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 佚名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十九

沙门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籍凾 本事经第三卷

此一卷经国宋则同同有四十三叚丹本唯有十八叚耳多少如是不同文义始终逈异如何去取今捡国宋本经有四大错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则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则应始终唯说二法而国宋本经四十三叚皆是一法则名义不相当是一错也又国宋本卷初二叚及第三叚前六行文即是诸本初卷(三幅)心意经一叚十二行耳国宋於此三重重写是二错也第三叚中一类有情已下即是诸本初卷(七幅)破僧经一叚十七行耳国本於此重重写之其乃至於四十一重是三错也其卷末颂云贪欲瞋恚痴覆藏及恼忿不恨嫉与悭躭嗜慢将害者即是诸本第二卷(九幅)结经颂正云贪恚及愚痴覆藏恼忿恨嫉悭与贪嗜慢害将一切之小讹变耳宋本於此闲重写之是四错也故知大错耳今此丹本十八叚经始终成就二分终至二果二緾皆是二法即与品目名义相当是一正也又按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结颂云为通达律仪猒知不净果緾觉悟宴坐愧所作寻求者则结十二经为一颂其觉悟已下五经即是诸本第四卷卷初五经其緾经果经已上七经即是丹本此卷卷末七经耳则列结相应是二正也余本则非故今取此丹本为正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正经于左。

本事经卷第三     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苾蒭成就二分於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云何为二一於根门不能守护二於饮食不善知量诸有苾蒭成就此二於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於现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灾有患 有恼有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有罪有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诃责 当生恶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苾蒭成就二分於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云何为二一於根门能自守护二於饮食能善知量诸有苾蒭成就此二於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自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进 彼於现法中 身心多受乐

及无灾无患 无恼无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无罪无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称赞 当生善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有二种法能生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於後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猛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毉疗受此苦时呻吟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若诸有情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当徃彼由唯造众恶等故心生焦恼及以不修众善等故心生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能生焦恼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恼 谓唯作罪业

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时 呻吟而怨叹

恨有罪无福 心悔恼焦然 有罪无福人

所生诸恶趣 我亦当随徃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有二种法心不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於後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猛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毉疗受此苦时虽有呻吟而无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若诸有情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之所趣我定当徃彼由唯修众善等故心不焦恼及以不造众恶等故心不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心不焦恼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欢喜 谓唯修福业

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时 呻吟无怨叹

庆有福无罪 不悔恼焦然 有福无罪人

所生诸善趣 我亦当随徃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为汝略说二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速通及由苦行证彼速通所修加行无歰难故所得诸根皆猛利故是则名为乐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歰难故所得诸根皆猛利故是则名为苦速通行是名略说二速通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斯证速通 无歰难加行 有猛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速通行 有歰难加行

有猛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为汝略说二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遟通及由苦行证彼遟通所修加行无歰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乐遟通行所修加行有歰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苦遟通行是名略说二遟通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此证遅通 无歰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遅通行 有歰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遅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不能发生白净善法设已发生不能决定设已决定不能圆满彼於如是白净善法能为障碍能作衰损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於地狱受诸剧苦云何为二一者恶戒二者恶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定不能生白净善法设复已生不能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於地狱受诸剧苦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恶戒恶见 彼人终不能

生白净善法 虽生而不定 设定不圆满

於白净善法 能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有忧悔悲恼 如弃舍重担 定生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定能发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若先已定能令圆满彼於如是白净善法不为障碍不作衰损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云何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决定能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善戒善见 彼人终定能

生白净善法 若生而决定 决定必圆满

於白净善法 不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无忧悔悲恼 如弃舍重担 定生天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愚痴人 作三种恶行 不作三妙行 引余过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有忧悔 死堕诸恶趣 生於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於善趣生天界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於善趣生天界中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智慧人 作三种妙行 不作三恶行 引余德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无忧悔 死昇诸善趣 生於天界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盘云何为二一者法智二者类智法智生时便能无倒遍知有为於有为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长广大类智生时便能如实断灭无明灭无明故便无戏论无戏论故便无寻伺无寻伺故便无乐欲无乐欲故便无爱憎无爱憎故便无悭嫉无悭嫉故便无种种执持刀杖违害闘诤[牙-(必-心)+?]相骂辱不真实语相离间语诸杂秽语及余无量恶不善法无彼诸恶不善法故感後有业便不增长感後有业不增长故诸业灭尽业灭尽故众苦灭尽苦灭尽故生死路绝此路绝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盘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应修习令生 能得未得等

谓法智类智 若法智生时 遍知有为法

便能令後有 因不生不增 若类智生时

无明便断灭 由此展转法 绝生死轮回

自知我生尽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办 更不受後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盘云何为二谓世间智及出世智世间智者谓於色蕴能正了知此为色蕴於受想行及识蕴中亦复如是於其地界能正了知此为地界於水火风及空识界亦复如是於其眼界能正了知此为眼界於其色界及眼识界亦复如是於其耳界能正了知此为耳界於其声界及耳识界亦复如是於其鼻界能正了知此为鼻界於其香界及鼻识界亦复如是於其舌界能正了知此为舌界於其味界及舌识界亦复如是於其身界能正了知此为身界於其触界及身识界亦复如是於其意界能正了知此为意界於其法界及意识界亦复如是於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诸圣弟子於此所说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於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於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间智非贤圣法非能永出非趣涅盘非能永猒非能永离非能永灭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觉不证涅盘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於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於世间法住怖畏想於出世法住安静想以於世间生怖畏故都无执受无执受故不生渴爱不渴爱故便自内证究竟涅盘证涅盘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是名於此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出世智者谓於一切蕴界处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坏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於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诸圣弟子於此所说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出世智正修习时为能令被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习时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於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於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贤圣法是能永出是趣涅盘是能永猒是能永离是能永灭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觉能证涅盘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於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於出世法生珎宝想於世间法生下贱想以於出世生珎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恱乐受恱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猒背深猒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是名於此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盘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知者应寻思 谓世出世间

能正尽众苦 应观世间智 发生怖畏想

都无有执受 展转证涅盘 应观出世智

发生珎宝想 由此生欢喜 便得身轻安

轻安故恱乐 恱乐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觉支

觉支观圣谛 永断诸疑网 无疑无所取 永脱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恼 二行二戒见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种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苾蒭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蒭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既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若有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通达遍知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苾蒭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蒭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既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若有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正断律仪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若有苾蒭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为求猒背为求离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蒭为猒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猒背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既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若有为猒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於如来所修行梵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猒背离欲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法门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於恶应正了知二者於恶应深猒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略说如是二种法门所以者何诸修行者於诸恶法应正了知既於恶法正了知已便能猒背既猒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行者永断诸爱及众结缚无倒现观正尽苦边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当知诸如来 应正等觉者 哀愍众生故 说二种法门

於众恶正知 及猒背离欲 心解脱自在 正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瞋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一切已瞋现瞋当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於不净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贪欲於慈悲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瞋恚若欲决定断贪欲者当勤精进修不净观若欲决定断瞋恚者当勤精进修慈悲观修不净观无有贪欲而不能断修慈悲观无有瞋恚而不能断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修习多修习 二法断二法 谓不净慈悲 断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 当观自饶益 修不净慈悲 断贪欲瞋恚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其涅盘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盘界二者无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谓诸苾蒭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猒舍无所执着不为爱恚緾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色求欲见时虽复以眼观於诸色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眼及好丑色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声求欲闻时虽复以耳听於诸声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耳及好丑声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香求欲齅时虽复以鼻齅於诸香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鼻及好丑香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味求欲尝时虽复以舌尝於诸味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舌及好丑味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触求欲觉时虽复以身觉於诸触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以身及好丑触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於诸法求欲知时虽复以意知於诸法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意及好丑法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蒭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善解脱已得遍知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唯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唯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盘是名无余依涅盘界苾蒭当知如是名为略有二种涅盘之界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漏尽心解脱 任持最後身 名有余涅盘

诸行犹相续 诸所受皆灭 寂静永清凉

名无余涅盘 众戏论皆息 此二涅盘界

最上无等伦 谓现法当来 寂静常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蒭当知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观察云何二緾谓有见緾无有见緾云何天人一类怯劣谓有天人爱有乐有欣有喜有为灭有故说正法时不能恭敬摄耳听受亦复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随顺修如实见唯生怯劣退转惊怖我等尒时当何所有我等尒时当如何有如是天人一类怯劣云何天人一类勇猛谓有天人怖有猒有欣求无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摄受执着如是如是诸恶见趣作是念言我若断坏隐没不现尒时乃名寂静微妙如是天人一类勇猛云何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谓圣声闻如实观察既观察已不於如实而生憍慢不依如实而生憍慢不因如实而生憍慢不恃如实而生憍慢如实见已便生猒背既猒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作是思惟世尊为彼喜乐诸有阿赖耶者恒为常见所系缚者令灭有故所说正法微细甚深难见难悟寂静胜妙非诸寻思所行境界是诸审谛慧者所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其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盘作是思惟世尊为彼怖畏诸有阿赖耶者恒为断见所系缚者令知业果无失坏故所说正法现见应时易见饶益智者内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盘如是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如是名为由二緾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尒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由二緾所緾 令诸天人众 一类有怯劣

一类有勇猛 有慧眼声闻 能如实观察

能除慢猒离 究竟证涅盘 复如实了知

佛所说正法 能灭断常见 及二爱无余

有慧眼龙王 能普雨法雨 灭诸烦恼熖 令证大清凉

本事经卷第三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十九 (二十二张)

高丽国僧人守其等奉敕校勘。三十卷。是现存《高丽藏》再雕版的校勘记录。全书共收六十九部佛典的七十七篇校勘记。其中大乘经十九部(卷一至卷一一)、大乘论八部(卷一二至卷一四)、小乘经十六部(卷一五至卷二○前部分)、小乘律八部(卷二○后部分至卷二五)、小乘论七部(卷二六至卷二七前部分)、贤圣集传五部(卷二七后部分至卷二九前部分)、《开元录》后新入藏经典六部(卷二九后部分至卷三○)。所记校勘版本有“国本”(初雕《高丽藏》)、“宋本”(《开宝藏》)、“丹本”(《契丹藏》)。各校勘记先标千字文函号和经名(一经多译则另注译者),后据有关经录核对经文,作出判断,进行取舍。此书是了解已佚三种大藏经之异同和《高丽藏》特色的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仅《高丽藏》收载。

猜你喜欢

  • 元皇大道真君救劫宝经

    元皇大道真君救劫宝经大兴朱圭石君敬校睢阳蒋予蒲梦因重订真君曰:吾道德圆通,久证真位。兹以劫运可念,遂愿救度众生。壬申岁七月七日,时西晋怀帝永嘉六年,琅舆羽轩、麟车凤驾、玉童玉女、神将天兵、乐队旌旗百万..

  • 元始上帝毗卢遮耶说大洞救劫尊经

    大洞救轮回劫第一章尔时元始天宝至尊,在郁罗萧台之中,登紫极琼霄之殿,诸天环拱,万圣侍班。至尊放大威光,一时在侧者乘斯慧照,无弗洞见尘劫,未敢议问。至尊喟然叹曰:尘劫累累,鲜能超脱。茫茫重重,实可悯伤。..

  • 屯卦第三

    积极建功屯卦象征着万物初生的萌芽状态,此时正是开创事业的最佳时期。【题解】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纯光明纯进取,还是纯黑暗纯停滞的时代都极为罕见,甚至这只是一种纯主观的想象。纯阳纯阴至刚至柔..

    13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9
  • 杂 卦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朱熹《周易本义》:以我临物曰与,物来观我曰求。或曰:二卦互有与求之义。]《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

    16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序 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干宝曰: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圣人弗之论也。故其所法象,秘自天地而还。]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

    14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说 卦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据今而称上代,谓之昔昔。聪明睿智,谓之圣人,卿伏羲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幽,隐也。赞,见也。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

    17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释文》:趣,本又作趋。]吉凶者,贞胜者也。天..

    15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说文》:尊,高称也。《说文》:卑,赂也,执事之。]乾坤定矣。卑高以陈[《广韵》:陈同阵,军伍行列也。]贵贱位矣。动静有常,[《玉篇》:常,恒也。]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4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未济卦第六十四

    新的起点未济卦预示着新的起点。【题解】任何伟大事业胜利之后,都仍将面临新的挑战,从来就没有大功告成而一无可为的时候。用易家先师的话说,那就是既济虽济,济犹未济,济之再济,此即未济。从卦象看,未济恰好是..

    19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既济卦第六十三

    济事即成事既济卦寓意要察机识变,用人修德,取得胜利。【题解】古易家认为,小过善补就能成功过渡彼岸,所以紧接小过卦之后的,是象征事物圆满成功的既济卦。既是完成、已经的意思。济也就是如何渡过象征困难和障碍..

    16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小过卦第六十二

    小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小过卦寓意可小事不可大事,不宜上宜下。【题解】常言道,小过不改,终成大错。但易家的小过卦却是一吉卦,其中有何深意呢?从卦辞、《彖传》、《象传》的阐析看,小过可获大吉之义,其实是肯定..

    13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中孚卦第六十一

    修德守信中孚卦寓意着诚信忠实。【题解】号召人们勤俭节约的人,首先自己要诚心实意地带头勤俭节约。易家在主张节制、节约的节卦之后,紧接着就是中孚卦,以强调修德守信的重要性。从卦序易理看,正是适当诚信的节制..

    13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节卦第六十

    适当节制节卦告诉我们要节制节约。【题解】易家的《序卦传》深刻指出,任何事物都不可以始终分离涣散,涣散的局面终归需要加以节制,否则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所以接着涣卦之后是节卦。节制就是易经节卦所说的要义。节..

    16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涣卦第五十九

    有正就有反,有聚合就会有涣散涣卦本意涣散,聚合是涣散的前提,涣散是聚合的解体,两者相反相成。【题解】人一高兴愉悦就会显得精神焕发。虽然涣卦的涣是水旁而不是火旁,但从卦意看,涣卦的涣散接兑卦的善说而来,..

    15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兑卦第五十八

    上善若水兑为水,象征着少女脾气和顺,性情如水。【题解】在易家眼中,兑正是纯卦八口之家里,年龄最幼的少女,她脾气和顺,性情如水,活泼天真,悦容喜色,尊父敬母,应对裕如,故很得全家人喜爱。从中国后世儒家所..

    17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巽卦第五十七

    果断行事,成就大业巽为风,象征柔顺。【题解】凡旅游者都喜欢旅途一帆风顺,而风与顺均通巽。在八纯卦家族里,巽是长女,以顺逊阴柔为品性,喜伏喜齐喜人,如风如鸡如木,而上下卦均为巽卦的六十四卦随风巽,则最为..

    18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旅卦第五十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卦象征着旅行。【题解】旅是空间的转换,心态的放宽,生命的迁移,是动物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而进行的时空运动。把旅列为易学范畴,在《序卦传》中用极其丰盛壮大必然会失掉自己的居所,所以丰..

    13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丰卦第五十五

    抓紧天下光明的时机,明断是非,赶紧做事丰卦象征丰收,是大好的时节。【题解】丰之义,美而满,腴而肥、多而足,人见人爱。丰卦的卦象是离下震上,喻义是雷电交加,大雨丰沛,万物繁茂的丰盛景象。但是,丰茂过甚也..

    14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归妹卦第五十四

    夫妇之道归妹卦象征着男婚女嫁。【题解】中国商朝的英明君王帝乙,为了弥合商周两家濒临破裂的政治关系,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件帝乙归妹,它开创了商周良好关系的新时期,..

    11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渐卦第五十三

    循序渐进,不偏不躁渐卦教导人们要循序渐进。【题解】量变与质变规律,是辩证法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易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量变与质变规律的现代哲学概念,却早已经知道量变的道理,这就是渐变。渐变就是量变,就是逐..

    15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