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 廖平

篇章類

2025-06-03 12:02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兩《記》繁博,號爲大經,鄭、盧作注,皆就易辟難,凡屬盤錯,不免遁逃。兹之所志,專在犯難,陷鋭攻堅,務破强勁。再就《記》文立此二十四事,已定巨綱,徐循節目。

合篇

《記》有一篇誤爲數篇者,當合之。《禮運》、《禮器》、《郊特牲》三篇當合爲一篇,《大傳》、《服問》、《閒傳》三篇當合爲一篇。此已寫定,謹就發凡,餘俟考定,再爲標目。

分篇

《大戴》四十餘篇,文不敵《小戴》四篇,蓋兼并者多矣。《樂記》合三十篇爲一,《文王世子》三篇舊目猶存,《祭統》有鼎銘,《中庸》有孝記,《曲禮》、《雜記》尤爲繁雜。以《大戴》例之,當近十篇,本文相貫,合猶可言,非類相從,彼此兩失。兹悉分出,不使相妨 注 也。

篇章重出

禮論先有篇章,傳抄小異,先師取爲注,《記》則録寫並存。如《儀禮冠記》、《昏記》與《郊特牲》同,《儀禮》師取以注《禮經》、《詩經》,先師又取以注孔子禮説,此其證也。兩戴二《哀公問》、三《投壺》文字小異,鈔録並存者也。《祭義》之於《曾子》,《釁廟》之見於《雜記》,或爲鈔録别行,或爲流傳二本。兹凡二篇同文者,改歸一卷。

儀節相同

《内則》古學養老一節與《王制》合,此今古所同,故先師取古説以注《王制》耳。《祭統》今學,入廟儀注與《祭義》等同,亦今古同也。唯其同爲一事,而文字有詳略異同,此當説爲一律者也。

經傳注淆亂

《小戴》各篇有經、傳、注者,十居其五六。篇中有經有傳,有傳中傳,苟能整理,一絲不亂,如《王制》寫定本是也。一自經傳淆亂,前後混同,讀者不得其宗旨,注者苦於無鍼線,絶域蒼茫,望而卻步。兹凡各篇必先考定其文字有無經傳,務使綱目明白,然後爲之説。傳者所以解經,注又所以解傳。若《王制》,則注亦有注。大約其書爲今學之祖,習者多,故説稍繁耳。今當就《王制》以推其餘。

注記

兩《戴》有兼採漢人之語,如《王制》東田説、《保傅》昭帝冠辭是也,此蓋戴與先師取近事近説以注記者。《保傅》乃自立爲篇,不附所解,後則又小戴取記而不取注,故《保傅》無所附也。兹以《保傅》附《文王世子》、《内則》作注,低格書之。《王制》言東田、《公冠》昭冠辭同此例。他篇所有漢人語,皆注文也。

雜篇

子學有雜家,兼采衆長者也;各書有雜録,摘取衆説也。如《荀子大略》、《説苑雜篇》是也。其例采録别書要語,不詳首尾,鱗次疊積,斷章爲義,或二三句爲一事,或四五語爲一事。其采録原文,並有不删虚字者。如《曲禮》「若夫坐如尸,立如齊」,此從《曾子篇》采入,以二句爲一事,不删虚字,不知者乃欲將此等連文説之,何如能通?此當一二句自爲首尾,《曲禮》、《雜記》中此例不少,簡册失序。

《王制》傳注前後凌亂,無論矣。《文王世子篇》世子又在首,記乃在末;「庶子之正於公族」節,其記乃相連;「公族朝於内朝,内親也」 注 以下爲記;「天子視學」則爲「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一節之記也。《内則》言飲食之事,文未終,忽入養老一節,下又接言飲食事,此當摘出養老一節附後也。故欲説一篇,必先將其次序文義考定,然後説之,未有端委,不能强作解人也。

辨經傳

《記》有通論、制度二例,在别書則皆制度爲經,通論爲傳,而《記》中則有通論爲經、制度爲傳之事。如《禮運》三篇,則孔子與子游論禮,後師乃舉儀節以傳孔子之言。此議論爲經、制度爲傳之事也,須細考之。

脱誤

《記》中誤捝,有别篇可證者,取别篇證之,如《千乘》證《王制》司徒之誤,《間傳》證《大傳》脱四字之類。務爲博采詳考,以求一是。至於此篇之末簡,當爲彼篇之首文;前節之孤文,或爲後節之脱句。此事至繁,萬不能以一人之力爲之,故須分篇而治,人治一篇,精思細檢,庶乎有合也。

章節

《戴記》章節,舊注皆不敢審定,以文繁篇重,一人精力有限,不能經畫;至此章節猶不能明,則其解説可知。今各篇於經傳既定之後,必詳審其章節,務須心安理得,乃爲真解。

句讀

鄭君舊注,多誤斷句讀,凡己所昧,則割截上下以求通。如《王制》讀爲「庶人葬不爲雨止」之類,不下數十條。今當一反其舊,苟萬不可通,則從闕疑,不可改經句以便己私也。舊注常文誤讀者尚多,亦悉正之。

虚字

治經專從虚字引領神趣,虚字不明,但解得實字無用。且虚字不明,實字亦决不如所説。《三傳》之虚字説之者多,至於《戴記》則無人敢問其虚字。如是,故若、夫、及、之、而、已、焉之類,讀者解者皆若無其事者。然非獨《戴記》難解,惟其書太多,不能詳細探索。予嘗謂《戴記》如深山窮谷,人踪不到之地甚多,蓋游歷平曠,已極憊敗,固不能窮幽極微,以探其奇也。

多立節目

大、小戴同也,乃治《大戴》較易於《小戴》,則以篇目多,每篇文少,易於循覽。如《三朝記》在《小戴》必合爲一篇,《大戴》則七篇;《曾子》在《小戴》必合爲一篇,《大戴》則十篇。分爲十篇,則文義易明;使合爲一篇,則循覽難終。又不知界畫,五花八門,易於炫惑。苟欲簡明,非多立節目不能。今倣《儀禮句讀》、《白虎通疏證》之例,一篇之中多立節目,或數節或數十節不等。有此節目,則《小戴》亦同《大戴》之易讀矣。 大約節目以百計。

草儀注

《戴記》儀節名物瑣細錯見,詳略乖舛,學者不得要領,苦其破碎,易致迷亂。今得一化多爲少、因難成易法門,先將瑣細異同儀節照徐、秦《通考》之例彙鈔一帙,凡此莫非古學,同爲一家,其所不同之處,不過詳略隱見所致。既已彙鈔,然後細考前後詳略隱見,爲之排纂編次,草定儀注,不惟可以收拾繁難,且可見之行事。但草得二三十事,則胸有規矩决擇,雖極繁難之事,不足亂其聰明,且喜尋不同以觀其會通矣。

溯原

《戴記》從《逸周書》、《荀子》、《吕覽》、《賈子》鈔入者十餘篇,此等當就本書考其同異,有次第不同者,有録其文而加説者。且諸篇從原書鈔出,欲解諸篇,須通其原書義例。兹於諸篇注其所出,更考其家法,而爲之注焉。

表四代

今古各篇均有四代異制散見篇中,最易淆亂。今刺取《記》文爲主,再加旁搜,務盡其類。其有單條孤文,則推類以補之,既成此表,則見四代異制有準則矣。同者附後。

表五等

今古各篇均有五等異制,不爲立表,無所比例。今取《記》文,略者爲五等表,詳者爲十等表,更以他書補其缺略,其有孤條,則爲之推例補之。既成此表,以觀禮制,則不致迷亂矣。異者在前,同者附後。

補亡

《記》文所説儀節,其見於《周禮》、《儀禮》者人所易知,惟其禮已亡,零星節目時見《記》中,解者不知其所統屬,游蕩於諸儀之間。如《春秋》之一見例,最滋異説。今細爲推考,彙其遺説,輯補亡禮。如祭祀尸未至之前必祭主,今《儀禮》祭主之禮亡,而記中祭主之説無所附。因就記文推補此禮,倘能補得亡禮二三十事,記中流亡皆有所歸,則其事易明矣。

取證

所謂記者,原以解經,因有經文,乃立記説。凡《春秋》、《周禮》、《國語》、《左傳》、《詩》、《禮》諸記,皆取經爲證,則記有所附,義乃愈明。至於學禮、儒論,則博采子緯所言,以相證印。蓋記爲經傳之支流,而又爲子緯之宗祖,上下相比,其義乃明。

求異

凡門户不同,務求其分。每説一條,力求歧異,比較推尋,相觀而悟。如説《祭法》,須將《王制》對觀。每條説得不同,十五家門目所有禮制,喜異不喜同也。

求同

凡一家之説,雖語言文字小有參差,此當力求其合,不可好異,致多歧出。蓋其同出一原,所説豈能大異?如《少儀》、《内則》、《玉藻》中所言儀節,每多不合,然總爲一家之言,此當求同。以下廿七例,意多主合同也。

附文

各篇既分經、傳、注與漢儒所附,此外尚多記識混入正文者, 王、俞諸家所考是也。又有記言一事,先儒更引别條以相證,或記言此禮,先師更取異説以相補,紛然淆雜於中。須考其正經、附文,使不相混。

科分

《記》文凡見於《家語》、《孔叢》者,皆較本書易解,雖由文字間有潤色,更以詳其首尾,補入問答、論説之由,頗似釋藏科分,特以絜要領綱。兹擬於每篇目下提録綱旨,兼列因由,務求明鬯,以便循攬。

以上二十四例説篇章。

注  妨:原作「防」,據文意改。

注  内:原作「親」,據《禮記文王世子篇》改。

不分卷。清廖平撰。《分撰两戴礼记章句》乃廖平有感而作。廖平以为,郑玄为小戴作注,不注大戴,使东汉以后,惟小戴盛行。实际上,博士旧有二家,小戴出于大戴,单治小戴者非也。廖平以今古为统宗,两戴全录、各以类从,不依旧第,惟注明篇目所出,又因论文繁难,较之《左传》,犹觉信徙,一人之力,难以成就,因而招集十数人分篇治之。故先为发凡起例,其凡例共三类:一曰宗派类,二曰篇章类,三曰义例类。宗派类分十五门,依次为今学、古孝经、古小学、古周礼、古诗、古左传、古国语、古礼、古丧服、古乐、古史学、古学礼、阴阳、经学、儒家附论语。篇章类立二十四事为纲,依次为合篇、分篇、篇章重出,仪节相同、经传注淆乱、注论,杂篇,简册失序、辨经传、脱误、章节、句读、虚字、多立篇目、草仪注、溯原、表四代、表五等、补页、取证、求异、求同、附文、科分。义例类共二十例,依次为今古杂例、互见列,文字异同例、列国不同例、润色例、参差例、传习例、缘经立说例、阴阳五行例、史子纬例、沿革例、宜俗例、意起例,行事私论例,因事改易例、先后例、同实异名例、同实异实例,译改例、傅闻例、迟早例、坠佚例。廖平至晚年,因所见有变,于宗派门类,略有更订,至于篇章义例,则沿袭旧说。论篇章分合,多有臆断之嫌,其他各条,则大体固甚美善,足资研讨。此书有光绪中 《蛰云斋丛书》本,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四益馆经学丛书》成都刊本,民国十年 (1921年) 四川存古书局《新订六艺馆丛书》汇印本。

猜你喜欢

  • 卷三十四 章句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

    19 文心雕龙 2025-06-20
  •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

    25 孟子 2025-06-11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

    22 孟子 2025-06-11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

    25 孟子 2025-06-11
  •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

    23 孟子 2025-06-11
  • 卷十 万章章句下

    一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

    43 孟子 2025-06-11
  • 卷九 万章章句上

    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

    25 孟子 2025-06-11
  • 卷八 离娄章句下

    一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二子产听..

    27 孟子 2025-06-11
  • 卷七 离娄章句上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25 孟子 2025-06-11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24 孟子 2025-06-11
  •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一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

    50 孟子 2025-06-11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一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

    25 孟子 2025-06-11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

    28 孟子 2025-06-11
  • 丧服四制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

    33 礼记 2025-06-10
  • 聘义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

    43 礼记 2025-06-10
  • 燕义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

    25 礼记 2025-06-10
  • 射义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

    41 礼记 2025-06-10
  • 乡饮酒义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旣,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

    28 礼记 2025-06-10
  • 昬义

    昬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昬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昬礼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

    41 礼记 2025-06-10
  •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

    25 礼记 2025-06-1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