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批注论语 / 佚名

微子第十八

2025-06-01 15:04 名家批注论语

【题解】

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马融《论语训说》: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朱熹《四书集注》: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何晏《论语集解》: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朱熹《四书集注》: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杨时: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译文】

纣王昏庸残暴,微子便辞官而去,箕子成了他的奴隶,比干进谏身亡。孔子说:殷代有三位仁人。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士师,典狱之官。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朱熹《四书集注》:焉,于虔反。士师,狱官。黜,退也。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

【译文】

柳下惠担任士师,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去吗?柳下惠说:以正直的道义来侍奉他人,到哪里不多次被罢免呢?以歪门邪道来侍奉他人,何必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国家呢?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间。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接待孔子时说:像鲁国重用季氏那样,我做不到。于是用次于季氏、高于孟氏的待遇来接待孔子,就说:我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朱熹《四书集注》: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尹焞: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范宁《论语范氏注》: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译文】

齐人赠送善舞的美女,季桓子接受了,一连几天没有上朝,孔子就离开了。

【原文】

楚狂接舆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来者犹可追。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朱熹《四书集注》:接舆,楚人,佯狂辟世。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已,止也。而,语助辞。殆,危也。接舆盖知尊孔子而趋不同者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下,下车。朱熹《四书集注》: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也。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身边说: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何衰微了?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能补救。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无可救药!孔子走下车来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说上话。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郑玄《论语郑氏注》:长沮、桀溺,隐者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津,济渡处。朱熹《四书集注》:溺,乃历反。二人,隐者。耦,并耕也。时孔子自楚反乎蔡。津,济渡处。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马融《论语训说》:言数周流,自知津处。朱熹《四书集注》: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滔滔,周流之貌。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彼,故曰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何晏《论语集解》: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之法;己之为士,则从辟世之法。耰而不辍。郑玄《论语郑氏注》:耰,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朱熹《四书集注》:滔滔,流而不反之意。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而,汝也。辟人,谓孔子。辟世,桀溺自谓。耰,覆种也。亦不告以津处。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何晏《论语集解》:为其不达己意而便非己也。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隐于山林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并排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询问过渡的地方。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啊?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知道过渡的地方。子路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躲避世人的人,何不跟随躲避世道的人呢?说完,不停手地耙土覆种。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茫然若失地说:鸟兽是不能和睦共处的,我辈不和世人相处,又和谁待在一起呢?天下清平,我就不会去改变它了。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丈人,老人也。蓧,竹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植其杖而芸。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植,倚也。除草曰芸。朱熹《四书集注》:丈人,亦隐者。蓧,竹器。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植,立之也。芸,去草也。子路拱而立。朱熹《四书集注》:知其隐者,敬之也。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朱熹《四书集注》: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子路曰:不仕无义。郑玄《论语郑氏注》:留言以语丈人之二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女知父子相养不可废,反可废君臣之义邪?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伦,道理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着孔子赶路,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担着锄草的农具。子路问道:老丈见到夫子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说完插下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去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是隐者啊!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那里老人已经离开了。子路说:不出仕是不合乎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尚且不能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能废除呢?要想洁净自身却扰乱了大的伦理关系。君子的出仕,是履行君臣之间的大义,主张不能实行是早就明白的。

子路问津

鲁哀公四年(前491),孔子从叶返回蔡国,忘记了渡口,看到长沮、桀溺在耕田,就让子路去问。他们说,像洪水一样的坏事到处都有,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人,哪能赶得上跟着我们这些逃避乱世的人呢?说完仍然进行耕作。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何晏《论语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朱熹《四书集注》: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大伯同窜荆蛮者。夷逸、朱张,不见经传。少连,东夷人。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郑玄《论语郑氏注》: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放,置也。不复言世务。身中清,废中权。马融《论语训说》:清,纯洁也。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合于权也。朱熹《四书集注》:仲雍居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

隐逸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污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谈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仅此而已。又说:虞仲、夷逸是隐居而放肆直言,行为廉洁,废弃自我合乎权变。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原文】

大师挚适齐,朱熹《四书集注》:大师,鲁乐官之长。挚,其名也。亚饭干适楚,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亚,次也。次饭,乐师也。挚、干皆名。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鼓,击鼓者。方叔,名。入,谓居其河内。朱熹《四书集注》:鼓,击鼓者。方叔,名。河,河内。播鼗武入于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播,摇也。武,名也。朱熹《四书集注》:播,摇也。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武,名也。汉,汉中。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

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乐师干去了楚国,三饭乐师缭去了蔡国,四饭乐师缺去了秦国,鼓师方叔到了河内,摇鼗的乐师武到了汉中,少师阳、击磬的乐师襄到了海滨。

【原文】

周公谓鲁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曰:君子不施其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以,用也。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

周公对鲁公伯禽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属,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用,故臣旧属没有大的过错不要放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原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呙}。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尔。朱熹《四书集注》:或曰成王时人,或曰宣王时人。盖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然不可考矣。

【译文】

周代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呙}。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名家批注论语》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名家批注论语》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 传统版画廷展文章深远意境。

猜你喜欢

  • 名家短句

    1、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2、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3、坚信别人诚实,是本人正直的一个有力证据。蒙田4、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5、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

    7 好句大全 2025-07-13
  • 京华慷慨竹枝词

    [清]吾庐孺序端:盖闻词之咏也,柳枝之外,更有竹枝,寓情之余,尚能谐俗。原以国风虽在,雅颂三百已亡,而世态或多滑稽,寻常皆是。仆奉闲人,诗无佳句,未尝问俗,曷敢为词?今春风鹤满天,四郊多垒,抚膺三叹,慷..

    19 京华慷慨竹枝词 2025-07-05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一切有为法③..

    3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①,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注释】①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译文】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译文】须菩提..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19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19 金刚经 2025-07-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