面的一套叫椁。衣:指殓尸之衣。衾:指给死者铺、盖的被褥。

6 簠(fǔ)、簋(ɡuǐ):古代盛放食物的两种器皿。

7 擗(pǐ):捶胸。踊:顿足。

8 卜其宅兆:指用占卜的办法选择墓地。宅,墓穴。兆,坟园,陵园。

译文

孔子说:孝子的父母亡故了,哀痛而哭,哭得像是要断气,不要让哭声拖腔拖调,绵延曲折;行动举止,不再讲究仪态容貌,彬彬有礼;言辞谈吐,不再考虑辞藻文采;要是穿着漂亮艳丽的衣裳,会感到心中不安,因此要穿上粗麻布制作的丧服;要是听到音乐,也不会感到愉悦快乐,因此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也不会觉得可口惬意,因此不吃任何佳肴珍馐;这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悲痛哀伤的感情啊!丧礼规定,父母死后三天,孝子应当开始吃饭,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为哀悼死者而伤害了生者的健康。尽管哀伤会使孝子消瘦羸弱,但是绝不能危及孝子的性命,这就是圣人的政教。为父母服丧,不超过三年,这是为了使人民知道丧事是有终结的。父母去世之后,准备好棺、椁、衣裳、被褥,将遗体装殓好;陈设好簠、簋等器具,盛放上供献的食物,寄托哀愁与忧思;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占卜选择好墓穴和陵园,妥善地加以安葬;设立宗庙,让亡灵有所归依,供奉食物,让亡灵享用;春、夏、秋、冬,按照时令举行祭祀,表达哀思,追念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父母去世之后,以哀痛之情料理后事,能够做到这些,人民就算尽了孝道,完成了父母生前与死后应尽的义务,孝子侍奉父母,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赏析与点评

众所周知,儒家重礼。对儒家而言,礼仪不是死的规仪条文,而是活的生活原则。《孝经》以丧亲作结,一方面,可以说明孝如何贯穿人的一生;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我们从孝子的行葬居丧,了解儒家重礼的深层意义。所谓礼源于俗,本章开始的时候,就说明孝子在居丧期间生活如何: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全因为父母的死别,使子女痛不欲生,上述所言,孝子如此都是人之常情,故《孝经》云:此哀戚之情也。至亲过世,子女饱受痛失亲人之苦,为免在世者悲伤过度,所以儒家重视节哀。于是规定三日而食,都是为了避免孝子因为过分的伤痛而损害身体。因为身体的完好才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实践孝道的最终责任。

第二部分,从制棺椁,入殓,送葬;到占卜择穴,立庙祭祀,孝子都要一丝不苟按规定去办。今天,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是繁文缛节,但是这一切都发挥着心理治疗的作用。因为不管是出殡、安葬,还是立庙祭祀,种种仪式都是指向同一目的:让亲人入土为安,魂归有主。所以,当孝子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最后让至亲安其所哉,心中的哀伤自然会得到舒缓。最后,所谓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就是让后人懂得慎终追远和返本报始,让后人不要忘记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什么是孝道?原来孝道就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若然大家还是嫌这八字真言难记,我们不妨记住无我二字。这里所谓的无我,不是没有了自己,只是放下自以为是的自我,并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凡事把自己放在首位,这样才可以做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才可以体现孝道的奥义。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

猜你喜欢

  • 廬山遠公話

    蓋聞法王蕩蕩,佛教巍巍,王法無私,佛行平等。王留玫(政)教,佛演真宗。皆是十二部尊經,總是釋迦梁津。如來滅度之後,眾聖潛形於像法中。有一和尚,號曰旃檀。有一弟子,名曰惠遠。說這惠遠,家住雁門,兄弟二人..

    13 庐山远公话 2025-04-21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2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