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膳正要译注 / 忽思慧

原书引言

2025-08-07 15:30 饮膳正要译注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2〕,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藏〔3〕。五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失饪不时者,皆不可食。然虽食饮,非圣人口腹之欲哉。盖以养气养体,不以有伤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形受五味以成体,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盖以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尽之。无使过之,以伤其正。虽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于一时之味,其可惜哉!孙思邈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不瘥〔4〕,然后命药,十去其九。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

【注释】

〔1〕原书引言:原本没有标题,但自成一章,从内容上看主要从调顺四时,节慎饮食方面讨论养生之道,为全书之总论,可以视为原书的引言,现据内容补。

〔2〕守中:即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3〕藏:同脏。

〔4〕瘥(chi):病。《说文》:瘥,病也。

【译文】

天之气主生,地之气主养,天地之气自然和合。人就是禀受天地间和合之气而生存的,与天地合称为三才。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心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神是全身的主宰,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身体健康,心神就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日常保养不得当又怎能保证身体安康呢?保养身体的方法,不外乎遵守中庸之道。遵守中庸之道,就能避免因太过与不及而产生的弊病。调理[身心]顺应四时的变化,饮食慎重而有节制,起居遵循一定的规律,用食物的五味来调和五脏,五脏功能正常,就能使气血供给旺盛,精神健爽,神志安定,各种病邪自然不能进入体内,寒暑之变也不能侵袭人体,于是人们就可以保持精神愉快,身体安康。上古圣人主张在未病之前就注意防治,而不主张在生病之后才来治疗,因此他们重视饮食而轻视财物,原来是有所选取的。所以说,选择饮食是愈精愈好,加工鱼肉是愈细愈佳。腐败的鱼肉,变色、变味的食物,存放时间较长的熟食,都不能食用。饮食虽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但对圣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因为食物是用来调养气血、补养身体,而不是用它来损伤身体的。如果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人的体质相抵触,就会损伤人体的精气;如果食物[酸、苦、甘、辛、咸]五味不调和,就会损伤人的机体。由于人的机体是接受食物中的五味而形成的。所以圣人总是先以饮食的禁忌来存心养性,然后通过配制的食物来防止生命发生危险。药物原来有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分,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病,当十分病情治好了六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用中等毒性的药物治病,当十分病情治好了七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用毒性较小的药物治病,当病情治好了八分的时候,也要停止用药;然后用谷类、肉类、瓜果、蔬菜充分进行调养,将疾病彻底治好,而不能过多地使用药物损伤人体的正气。虽然饮食的性味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利用它的精华部分,要审查食物是否适宜于补益和养生,饮食新鲜与陈旧的差别,寒、热、温、凉四性中属于哪一类,酸、苦、甘、辛、咸五味调配不当有什么弊病。如果偏爱某种滋味,或新鲜与陈旧不加选择,或烹饪制作不当,都能使人生病。适宜人体健康的饮食就食用,不适宜人体健康的饮食,就要禁忌。如果孕妇对饮食不谨慎,哺乳期母亲不适当忌嘴,就会使婴儿患病;如果一味贪图爽口而忘记一些必要的禁忌,疾病就会悄悄地滋生,而且还不醒悟,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欲望而忘记了本来可以享用百年之久的身体,这是多么的可惜啊!唐代孙思邈说过:对医生来说,首先应该了解致病的根源,知道了致病的根源,就应该先用饮食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疾病不能痊愈,然后再让病人服药,当十分病情治好了九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所以善于养生的人,都是小心谨慎地先用食疗。可见养生的办法,岂不是很有道理吗?

元代忽思慧撰著的中医食疗学著作。共3卷。成书 于至顺元年(1330年)。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治疗法专著。系作者在任元代宫庭饮膳太医期间,对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及其他有关知识的总结。全书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述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患病期间的饮食制度、饮食的卫生要求等,主张治病应首先讲求饮食,以饮食疗法为先。书中从人体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健康人膳食标准立论,制订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较多地记载了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并立有专篇记述食物中毒,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以及蒙古族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书中附有168幅食物图画,还保留了一些后来已佚失的书籍,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猜你喜欢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产后病。先论新产妇人易患的痉病、郁冒及大便难三种病证,后述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以及下利、呕逆等常见病。俞本作脉证六条,徐本作方八首。[0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趺,俞本误作跌。证治,俞本作证并治。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01]..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是外科病的专论,论述疮痈、肠痈、金疮及浸淫疮四种病。[0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注释】〔1〕痈:中医外科病名,由于热毒引起的以局..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注释】〔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按语】本篇论述惊悸、出血及瘀血病。惊、悸是两个证候:惊是神志惊狂不安,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悸是心下悸动不宁,出现于痰饮病过程中。出血病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吐血包括咯血或呕血;衄..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语】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病证。消渴,是口渴引饮、饮水即消的意思,既是病名,又是证名;小便利,按内容当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不论外感热病或内..

    5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按语】本篇论述痰饮病。痰饮是病名,咳嗽是痰饮病的一个证候。篇中所论并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故本篇是以病、证相合为篇名。痰饮,《脉经》称淡饮。淡,通澹。《说文解字》:澹..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按语】本篇论述五脏风寒病、积聚病及五脏死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云:本篇所谓中风、中寒,与伤寒中之中风、中寒不同,亦与半身不遂之中风自异。外感风寒病是风寒中经络之证。本篇五脏..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按语】本篇专论胸痹病。胸痹是病名。心痛、短气是胸痹病的证候。《金匮要略衬注》:胸痹者,病名也。此举其一病中之大证,以之为名而统其余证者也。心痛、短气皆其中之曲证也,不足为病名也。..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 方三首【按语】本篇论述奔(t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

    2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因病变都在上焦肺,都有咳嗽、唾痰、气喘的证候,今皆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故合篇论述。徐本作方十五首。[01]问曰:热在上焦者〔1〕,因咳..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按语】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两种病。血痹是因体虚而复感风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引起的病证。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凡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慢性衰弱性、进行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性疾病,皆属于..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中风及历节两种病。中风是以突然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甚至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历节是以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风病,中风发病急骤;历节..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按语】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云:疟,寒热休作(时休止时发作)病。又《释名》曰:疟,酷疟也。疟病是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因寒热凌疟于人而得名。本篇在《内经素问疟论》的基础..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按语】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种病,其病名奇特。《金匮要略浅注》: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篇者,皆为奇恒病。由于这三种病都与热病有关,且在证候上有某些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都有..

    3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篇名中的痓当为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读书杂志战国..

    4 金匮要略译注 2025-08-0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