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 老子

老子德经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俓.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乃德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龙兴路附近龙兴观遗址内。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并颁布于全国,以供当时人们学习,为存世的道德经幢中形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通高约6米,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顶青石质,余皆汉白玉质。幢座是八角形石基上雕束腰仰覆莲花座,现在仅露出上层的仰莲座部分,其他部分被新建的四角形保护亭的台基包砌。幢身为八角柱体,高4.29米、直径0.9米,每面宽0.4~0.42米,由上端略短下面较长的两块完石衔接雕成。正面上额刻标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楷书18字,下刻开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玄宗诏书。下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并御注,后有“奉敕”造幢人“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仁琬”及唐人题记。幢顶仰莲座上雕屋殿建筑,八角形屋顶的屋面雕饰小脊与瓦垄。檐下角梁以一斗三升栱承托,补间铺作置散斗。其整体造型模仿唐初兴起的佛教经幢形式。龙兴观道德经幢虽无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幢身书体,对照现存苏灵芝书《易州铁像颂碑》等其他碑刻,应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书。经文笔画清晰,潇洒飘逸,风神尤佳,对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猜你喜欢

  • 老子变化经

    经名:老子变化经。撰人不详,疑系东汉末道士所造。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S・2295号残抄本,写于隋大业八年(612)。(S・2295抄本,前缺)立大始端。行乎大之原浮熬幽灵空之◇◇入窈冥之先门亲子皆志..

  • 老子五千言

    道 经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

    3 道德经[帛书本] 2025-08-07
  •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

    经名: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东晋末北魏初。一卷。《正统道藏》未收。底本出处:敦煌P・2360、S・2081抄本。(P・2360抄本,前缺1)无极太上,至后天地开辟千六百亿年,无世不化。然时人知我者希,在..

  • 老子道经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钱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为道经卷上,上德不德以下为德经卷下。晁说之跋王弼注本,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正用辅嗣本,题云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与河上本不异。晁氏所见者,..

  • 老子道德经序诀

    经名:老子道德经序诀。又名《五千文序》。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疑系南朝道士伪托。此文是南北朝隋唐道士所传《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之序,附于五千文抄本前。今据敦煌唐写本録出。底本:S・75、P・2584号抄本。参..

    5 老子道德经序诀 2025-08-06
  • 老子道德经

    经名: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

  • 四 老子

    孔子之时,据《论语》所载,有隐者之徒,对于孔子之行为常有讥评。孟子之时,有杨朱之徒,持全生保真之学说。此即后来道家者流之前驱也。后来道家者流,分为老庄二派。道家之有老庄,犹儒家之有孟荀也(《老子》一书..

    56 中国哲学小史 2025-05-30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

    80 史记 2025-05-25
  •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应了,便给他们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

    6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第三章 老子

    老子略传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楚国人(《礼记曾子问》正义引《史记》作陈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记》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 《索隐..

    61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