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批注论语 / 佚名

子张第十九

2025-06-01 15:10 名家批注论语

【题解】

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凡二十五章。

-朱熹《论语集注》

正义曰: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后。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致命,不爱其身。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朱熹《四书集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余无足观。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

【译文】

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难献出生命,遇到得益考虑大义,祭祀时想到恭敬,守丧时想到哀伤,大概就可以了。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无所轻重。朱熹《四书集注》: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

【译文】

子张说:持守德行而不光大,信奉大道而不笃实,这样的人怎能算他存在?又怎能算他不存在?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朱熹《四书集注》: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学者不可不察。

【译文】

子夏的门徒向子张询问交往,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门徒答道:子夏说:能交往的就结交,不能交往的就拒绝。子张说:我所听说的与这不一样。君子尊重贤明,但容纳众人;赞美善行,但怜惜缺乏能力的人。我如果很贤明,有什么不能容纳别人的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拒绝我,我又怎么有机会去拒绝别人呢?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晏《论语集解》:小道,谓异端。致远恐泥,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为也。朱熹《四书集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泥,不通也。杨时:百家众技,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非无可观也,致远则泥矣,故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能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因为怕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日知其所未闻。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朱熹《四书集注》:亡,无也。谓己之所未有。尹焞:好学者日新而不失。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遗忘所学得的,可以称为好学了。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广学而厚识之。切问而近思,何晏《论语集解》: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学习,志向坚定,以切己之事问人,切实地思考现实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百工处其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朱熹《四书集注》:肆,谓官府造作之处。致,极也。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尹焞:学所以致其道也。百工居肆,必务成其事。君子之于学,可不知所务哉?

【译文】

子夏说:匠师们在作坊里成就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取大道。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饰其过,不言情实。朱熹《四书集注》:文,饰之也。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郑玄《论语郑氏注》:厉,严正。朱熹《四书集注》: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程颐《程氏论语解》: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谢良佐:此非有意于变,盖并行而不相悖也,如良玉温润而栗然。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望神态庄严,来到面前温和可亲,听他的说话严厉不苟。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厉,犹病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朱熹《四书集注》: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厉,犹病也。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子夏说:君子得到信任后才能劳动他的民众,没有得到信任,民众就会以为是苛待他们;民众得到信任才能劝谏,没有得到信任,君主就会以为是毁谤自己。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闲,犹法也。小德出入可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朱熹《四书集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译文】

子夏说:大的操行不超越界限,小的操行有所出入没有关系。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噫,心不平之声。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马融《论语训说》: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诬也?马融《论语训说》: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说:子夏门下的后生,担任打扫卫生、接待客人之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根底却没有,怎么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唉,子游错了!君子的大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讲述?以草木来作比喻,是区分为各种门类的。但君子的大道怎么可以歪曲呢?能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马融《论语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优则仕。朱熹《四书集注》: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译文】

子夏说:出仕而有余力的就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就出仕。

【原文】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毁不灭性。朱熹《四书集注》: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杨时: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

【译文】

子游说:居丧达到哀恸的程度就行了。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子张容仪之难及。然而未仁。朱熹《四书集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真是难能可贵,但尚未达到仁人的境界。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郑玄《论语郑氏注》: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朱熹《四书集注》: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范宁《论语范氏注》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难以与他一起做到仁。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马融《论语训说》:言人虽未能自致尽于他事,至于亲丧,必自致尽。朱熹《四书集注》: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尹焞: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译文】

曾子说:我听夫子说,人没有自动尽情地表露自己感情的,要是有,那一定是父母亲的丧事!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马融《论语训说》:孟庄子,鲁大夫仲孙连也。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译文】

曾子说:我听夫子说,孟庄子的孝,别的方面其他人都能做到;但不更改父亲的臣属与父亲的施政方针,就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阳肤,曾子弟子。士师,典狱之官。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孙氏让阳肤担任士师,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者失去了自己的准则,民众离散很久了。你如果得知他们的实情,要同情、可怜他们,不要沾沾自喜。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朱熹《四书集注》: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译文】

子贡说:殷纣王不好的地方,不如人们所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下等品类,否则普天之下的坏事都会归到自己身上来。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更,改也。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有过错时人人都见到,改正时人人都敬仰。

【原文】

卫公孙朝马融《论语训说》:公孙朝,卫大夫。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朱熹《四书集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询问子贡说:仲尼先生学自何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崩坏,还在人世间。贤者认识它大的方面,不贤者认识它小的方面,无处不具有文王、武王的大道。夫子怎么不学习呢?又为何要有一定的师承呢?

【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马融《论语训说》:鲁大夫叔孙州仇。武,谥。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朱熹《四书集注》:武叔,鲁大夫,名州仇。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朱熹《四书集注》:墙卑室浅。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朱熹《四书集注》:七尺曰仞。不入其门,则不见其中之所有,言墙高而宫广也。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夫子,谓武叔。朱熹《四书集注》:此夫子,指武叔。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告诉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强。子服景伯把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若以围墙来作比喻,我的有肩膀那么高,所以能窥见房屋的美好;夫子的有几丈高,不找到它的门走进去,就见不到宗庙的壮观、房屋的富丽。能找到它的门的人也许不多,叔孙夫子的说法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何晏《论语集解》:言人虽自绝弃于日月,其何能伤之乎?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朱熹《四书集注》: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日月,喻其至高。自绝,谓以谤毁自绝于孔子。多,与只同,适也。不知量,谓不自知其分量。

【译文】

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先生是诋毁不了的。其他人中的贤者是丘陵,还能超越;仲尼先生的为人是日月,是不可能超越的。即使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会有什么损害呢?恰好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朱熹《四书集注》:为恭,谓为恭敬推逊其师也。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朱熹《四书集注》:责子禽不谨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朱熹《四书集注》:阶,梯也。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故曰不可阶而升。夫子之得邦家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谓为诸侯若卿大夫。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绥,安也。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莫不和睦,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朱熹《四书集注》:立之,谓植其生也。道,引也,谓教之也。行,从也。绥,安也。来,归附也。动,谓鼓舞之也。和,所谓于变时雍。言其感应之妙,神速如此。荣,谓莫不尊亲。哀,则如丧考妣。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做得太谦恭了,仲尼难道比你强吗?子贡说:君子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明智,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言语不可以不谨慎。夫子的不可企及,犹如登天不能沿着台阶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获得了封国封邑,真所谓要使人们自立就自立,引导他们就前进,安抚他们就来归附,鼓动他们就应和。他在世时誉满天下,去世后会备受哀悼,我怎么能比得上呢?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名家批注论语》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名家批注论语》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 传统版画廷展文章深远意境。

猜你喜欢

  • 名家短句

    1、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2、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3、坚信别人诚实,是本人正直的一个有力证据。蒙田4、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5、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

    7 好句大全 2025-07-13
  • 京华慷慨竹枝词

    [清]吾庐孺序端:盖闻词之咏也,柳枝之外,更有竹枝,寓情之余,尚能谐俗。原以国风虽在,雅颂三百已亡,而世态或多滑稽,寻常皆是。仆奉闲人,诗无佳句,未尝问俗,曷敢为词?今春风鹤满天,四郊多垒,抚膺三叹,慷..

    19 京华慷慨竹枝词 2025-07-05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一切有为法③..

    3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①,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注释】①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译文】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译文】须菩提..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19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19 金刚经 2025-07-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